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97岁老兵的亲历口述,这本“非典型”童书为何让成人也上头?

0
分享至

本文内容丰富,可收藏后细细品读!

商务君按:8月18日,“烽火记忆与光影铭刻——《向前进》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一部97岁老兵的口述史,为何能引发20余位专家学者的集体讨论和致敬?

8月18日上午,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文轩”)主办、四川文艺出版社(简称“四川文艺社”)承办的“烽火记忆与光影铭刻——《向前进》作品研讨会”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韬奋基金会以及文学评论界和出版界的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该书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文艺社党总支书记、社长冯静主持。

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风雷顶》的姊妹篇,《向前进》通过东北野战军老兵刘进璋的亲历口述,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壮阔历史画卷,细腻刻画了革命先辈坚定不移的信仰、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朽的精神丰碑。作者刘海栖以真挚、平实的笔触,让读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致辞环节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刘海栖的敬意,称《向前进》为“非典型性儿童文学”与“非典型性文本”。他指出,刘海栖与父亲的交流方式极具启示性,在当下,70多岁的刘海栖向父辈及历史致敬并保持精神对话,不仅呼应了鲁迅时代便存在的“代际关系”命题,也为解决当今儿童成长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吴义勤具体从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一是历史讲述成功,以父亲的回忆为载体,用亲历感、真实感的口语化表达,将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结合,避免说教与概念化,让青少年读者易于接受;二是切入视角独特,以“普通一兵刘进璋”的个体视角呈现三大战役等宏大历史,通过“调解处作战时间差异”等细节,让历史更加生动有趣;三是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刻画了刘进璋“平凡英雄”的形象,其个人经历与国家事业深度融合,97岁仍清晰记得历史细节,既体现对事业的忠诚,也展现对家庭的责任;四是价值传递到位,让文学兼具温度、深度与可读性,助力青少年亲近历史与英雄,培育正向的价值观。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用“真、活、敬”三个字概括对《向前进》的核心评价:其一为“真”,一方面是情感真挚,刘进璋老人对解放战争岁月的回忆饱含真情,刘海栖对烽火岁月的情感也贯穿全书;另一方面是细节真实,书中诸多历史细节打破了教科书的枯燥与概念化,如还原新中国成立前丰富的历史场景,补充了党史叙事的细节空白,为读者重新认识、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助力。其二为“活”,首先是语言鲜活,刘海栖尽量保留老人口述的原生风格,尽显语言的生动性;其次是叙事灵活,该书采用夹叙夹议形式,作者以高文化素养穿插提问、补充解读,与父亲的讲述水乳交融,既捋清了历史脉络,也让口述过程互动感十足,这在口述类作品中是一大创新。其三为“敬”,刘进璋老人97岁高龄仍能清晰讲述烽火岁月,这段亲历记忆极为珍贵;作者及时记录父亲口述的行为,为历史保留了极具真实性的一手资料,生动呈现那段烽火岁月。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表示,《向前进》是刘海栖完成父子两代老兵对话、向历史与前辈致敬的作品,也是“50后”儿童文学作家对下一代的托付与瞩望。全书因亲历者的娓娓道来极具可读性,同时兼具“战壕里的真实”与“指挥部里的真实”,老兵刘进璋的经历既是山东农村普通青年的从军史、命运史,也是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叙事,作者在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中展现了成熟作家的功力,语言朴实中见幽默,人物塑造鲜活。他提议文学理论研究应关注“刘海栖现象”,并将其总结为四大特点:高度认可儿童本位,创作紧密围绕孩子的需求;能从容地从生活真实过渡到艺术真实,如将关于黑山阻击战的个人调查与父亲的讲述相互印证;精益求精打磨语言,看似简洁的笔触背后实则蕴含深意;突出“50后”的代表性情节,与其军旅经历、爱好运动等个人特质紧密相关。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从读者视角谈了阅读《向前进》的感受——“好看”,认为《向前进》的“好看”源于生活真实转化为文学真实,能让青少年了解更多历史细节,具有文学厚度。同时指出该书不仅还原历史,还以平实的语言传递出一个老兵坚定的信念,具有思想深度。书中虽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苦,但也描写了战士们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以及战友间的温情,让作品具有情感温度,更能让人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他强调“尽心尽力创作的作品最有价值”,认为《向前进》既体现了老战士的心力,也展现了刘海栖作为作家的心力,避免了部分作品脱离生活、空洞说教的问题。最后,他期待《向前进》能在读者中尤其是青少年中产生广泛反响,传承革命精神。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雷华

