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上茂密的绿色植被取代了原本白茫茫的礁砂,与周边蔚蓝色海面形成鲜明对比
近日,中国军号发布的一组图片惊叹所有人,不仅令人感叹果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暑礁这个水下干出礁早已蜕变!
历经十年的生态治理与修复,永暑礁发生了两大令人瞩目的变化:曾经裸露的礁盘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海岸森林所覆盖,形成了一片绵延的绿色生态带;与此同时,自然形成的盐沼湿地与洁白的沙滩相映成趣,共同构筑了一个健全的岛屿生态体系。
尤为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南沙永暑礁的沿岸地带,天然的红树林湿地正在迅速地生长成型。
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正在植树
01.永暑岛上的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仅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的海岸带区域,其主要构成植物为红树科物种。这一命名源自其树皮富含单宁酸,在氧化后显现出红褐色的特性。作为海陆交汇地带的特殊植被群落,红树林不仅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繁殖与栖息的场所,还扮演着抵御风浪、保护海岸线的天然屏障角色,堪称全球范围内效率极高的生态系统典范。
在永暑礁那片银色沙滩的浅水地带,自然演替所塑造的植被景观蔚为壮观:洋流携带而来的水芫花种子在滩涂上生根发芽,而鸟类传播的马齿苋也在此茁壮成长,共同编织成一条充满生机的滨海绿色长廊。根据科研团队的持续监测,这片自然形成的盐沼湿地能够存在,需同时满足三个核心条件:海水清洁无污染、底质稳定且适宜、种源丰富多样。这一生态景观的形成,正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与改善的生动证明。
如今的永暑岛已完成华丽蜕变——曾经的荒芜礁盘已化作绿树环绕、碧波掩映的生态绿洲,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海洋景观。
虽然永暑礁早已蜕变成永暑岛,但离不开中国37年前的提前布局!
02.找准时机部署南沙
1988年1月14日,中国海军正式进驻永暑礁,展开海洋观测站建设的前期工作。首批官兵乘小艇登陆礁盘,庄严升起五星红旗,标志着我国对南海岛礁的实际管控进入新阶段。
当时的永暑礁面积狭小,几乎无法提供人类立足之地。作为中国南海主权的最南端,南沙群岛虽早已宣告主权,但因岛礁面积过小且生存条件恶劣,长期未实施实际占领。
1988年1月15日至2月19日期间,越南海军抢占永暑礁周边岛礁,引发中越海上对峙。
中方采取"和平挤占"策略——在不首先使用武力的前提下,通过人员身体对抗将越方人员挤出礁盘并拔除其旗帜,最终成功控制了多个关键岛礁。
1988年3月12日,越南海军出动三艘军舰及百余名士兵,企图非法占据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中国海军迅速作出反应,派遣南充号护卫舰前往事发海域实施警戒。当越方舰艇无视中方警告,强行在赤瓜礁等三处礁盘抛锚后,中方又紧急增派鹰潭舰和湘潭舰驰援。
3月14日凌晨,越军40余名士兵强行登陆赤瓜礁,与58名中国海军陆战队员形成对峙。在双方对峙过程中,越军不仅做出挑衅行为,更在8时47分率先开枪击伤中方人员杨志亮。
中国海军被迫自卫还击,南充舰精准炮火在9分钟内即击沉首艘越舰。
整场海战持续约48分钟,最终以越方两艘军舰沉没、一艘重创,伤亡300余人告终。中方仅一人轻伤,并成功收复多个被占岛礁。此战有力维护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权益。
中国海军在永暑礁的早期驻守条件极为艰苦。首批驻礁官兵只能栖身于简易搭建的茅草棚内,在礁盘上几乎没有像样的立足之地,仅能依靠临时搭建的简陋窝棚作为栖身之所。尽管环境如此恶劣,守礁官兵仍以顽强意志坚守岗位,在南海深处牢牢扎下了中国主权的根基。
中国守礁官兵很快迎来了第二代高脚屋的建成,居住条件从最初的茅草棚升级为铁皮结构。然而,这种简易住所夏季闷热如蒸笼,遇到台风来袭时更是险象环生。岛上既无电力供应,也无通讯信号,生活用水完全依赖补给船运送,官兵们连最基本的洗澡需求都难以满足——海水浸泡会导致皮肤皲裂。这样的生存环境,若放在监狱都涉嫌违反人道待遇标准。但就是在如此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守礁战士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岗位长达半年之久,用血肉之躯在南海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1988年8月2日,永暑礁海洋观测站顺利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这座两层建筑占地面积仅1000多平方米,却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我国在南沙群岛的驻守条件实现了重大提升。从相关照片里,我们仍能隐约看到早期铁皮房的遗迹,正是这些简陋的住所,见证了守礁官兵最初的坚守与无私奉献。
永暑礁的此次建设,是我国维护南海主权的关键行动。然而,受当时海军远洋作战能力不足的限制,我国难以对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的渔船作业进行有效管控。面对这一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南海政策。该政策在坚定维护我国主权归属的基础上,允许各国在南海开展渔业活动以及经济合作。这一务实且富有智慧的主张,曾为南海地区营造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既切实维护了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为地区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且重要的贡献。
