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谭佳灿
编辑:汪照颖
本文由长青研究社原创出品
“人老腿先老”,膝关节酸痛是不少老年人常遇到的麻烦。中国疾控中心吴静主任指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里,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已超过五成,女性患者数量是男性的两到三倍。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膝关节疼痛防护市场正悄然变革——从过去“绑块布”式的简易护膝,迈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个行业走到了哪一步?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发展?
清晨的公园里,银发族晨练时此起彼伏的“咔咔”关节声,老人们上下楼梯时不自觉蹙起的眉头,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日益凸显的健康隐患:膝关节疼痛,正悄然成为侵扰中国老年人的“隐性多发病”。
![]()
来源:即梦AI
《2025中国关节健康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骨关节炎患者已达惊人的1.4亿人,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更是高达46.3%,几乎成了老年群体的“标配”。
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能忍则忍”的观念正逐渐被摒弃,老年人更加主动关注身体不适,渴望通过治疗缓解疼痛、维持行动自由,对有效止痛和康复解决方案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至此,一场围绕“无痛行走”的刚需大潮,已然汹涌而至。
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已十分明朗。《2025-2030年中国膝盖疼痛管理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预测,国内膝盖疼痛管理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到2030年预计能够到达450亿元左右。
这庞大数字背后,是上亿老年人不断释放的健康消费潜力以及他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懈追求。他们不再仅满足于简单止痛,而是更希望重新获得自由行走的能力,这种升级的需求正改变着整个产业的布局。
当前,膝关节健康市场的产品呈现金字塔状分布。处于塔基的是数量众多、功能相近但科技含量不高的基础防护用品;塔中部分为数量较少但带有一定科技元素的理疗器械产品;塔尖则是为数不多的高精尖产品和医疗级处理方案。
虽然产品选择看上去不少,供需错配却异常尖锐,真正能助力老年人实现“无痛行走”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
作为市场最基础的应对手段,传统护膝与弹性绷带依靠20到200元的亲民价格,占据了市场最大份额。这类产品主要借助物理施压来提供支撑,减轻因关节不稳产生的不适感,不过既不能减慢软骨退化速度,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疼痛。即便是李宁这样在运动群体中口碑不错的品牌,其护膝产品创新也长期停滞,陷入了“换颜色、改花纹”的同质化泥潭中。
![]()
来源:天猫@李宁官方旗舰店
定价在300至2000元的中端产品,正尝试依靠技术进行突围。如SKG的脉冲按摩仪、攀高的磁疗护膝这类产品,以“非药物止痛”为卖点,宣称可以改善局部血液流动、减轻炎症反应。
但这类产品存在两个明显缺陷:一是临床证据薄弱。多数仅凭借“械字号”备案上市,缺乏严格的疗效验证;二是用户体验两极分化。虽有消费者反馈“热敷后的确舒服”,但医学界对其长期效果仍有疑问。
当市场期待科技破局时,程天科技研发的EasyGo外骨骼助行器、讯丰通G4足下垂助行仪确实带来了新变化。这些售价在2000到5000元的设备,能即时监测行走姿态、压力分布情况,甚至可通过电刺激肌肉来弥补膝关节的功能不足。
![]()
来源:程天科技官网
然而,现实却给了企业沉重一击。复杂的操作界面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削弱了他们使用的主动性。价格偏高加上医保无法覆盖,形成了双重阻碍,使得产品的使用率长期维持在5%以下。
![]()
金字塔结构的三类产品,虽定位与功能不同,但在满足用户需求时共同陷入了相似的困局,制约着对老年人膝关节健康需求的有效纾解。
![]()
来源:百度
首先,匹配严重不足。塔基基础防护用品多为标准化生产,难以适配老年人多样化的体型与病情。网上曾有报道,56岁的张大爷用束紧型护膝后,不仅佩戴不适,甚至因影响血液循环加重了损伤。