新华文轩副总编辑雷华首先分享了《向前进》的一则喜讯,8月15日,《向前进》新书发布会在2025南国书香节成功举办,吸引众多读者关注,反响热烈。并指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向前进》的出版正当其时。该书是关于解放战争的口述文学,以东北野战军老兵刘进璋的回忆为线索,再现了军民同心的生活画卷与惊心动魄的战争瞬间,彰显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与崇高精神,能帮助青少年在回望历史中滋养心灵、培育价值观。他表示此次研讨会为挖掘作品历史价值、文学内涵与时代意义搭建了重要平台,希望汇聚集体智慧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这部作品,引导读者汲取精神力量。新华文轩及旗下出版社长期致力于推出优质文艺精品,尤其是四川文艺社扎根人民、深耕文艺,未来将继续担负文化使命,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助力文化繁荣与文化强国建设。

专家如何评价《向前进》?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指出,《向前进》借父亲刘进璋的口述、母亲的沉默陪伴,消解了历史的冰冷感,唤醒集体记忆共鸣,将历史生命力转化为跨时空的情感共振。书名“向前进”有三重寓意:父亲的“向前”是战火中带着生存本能的坚守;作者的“向前”是对抗遗忘的记忆传递;跨代际的“向前”是对读者的精神邀约。成长在《向前进》中同样不是孤立的个体轨迹,而是父亲、“我”与当代儿童之间激荡的跨代际共鸣:父亲从“亲历者”沉淀为“精神图景”,用日常细节解构“英雄神话”;作者从“记录者”蜕变为“历史摆渡人”,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儿童从“历史旁观者”转变为“精神继承者”,透过书中的动人细节触摸历史、承袭精神基因。无论是“向前进”的三重深意,还是跨代际的成长轨迹,最终都凝聚于“传递”二字,让精神力量在代际传递间生生不息。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被书中丰富的细节所震撼,他认为《向前进》突出了“忠孝两全”,“忠”是对家国的忠诚,通过父亲的经历与作者的表达得以体现;“孝”则体现在父子对话中的传承与崇敬之情,书中以家常笔写家国事,展现了代际间健康、幸福的相处方式,这种相处方式在战争背景下更显难得。施战军指出,该书埋藏着“我们何以赢,民族何以兴”的道理,通过家族故事展现了民族凝聚力的根源。同时提到刘海栖在书中的描写如探访父亲曾到过的地方时,文笔动人,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历史的回望融入其中,实现了经历生活化、讲述家常化,达成血脉、理想、精神、人性的全面传承。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向前进》作为广义军事题材文学,推动了军史文学向军人文学的进展,是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科研部主任、中共党史专家黄如军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背景,从内容、史料价值、语言风格三方面,肯定了《向前进》对革命历史的独特呈现与补充意义。在内容层面,该书以访谈形式讲述老战士刘进璋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视角独特且充满生活气息,为记录光荣传统与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鲜活载体。在史料价值上,该书作为口述历史的重要形式,是历史研究的关键补充,为了解历史变迁中的社会生活与人的状态提供了独特视角,填补了传统史料的空白。在语言风格方面,该书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这种语言表达与严肃的正史表述同样不可或缺,共同构成对历史的完整呈现与继承。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编辑张京

新华文轩原总编辑张京在发言中总结了该书的三大特点:以“父亲说”(全书出现590多次,含“父亲又说”“父亲接着说”)连缀故事,既是叙事黏合剂也是读者提示,很有创意;采用主线(父亲口述)与辅线(作者查证、家庭互动)交织的双线结构,不刻意纠正父亲的少数记忆偏差以保留文本的真实性,同时通过作者的史料查证、实地踏勘及老母亲的偶尔介入,让叙事更加活跃宽泛,增加现场感;语言上尽量保留老父亲的军人特质,表述恰到好处,真实展现了军人的生活。关于本书的读者对象,张京认为无需刻意区分成人与少儿读者,他结合自身童年阅读《红岩》等成人读物的经历,强调好的主题出版物应让不同年龄段读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不能低估孩子的理解与承受能力,真实的历史更有助于孩子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最后,他希望《向前进》能被更多人看到,传承红色精神。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方卫平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方卫平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刘海栖创作生涯的新高峰。他指出,军事文学长期以来以宏大叙事和英雄叙事为主,而《向前进》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框架,转向对个人命运的探索。这部作品不仅适合儿童阅读,还具有多维度的讨论价值。首先,作品的口述体形式和对个人历史记忆的处理,展现了返璞归真的写法和自然的叙事风格。其次,作品在叙事上非常节制,智慧地处理了一些敏感内容。作品对生活的呈现、人物的塑造、语言的把握和意韵的传递都极为出色。作者的写作充满敬畏,构思集中,细节信手拈来,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