03.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暑礁终变永暑岛
中国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这一举措本是中国展现和平诚意、寻求合作共赢的积极行动,然而却被部分南海周边国家错误地解读为中国在主权问题上的让步。这些国家将中国的克制态度误认为是软弱可欺,甚至错误地判断中国缺乏对南海地区的实际管控能力。面对这种误解与挑衅,中国不得不采取更为坚决有力的维权行动来捍卫自身权益。
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便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中国开始进一步强化对南海岛礁的实际管控,彻底击碎了周边一些国家不切实际的幻想。
2014年,永暑礁启动扩建工程,然而这一工程面临着诸多巨大挑战,其中传统填海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率极低。但中国凭借自主研发建造的“天鲸号”等重型挖泥船,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在这些先进装备的助力下,永暑礁逐步转变为功能完备的永暑岛。这一系列建设行动,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坚定决心,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所具备的强大实力。
仅用8个月时间,"天鲸号"自航绞吸挖泥船便完成了南海5个礁盘的吹填工程,其中永暑礁的陆域面积扩展至2.8平方公里——这一面积相当于将110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飞行甲板无缝拼接。
曾经只是南沙群岛中一块不起眼的暗礁——永暑礁,如今已实现华丽蜕变,化身为璀璨的"南海明珠"永暑岛。这项世纪工程耗资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建造1.5艘山东舰航母的投入。但这份付出换来了巨大的战略回报:以永暑岛为中心,周边12海里海域正式成为我国领海,200海里范围内则构成专属经济区。与移动型航母不同,这座人工岛屿具备永久性战略价值,堪称"不沉的海上战略支点"。
经过五年持续开发,永暑岛已演变为功能齐全的海上综合社区。目前岛上常住人口突破千人,以渔民群体为主。市政配套设施完善,涵盖具备现代化诊疗能力的医院、标准尺寸足球场等民生工程。2016年,随着4G通信基站正式启用,这座海上新城实现与大陆同标准的数字化生活覆盖。这些建设成就既显著提升了驻岛军民的生活质量,更彰显了中国在南海权益维护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综合实力。
针对中国在南海地区开展的大规模填海造陆举措,西方国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抗议。然而,鉴于南海属于中国领土这一事实,他们无法直接质疑中国的领土主权,转而以所谓“破坏环境”为借口进行指责。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作出了回应。
中方岛礁扩建采用“自然仿真”思路,模拟自然过程,对珊瑚礁生态影响有限,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岛礁生态保护能力,做法经得起时间考验。
这番表态可以理解为:这些岛礁的自然演化本就会形成现在的规模,我们只是通过工程技术加速了这个自然进程。用更通俗的话说,我们并非凭空造岛,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合理开发。
至于工程建设的目的,中方给出了一个朴实无华的解释:主要是为了改善守礁官兵的驻防条件。毕竟,让卫国戍边的战士们长期生活在简陋环境中,既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也不利于有效履行守土职责。这种回应既体现了对官兵的关怀,也展现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务实态度。
永暑岛完成扩建后,相应的军事配套设施也同步得到了完善。目前,岛上已建成可承载4000吨级船只的码头,以及长达3160米的机场跑道,该跑道能够满足轰炸机的起降需求,同时也可供驱逐舰停靠,显著增强了我国在该区域的威慑能力。为有效应对南海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在永暑岛上部署了红旗-9等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其射程可达300公里,能够全面覆盖周边海域,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昔日渔民短暂栖身的礁石滩涂,如今已蜕变为可承载数千居民的现代化海上新城——永暑岛。在中国匠心独运的规划建设下,这座南海明珠不仅实现了淡水自给、网络覆盖、商贸繁荣的宜居图景,更以"天涯若比邻"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岛虽远,心相连"的深意。曾对中国填海造岛工程妄加非议的西方媒体,在目睹永暑岛机场跑道延伸入海、灯塔光束穿透云霄的壮美景象后,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战略价值,英国《经济学人》更以"一座移动的海上堡垒胜过双倍航母编队"的论断,道出了这座人工岛的战略分量。作为南海战略棋局的关键落子,永暑岛正以多维度的支撑作用,构筑起维护海洋权益的坚实支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