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高静嘉
盛夏骄阳似火,停机坪地表温度直逼60摄氏度,热浪蒸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昌飞试飞站机库内外,机务大队第六分队33名队员正与酷暑和时间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
“去年大修机转场周期110多天,今年硬生生压到80天左右。”第六分队队长段航航抹去满脸汗水,声音沙哑却透着自豪,“现在全线进入下半程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他目光扫过穿梭忙碌的队员身影,“但大家经验丰富,信心满满。”
这支主要由35岁以下青年组成的队伍,面对新机交付延迟、发动机吊装设备短缺等困难,在上半年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他们运用标杆管理法,将大修转场周期压缩了近40%。尤其在6月,面对众多型号的密集交付,他们以“快速响应,高质量交付”作出回应。
团队创新采用“穿插作战法”,自检、互检、共性排故环环相扣、高效协同。“这次高温突击战,打出了真本事。”机械师孙欣泷拍着发烫的验收单感叹:“高效的执行力,就是我们闯关夺隘的密码。”
一次,队员丁福亮在检修燃油系统时,加油喷嘴突然崩脱,刺鼻的煤油瞬间将他浇透。“快回去处理。”队长急吼。丁福亮冲进洗浴间:“战机等着交付,不能耽搁。”冷水猛冲后,他裹着湿透的工装返回岗位,直到深夜完成交付任务,才发觉被煤油侵蚀的大腿已泛起大片红疹。
面对大修机油压测试突发的故障,“95后”航电师张咏健直言挑战不小:“20多岁的老伙计,图纸糊得像被水泡过,对不上号的线缆,让故障点的寻找陷入僵局。”关键时刻,团队迅速协调设计和技术人员连夜赶赴现场,众人在蒸笼般的机库中,摊开泛黄的原始图纸逐寸核对,揪出错误,重新布线、焊接、测试……连续7天鏖战至深夜时分,最终将故障彻底排除。
“队伍新、人数多,30多人干活,安全高效的旗帜必须鲜明,任务推进的速度必须加快!”段航航拍着发烫的机舱外壳,语气坚定。这支去年才组建的年轻队伍,在紧张的磨合中淬炼出规范、高效、安全的利刃,仅上半年就攻克近300项疑难杂症,在累计保障150飞行小时的实战中,将组建初期的阵痛淬炼成坚不可摧的团队之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