《文艺报》总编辑刘颋

《文艺报》总编辑刘颋重点从“知识普及价值”“关系处理”“叙事视角”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她认为《向前进》极具普及意义,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历史细节。在创作手法上,她认为该书成功处理了三对关键关系: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依托独特结构与叙事视角,平衡历史真实与现实表达;二是集体主义与个性的关系,在凸显奉献精神的同时,保留个体特质;三是纪律服从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展现二者的协同统一。作品的叙事视角新颖独特:“父亲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而作者“我”转述时巧妙切换至第三人称视角,两种视角反复跳转,既融入“我”对父亲的聆听、致敬,又加入了“我”以主体性对历史进行甄别、建构的“辨析”环节,印证了父亲讲述的真实性与历史的伟大。这种视角设计不仅深化了父子关系,更因父子共同的军人身份,凸显对军人使命、天职与价值的坚守,为作品赋予宏大的阐释空间。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围绕作品的三大核心亮点展开评价。第一,她认为该书在战争题材创作中极具特色,作品聚焦战士日常生活,以日常细节反证党领导军队胜利的原因,既填补了宏大叙事的空白,又让“战争”“艰辛”等抽象概念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凸显出人对生命、和平的热爱。第二,全书具有“绚烂归于平淡”的独特气质:90多岁老兵回望人生,加之刘海栖自身深厚的创作积淀,二者共同赋予作品简洁的语言与淡定的语调,体现出对战争、人生、命运的通透认知;作者创作姿态真诚真实,不刻意渲染“苦累”,而是通过生活化细节保留老父亲的朴实形象,在当下时代极具感染力。第三,父亲刘进璋这一人物形象作为全书的核心,塑造得鲜活立体,既有豁达幽默的性格,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真实质朴的“父亲”形象,在当代文学中较为少见,极具打动人心的力量,也让全书的叙事根基更加稳固。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首先对刘海栖的创作转向表示意外与赞赏,认为刘海栖在原有受欢迎的创作方向上,因父亲题材主动寻找更适配的表达形式,实现了创作品质、原创性与独特性的又一次升华。该书虽采用口述史形式,但并非单纯实录,而是融入作家的语言功力与创作思考,可与李洱的《花腔》、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以讲述见长的文学作品相媲美。她将作品的价值概括为三点:一是史料价值,《向前进》通过老兵的亲身经历,真实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微观历史,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军事价值,清晰呈现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事布局与战斗情况,印证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解放的艰巨性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难,与历史知识形成呼应;三是人的价值,在人工智能能生成文本的时代,该书通过老兵刘进璋的个人经验与独特感受,传递出人工智能无法模仿的真实人文温度,且作者为求真求证,不惜驱车数百公里核实细节,体现出作家对内容的筛选与价值传递的把控力,让文本具备长久可读性。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从政治意义、文学特点、审美表达、社会价值四个维度,系统剖析了《向前进》的核心价值。在政治意义层面,该书以老兵刘进璋的口述为核心,还原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解放初期的关键历史,既是对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历程的记录,也是对革命先辈精神丰碑的致敬。在文学特点上,刘海栖摒弃华丽辞藻,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叙事,感染力极强,让读者产生沉浸式阅读体验。在审美表达方面,该书构建了“平凡与伟大交织”的独特美学:人物形象并非刻板的英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打破传统英雄叙事模式,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在社会价值维度,该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能帮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历史,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与正确的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晖肯定了作品的两大优势:一是创作充满诚意,既蕴含家庭情感与家风传承,也体现对父辈的敬意,同时在战争叙事、革命传统叙事中融入探索性与文学性,兼具历史与文学价值;二是展现出成熟的创作把控力,刘海栖将资深出版人的经验与评论研究能力融入写作,面对复杂题材能自然、自在地处理,这种功力难能可贵。此外,她指出作品具有“以小切口观照宏大叙事”的特色:虽聚焦军事主题,但立足民间叙事立场,通过民众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既还原历史场域,也呈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让宏大历史更贴近普通人的视角。