塔中理疗器械功能则集中于热敷、按摩等通用方式,无法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朱烱伟曾说:“热敷、艾灸、按摩这三种都属于中医的治疗方法。但是,一台小巧简单的修改按摩仪,恐怕很难达到其宣传的效果。”
塔尖的高端医疗方案则多依赖于标准化检查,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对老年人生活场景、共病等综合因素的考量,导致方案针对性不足。
其次,应用场景局限明显。基础防护用品在运动、久坐等场景效果不稳,消保委测评显示“南极人”护腰弹性实测值为77.3%,“康舒”护膝透气性实测值仅有3.294,老年人长期佩戴容易引发不适。中端理疗器械则多依赖电源,销量颇高的关节按摩仪难以在户外使用。高端医疗方案局限于临床,缺乏术后康复与日常保养支持,不利于追踪老年人的康复效果。
最后,信息传递不畅,信任难以建立。塔基产品同质化严重,低价销售。据网易新闻报道,上海市消保委对50款老人鞋进行测评,涵盖舒悦、足力健等品牌。结果显示,部分样品外底硬度不达标,影响穿着舒适度与健康,且存在信息缺失问题,消费者选购困难。塔中理疗器械宣传科技概念却缺乏通俗解释,“科治好”治疗仪就因虚假宣传而受罚,普通用户难以判断产品效果。塔尖方案则存在信息壁较高的问题,老人对膝关节置换手术流程、风险等了解不足,容易产生疑虑和恐惧。
![]()
针对膝关节健康市场产品的共性问题,企业未来可从强化产品适配性、扩展场景覆盖力、构建透明体系这几个方面入手,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有效规避产品痛点。
在强化产品适配性方面,对于塔基的基础防护用品,可推进个性化设计,结合不同体型、病情的数据,开发能调节尺寸或定制的护具,解决标准化产品适配不好的问题。塔中的理疗器械则要加强对不同病症的针对性,根据膝关节不同病变类型,优化功能模块,比如针对滑膜炎设计专门的理疗程序。塔尖的医疗方案要平衡专业性和实用性,根据个性化评估,推出适合老年人操作的康复指导方案。
在拓展场景覆盖能力方面,对于基础防护用品而言,要提升在不同场景的适应性,研发同时具备运动支撑、久坐减压、行走舒适的多功能产品,改善透气、弹性等产品性能。理疗器械则应向轻便、易携带发展,摆脱对电源的依赖,满足在家、户外等多场景的使用需求。高端医疗方案可以延伸服务场景,把临床治疗和居家康复、社区养护连接起来,形成全场景的健康管理流程。
最后企业要构建透明的信息体系。塔基产品要规范宣传内容,清楚标注材质、防护原理和适用人群,通过简单易懂的科普帮助老年人合理选择产品。塔中的器械则要把科技概念解释得更简单,用直观的案例说明效果,避免虚假宣传的情况出现。塔尖的医疗方案要打破信息壁垒,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普及手术流程、风险和恢复情况,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
![]()
来源:豆包
依托这些方向的推进,企业能够从根本上化解产品与用户需求错位、场景覆盖不足、信息传递不畅等现有痛点,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老年膝关节防护领域,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从传统的简易护膝到如今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市场在需求增加与技术升级的双轮驱动下,正经历深刻变革。然而,供需不匹配、产品类型单一、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如同顽固的“关节旧疾”,时刻提醒着行业:技术的星辰大海,起点永远是用户脚下真实的痛。
人口老龄化浪潮不可逆转,老年膝关节健康行业前景广阔。唯有把深沉的人文关怀与硬核的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管用的解决途径,让“无痛行走”从理想变为现实。
参考资料:
1. 人民日报,《世界关节炎日|骨关节炎可防可治,关节不好练练太极拳》,2023年
2. 《2025-2030中国膝盖疼痛管理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2025年
3. 新民晚报,《网售“量子神器”,葫芦里卖的是啥“药”?》2021年
4. 澎湃新闻,《马上评|“AI神医宇宙”欺诈,连演员都不请了》,2025年
5. 中国消费者报,《50款老人鞋测评!“舒悦”“骆驼”等鞋底硬度未达推荐性国标》,2024年
6. 中国新闻网,《中消协:溢价高、功能鸡肋,养老辅具不“适老”》,2023年
7. 今日头条,《56岁张大爷爬楼摔骨折:这个护膝习惯,很多老人都做错了!》,2025年
8. 中国新闻网,《【民生调查局】曝光10年仍在售!记者卧底揭秘高压电疗仪背后的陷阱》,2025年
9. 搜狐新闻,《中老年人偶尔用护膝的真实影响,背后的注意事项你知道吗?》,2025年
10.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深度分析传感器(技术、产业)存在的风险及问题》,2021年
欢迎添加主理人交流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