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乳娘有多心酸?除了喂奶之外,还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始终处于 “男尊女卑” 的权力结构底层,她们的人生往往被婚姻、生育与家庭捆绑,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而在这千万个被压迫的女性群体中,“乳娘” 是极为特殊的存在 —— 她们以自己的乳汁为 “职业”,走进皇室宫廷与贵族府邸,用身体哺育他人的子嗣,却要承受与亲生骨肉分离的痛苦、严苛到窒息的规矩束缚,甚至还要被迫做一件违背尊严的难堪之事。她们是 “皇子命运的守护者”,却也是封建社会里最容易被遗忘、被牺牲的工具性存在。透过乳娘的命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辛酸,更是一整个时代对女性的剥削与碾压。



一、封建社会的女性困境:乳娘制度诞生的土壤

要理解乳娘的辛酸,首先要回到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古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 的伦理纲常贯穿始终,女性的价值被牢牢锁定在 “相夫教子” 上,而 “生育” 与 “哺乳” 更是被视为女性的 “天职”。但讽刺的是,对于皇室贵族与富商巨贾而言,他们的妻子却常常 “不必” 亲自哺乳 —— 原因并非她们不愿,而是 “不能”。

一方面,贵族女性需维持 “体面” 与 “美貌”。在明清时期,“女子哺乳会导致身材走样、气色衰败” 的观念深入人心,皇室后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保持姣好的容貌与体态,若因哺乳留下痕迹,很可能失去君主的宠爱。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在生下同治帝后,便立刻请了乳娘照料,自己则专注于保养与宫廷权力斗争,这在当时的贵族圈中是普遍现象。

另一方面,皇室为了防止 “母凭子贵” 引发的外戚干政,刻意疏远皇子与生母的关系。从汉朝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 到明朝 “皇子出生后由乳娘抚养”,本质上都是皇权对后妃势力的制衡。在这种制度下,乳娘成了 “皇权与后妃之间的缓冲带”—— 她们既要用心哺育皇子,又不能让皇子对自己产生过度依赖,更不能干预朝政。这种 “既要又要” 的要求,从一开始就为乳娘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此外,乳娘制度的盛行也与古代医疗条件落后有关。当时婴儿的夭折率极高,尤其是皇室子嗣,一旦夭折便可能影响皇位传承,因此贵族家庭对 “哺乳者” 的要求格外严格 —— 他们认为,健康的乳娘能提供优质的乳汁,降低婴儿患病的概率。而对于底层女性而言,成为乳娘是无奈之下的 “生路”:明清时期,天灾人祸频繁,许多贫苦家庭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若家中有刚生产的女性,将其送入宫廷或贵族府邸做乳娘,至少能换来一笔养家的俸禄,甚至可能让家人摆脱贫困。但她们不知道的是,这条 “生路” 的尽头,往往是更深的深渊。

二、严苛到极致的乳娘选拔:从民间到宫廷的 “层层筛选”

乳娘并非 “只要能喂奶就行”,尤其是为皇室服务的乳娘,选拔标准严苛到令人咋舌,堪称古代的 “职业筛选天花板”。从出身、年龄到身体、品行,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规定,稍有不符便会被直接淘汰,而通过筛选的女性,也只是踏入了 “苦难的第一步”。

1. 基础条件:出身与年龄的 “硬门槛”

根据《明实录》与《清宫档案》记载,明清两朝对乳娘的出身有着严格要求:必须是 “良家妇女”,即家世清白、无犯罪记录、无不良嗜好(如赌博、酗酒)。这是因为皇室认为,乳娘的 “品行” 会影响皇子的成长,若乳娘出身卑微或家族有污点,可能会将 “陋习” 传递给皇子。

年龄方面,所有乳娘必须在 “二十岁以下”,且需是 “头胎生子”。古代人认为,二十岁以下的女性身体机能旺盛,乳汁质量更高;而 “头胎生子” 则被视为 “气血充足” 的象征 —— 当时的医学观念认为,女性第一胎的乳汁最纯净,没有被 “其他孩子耗损过气血”。若女性不是头胎,或年龄超过二十岁,即便身体健康,也会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

比如清朝康熙年间,内务府曾在河北、山东等地筛选乳娘,仅 “头胎生子” 这一项,就淘汰了近七成的候选人。有记载称,山东一位 19 岁的女性,因第一胎生的是女儿,被认为 “乳汁阴气重”,即便她身体健康、容貌端庄,也未能通过初选。

2. 身体检查:比 “选秀” 更细致的 “医学考核”

若通过了基础条件筛选,接下来便是由太医院主持的 “全面体检”,其细致程度远超后妃选秀。根据《清宫笔记》记载,清朝乳娘的体检分为 “外检” 与 “内检” 两步:

  • 外检:主要检查乳娘的外貌、皮肤与体态。要求 “容貌端庄、无疤痕、无皮肤病”—— 皇室认为,乳娘若有疤痕或皮肤病,可能会 “传染” 给皇子;同时,乳娘需 “体态丰腴”,但不能过于肥胖,因为 “丰腴者乳汁足,过胖者乳汁浊”。此外,太医院还会检查乳娘的头发、指甲,甚至牙齿,确保没有 “秽气” 影响皇子。
  • 内检:这是最关键也最私密的环节。太医院会用 “望、闻、问、切” 四法,检查乳娘是否有传染病(如肺痨、天花),以及 “气血是否充盈”。更重要的是,会要求乳娘挤出少量乳汁,观察其颜色、浓稠度,甚至品尝味道 —— 当时认为,“乳汁清白、味甘者为上,浑浊、味咸者为下”。若乳汁不符合标准,即便其他条件都达标,也会被淘汰。

除了身体检查,乳娘还需通过 “品行考核”。内务府会派专人到乳娘家中,调查其日常言行,比如是否 “温顺贤淑”“孝敬公婆”“和睦邻里”。若有任何 “不端” 行为,比如与丈夫争吵、对公婆不敬,都会被视为 “品行不端”,失去成为乳娘的资格。

3. 最终筛选:“试用” 期的生死考验

即便通过了所有考核,乳娘也并非能直接上岗,而是要经历为期一个月的 “试用期”。在试用期内,乳娘需住在宫中指定的房间,专门照料一个 “模拟婴儿”(通常是用布料缝制的假婴儿),学习如何喂奶、换尿布、哄睡。内务府会派人 24 小时监视,观察乳娘的耐心、细心程度,以及是否遵守规矩。

比如,试用期内要求乳娘 “每三个时辰喂一次奶”(即每 6 小时一次,与真实婴儿的喂奶频率一致),即便假婴儿不需要喝奶,乳娘也需按时挤奶,以保持乳汁的分泌量。若乳娘忘记时间、挤奶不及时,或对假婴儿表现出不耐烦,都会被扣分;若累计扣分超过三次,就会被直接遣返回家,且不会获得任何报酬。

更残酷的是,试用期内乳娘不能与家人见面,甚至不能写信。许多乳娘因为思念亲生骨肉,在夜里偷偷哭泣,若被发现,会被认为 “心不专一”,同样会被淘汰。据《清宫档案》记载,清朝乾隆年间,一次乳娘选拔共有 120 人通过初检,最终仅 15 人通过试用期,淘汰率高达 87.5%。

三、深宫牢笼:乳娘的日常起居与生存危机

通过选拔的乳娘,看似 “一步登天” 走进了皇宫,实则是踏入了一个没有自由的 “牢笼”。她们的日常被严格的规矩束缚,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面临罚款、杖责,甚至杀身之祸。

1. 与婴儿 “绑定” 的生活:没有昼夜的 “哺乳机器”

乳娘入宫后的首要任务,便是与所照料的皇子(或贵族子嗣)“同住”—— 她们会被安排在皇子寝宫的偏殿,24 小时待命,不能离开半步。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皇子哭闹,乳娘必须立刻起身喂奶、哄睡,没有任何休息时间。

根据《清宫起居注》记载,清朝皇子的喂奶频率为 “每三小时一次”,即从凌晨到深夜,乳娘每天要喂奶 8 次。即便皇子在熟睡,到了喂奶时间,乳娘也需轻轻将其唤醒,若皇子不愿喝奶,乳娘还要耐心哄喂,直到皇子喝饱为止。若皇子因 “未及时喂奶” 而哭闹,乳娘会被处以 “杖二十” 的惩罚;若皇子因此生病,乳娘则可能被罚款,甚至被赶出宫。

更痛苦的是,乳娘必须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以保证乳汁的质量。内务府会为乳娘制定专门的 “哺乳食谱”,主要以猪蹄汤、鸡汤、小米粥为主,要求 “少油少盐,无辛辣、无寒凉”。乳娘不能吃任何有异味的食物,比如韭菜、大蒜、洋葱,否则会被认为 “乳汁有秽气”,影响皇子健康。即便乳娘对这些食物感到厌烦,也必须强迫自己吃下 —— 若乳娘拒绝进食,会被视为 “不尽职”,面临惩罚。

此外,乳娘还要负责皇子的日常起居,比如换尿布、洗澡、穿衣。皇子的皮肤娇嫩,尿布必须用温水清洗,且不能有任何褶皱;洗澡时水温要控制在 “不烫不凉”,若水温不当,乳娘会被杖责。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背后都是 “一步错,满盘输” 的风险。

2. 被剥夺的自由:不能探亲、不能社交的 “孤岛”

为了防止乳娘 “分心”,也为了避免她们传递宫中消息,内务府对乳娘的自由有着严苛的限制:

  • 禁止探亲:乳娘入宫后,三年内不能与家人见面,甚至不能写信。许多乳娘入宫时,自己的亲生孩子才刚出生不久,却只能被迫与孩子分离,连孩子的生死都无法得知。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乳娘因思念孩子,偷偷托太监带信回家,结果被发现,不仅被杖责五十,还被遣返回家,而她的亲生孩子早已因缺奶夭折 —— 这样的悲剧,在宫中屡见不鲜。
  • 禁止社交:乳娘不能与其他乳娘、宫女、太监随意接触,甚至不能在宫中随意走动。她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皇子的寝宫与御花园的一小块区域,若超出范围,会被视为 “违规”,面临惩罚。乳娘在工作之余,只能独自待在自己的小屋内,连说话的人都没有,长期的孤独让许多乳娘患上了抑郁症。
  • 禁止私藏物品:乳娘的衣物、生活用品都由内务府统一发放,不能私藏任何宫外带来的物品,甚至不能佩戴首饰。若发现乳娘私藏物品,会被怀疑 “意图不轨”,轻则罚款,重则被处死。

3. 随时降临的 “生死劫”:皇子出事,乳娘买单

在宫中,乳娘的命运与皇子的安危牢牢绑定 —— 皇子若健康成长,乳娘可能会得到一点赏赐;但皇子若有任何闪失,乳娘便是第一个 “背锅” 的人。

根据《清宫笔记》记载,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一位皇子因感染天花夭折,负责照料他的三位乳娘全部被处死,理由是 “照料不周,导致皇子染病”。即便乳娘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比如每天为皇子擦拭身体、保持寝宫通风,但在皇权面前,她们的辩解毫无意义。

还有更无辜的情况:清朝乾隆年间,一位皇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摔倒,额头磕出了一个小伤口。虽然皇子并未受伤严重,但内务府认为乳娘 “监管不力”,将其杖责三十,并罚没半年俸禄。这样的惩罚,对乳娘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理上的摧残 —— 她们永远活在 “犯错” 的恐惧中,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

四、命运的两极:少数人的荣光与多数人的悲剧

在历史记载中,确实有少数乳娘因 “养育皇子有功” 而获得荣华富贵,但这只是极个别的案例,绝大多数乳娘的命运都充满了辛酸与悲凉。她们用青春与身体哺育他人的孩子,最终却落得 “被利用后即抛弃” 的下场。

1. 少数人的 “幸运”:从乳娘到 “贵族” 的逆袭?

在所有乳娘中,最著名的当属慈禧太后的乳娘李桂芝。根据《清稗类钞》记载,李桂芝出身河北贫苦家庭,20 岁时生下儿子后,因家境贫寒,被选入宫中成为慈禧的乳娘。她对幼年的慈禧照料无微不至,甚至在慈禧生病时,整夜守在床边,用自己的乳汁调和药物喂给慈禧。慈禧掌权后,为了报答李桂芝的养育之恩,封她为 “贤妃”,赏赐她大量金银珠宝,并允许她的家人入宫居住。

但这样的 “幸运” 并非真的 “逆袭”。李桂芝虽然获得了封号与财富,却始终摆脱不了 “乳娘” 的身份标签 —— 宫中的后妃与大臣虽然表面上对她恭敬,私下里却认为她 “出身卑微”,不愿与她交往。更残酷的是,慈禧为了防止李桂芝 “仗势欺人”,对她的行动有着严格的限制:她不能干预朝政,不能随意出宫,甚至不能与自己的儿子过多接触。最终,李桂芝在宫中孤独终老,虽然衣食无忧,却从未真正获得尊重。

还有明朝万历皇帝的乳娘客氏,她的命运则更为复杂。客氏入宫后,凭借对万历的照料,获得了万历的信任,甚至干预朝政,与太监魏忠贤勾结,成为宫中的 “实权人物”。但她的权势并没有带来好下场 —— 崇祯皇帝即位后,以 “干预朝政、谋害皇嗣” 为由,将客氏处死,并抄没其家产。客氏的案例证明,即便乳娘一时得势,也只是皇权的 “附属品”,一旦失去皇权的庇护,便会立刻坠入深渊。

2. 多数人的悲剧:出宫后的 “无家可归”

与李桂芝、客氏相比,绝大多数乳娘的命运都极为悲惨。她们在宫中服役三到五年后,便会被遣返回家,而等待她们的,往往是 “家庭解体、社会排斥” 的困境。

首先,乳娘出宫后,身体早已被透支。长期的睡眠不足、过度挤奶,让许多乳娘患上了乳腺疾病、贫血等病症。古代医疗条件落后,这些疾病难以治愈,导致乳娘出宫后身体虚弱,连基本的体力劳动都无法承担。更严重的是,为了保证乳汁质量,乳娘在宫中长期服用 “催乳药”,这些药物含有大量激素,会导致乳娘内分泌失调,甚至失去生育能力 —— 这对古代女性而言,无疑是 “灭顶之灾”。