最后,陈晖提出两处具体建议:一是建议再版时补充行军地图,标注书中涉及的重要地点,帮助读者建立现场感;二是期待作品能进一步拓展,形成系列,更充分地彰显作者的写作创意。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崔昕平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崔昕平认为《向前进》的文本风格与刘海栖昂扬且带动年轻人共同进取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当前革命历史宏大叙事成果丰富,但在细部还原、传递血泪温度的写作上仍有空间,该书恰好以个人叙事充实了宏大主题叙事。从创作手法看,作品将历史学研究中的口述史范式融入文学创作,且未停留在“客观实录”层面,而是充分发挥作家的主体性,通过实地查证进一步拓展文学的真实性。在文学性构建上,该书采用“双叙事主体+双时间线”结构:以“父亲说”和“我”的第一人称并行叙事,同时处理“过去”与“当下”两条时间线,让历史与现实形成对话,既充实丰满了历史细节,也通过核实查证完成了历史抢救性工作,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另外,书中保留原汁原味的语言,还原老兵回忆时的情绪与战场场景,而对母亲的寥寥几笔描写,不仅增强了口述的在场感,还传递出革命时代的爱情、陪伴等情感力量,让作品内核更加丰满。


《中国新闻广电报》读周刊主编杨雅莲

《中国新闻广电报》读周刊主编杨雅莲重点关注了《向前进》“精彩讲述与严谨求证相结合”的核心特色,认为这一组合达到了“1+1>2”的效果:一方面,刘进璋老人的口述极具感染力,代入感强,使作品兼具抢救性与珍贵史料价值;另一方面,作者作为讲述者之子,既拥有亲近老人的天然优势,又以严格标准履行“记者+编辑”的双重职责,通过实地走访多地求证,最大程度确保史料的准确性,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广度与深度,最终让讲述者与记录者相互成就,呈现出优秀的口述史文学作品。她还肯定了该书层次丰富的叙事节奏:既有战士所向披靡的激烈战争场面,也有对当地风土人情、军民鱼水情的细腻描写,充满烟火气。其中,“农户老太太主动照顾战士”“老百姓送水送鸡蛋”“解放军劝说家长停止给五六岁女孩裹脚”等细节,既体现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折射出解放前夕人们对黎明的向往。


儿童文学作家、解放军军歌创作者公木先生孙女张菱儿

儿童文学作家张菱儿表示,自己是怀着崇敬与亲切感阅读《向前进》的,她认为该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展现个体成长与历史大时代的联结,二是通过微观记忆关照宏大历史,三是实现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传承。书中以口述历史形式记录一个老兵的革命历程,将宏大历史叙事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经历,作者以“父亲说”的形式搭建起通向历史现场的桥梁,且老人讲述中极少提及“苦”“累”,这种克制叙述反而更加凸显历史的沉重。她指出,刘进璋老人的经历兼具独特性与代表性,通过这样的个体叙事,能让读者理解物质匮乏年代人们为何能精神丰盈、在逆境中保持勇气。


《出版商务周报》总经理盛娟

《出版商务周报》总经理盛娟从媒体传播视角对《向前进》进行了分析,首先肯定该书的核心优势:一是具备时代性,契合当下历史记忆传承需求;二是语言通俗,口语化叙述增强了画面感,降低了传播门槛,易被读者记住,再搭配细腻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关于读者定位,她认为该书无需局限于儿童、青少年群体,并以自身“与父母分享书中内容,激发父母对父辈经历的共鸣”为例,建议出版社关注“银发市场”,拓宽受众边界。在传播策略上,她建议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视频、推流内容,让作品触达更多受众。


《向前进》作者刘海栖

《向前进》作者刘海栖首先对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并分享了该书创作背后的故事。他与父母同住,累计录制150多次、共2000多分钟的父亲口述内容;2023年5月父亲突发重病后,他因担心“来不及记录”,紧急启动创作,克服了“父亲视角与自身视角转换”的初期难题,后期逐渐找到叙事节奏,顺利完成书稿。

会议最后,冯静表示,四川文艺社将继续立足红色主题出版,推动更多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精品力作走进读者视野。

此次研讨会不仅提升了《向前进》的社会影响力,也为推动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及青少年红色教育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向前进》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读物,在弘扬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方面发挥作用。

*本文图片由四川文艺社提供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挣了多少钱?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出版商务周报 incentive-icons
出版商务周报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3573文章数 49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