其次,乳娘与家人的关系早已破裂。乳娘入宫时,大多将亲生孩子留给家人照料,而这些孩子往往因缺奶而夭折,或因长期缺乏母爱而与乳娘疏远。许多乳娘出宫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不在人世,丈夫也因她长期不在家而另娶他人,原本的家庭早已不复存在。即便孩子还活着,也可能因为 “母亲为别人喂奶” 而对她产生怨恨,不愿与她亲近。

更残酷的是社会的排斥。在古代社会,乳娘被视为 “皇室的附庸”,她们的工作被认为 “低贱”—— 人们既羡慕她们能进入宫廷,又鄙视她们 “用身体赚钱”。乳娘出宫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遭到他人的指指点点,甚至被贴上 “不洁” 的标签。她们没有谋生技能,只能靠乞讨、洗衣为生,最终大多在贫困与孤独中死去。

根据《清代野史》记载,清朝光绪年间,一位姓张的乳娘出宫后,发现自己的儿子早已夭折,丈夫也已再婚。她无家可归,只能在街头乞讨,因身体虚弱,冬天时冻饿而死,死前怀里还抱着当年入宫时带的一块手帕 —— 那是她亲生儿子的遗物。这样的故事,在古代并不少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乳娘的辛酸与悲凉。

五、影视镜像:乳娘形象的艺术塑造与历史还原

近年来,随着古装剧的流行,“乳娘” 这一角色也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这些作品中的乳娘,大多被塑造成 “温柔贤淑、忠心耿耿” 的形象,她们为了保护皇子,不惜牺牲自己,即便遭受误解与非议,也始终坚守职责。这样的形象虽然感人,却也在一定程度上 “美化” 了历史,忽略了乳娘作为女性的个体痛苦。

1. 《如懿传》:乳娘的无奈与觉醒

在电视剧《如懿传》中,乳娘 “惢心的母亲” 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出身平民家庭,为了给丈夫治病,被迫入宫成为五阿哥永琪的乳娘。刚开始,她抱着 “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的侥幸心理,用心照料永琪,甚至在永琪生病时,整夜守在床边,用自己的乳汁为永琪擦拭身体。但她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 —— 宫中的妃嫔为了争夺权力,将她视为 “眼中钉”,不断陷害她;而她的丈夫,也因她长期不在家而病逝。

最终,惢心的母亲在宫中忍辱负重多年后,被诬陷 “谋害永琪”,虽然最终洗清了冤屈,却也心灰意冷,选择出宫。出宫后,她发现自己早已无家可归,只能依靠惢心生活。这个角色虽然是艺术创作,却真实地还原了乳娘的困境:她们为了生存被迫入宫,却在宫中失去了一切,最终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2. 《延禧攻略》:乳娘的 “忠” 与 “悲”

在《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乳娘 “张嬷嬷” 是一个 “忠心耿耿” 的形象。她从小照料魏璎珞,为了保护魏璎珞,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宫中传递消息。她对魏璎珞的感情,早已超越了 “主仆”,更像是 “母女”。但这样的形象,更多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 在历史上,乳娘与所照料的孩子之间,大多是 “职责关系”,很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而且,影视作品往往会忽略乳娘的 “身体痛苦” 与 “心理挣扎”。比如,《延禧攻略》中的张嬷嬷,从未表现出与亲生骨肉分离的痛苦,也没有展现出长期哺乳对身体的损伤。这样的塑造,虽然让角色更加 “正面”,却也偏离了历史的真实。

3. 影视与历史的差距:被 “美化” 的辛酸

影视作品之所以喜欢塑造 “贤良乳娘” 的形象,本质上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情感需求 —— 人们愿意看到 “善良有好报” 的故事,也愿意相信 “忠诚能换来尊重”。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更加残酷:绝大多数乳娘都没有 “好报”,她们的忠诚只是被利用的工具,她们的痛苦也很少被人关注。

比如,影视作品中很少提到乳娘 “被迫挤乳养颜” 的难堪之事 —— 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现象,却因为 “不雅” 而被影视作品刻意回避。而正是这件事,才是乳娘辛酸的 “核心” 之一,也是封建社会对女性身体剥削的直接体现。

六、血泪背后的制度之恶:人乳滥用与女性压榨

乳娘的辛酸,除了来自严苛的规矩与悲惨的命运,更来自一件违背尊严的 “难堪之事”—— 为皇室贵族 “挤乳养颜”。这件事不仅让乳娘承受了巨大的身体痛苦,更让她们彻底沦为 “被物化的工具”。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