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武昌区徐家棚街道办事处 胡智敏)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值此历史性节点,石家庄市民王汝春,用4000张照片记录了11年间的蓝天之增。这不仅是空气质量的逐年跃升,更是中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守护生态文明的铿锵实践。
生态法治之根在于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两山”理念确立以来,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序言,确立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为生态保护法律体系提供了根本法依据;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加大惩治力度、推动信息公开、引入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确立了按日连续罚款等处罚规则,被誉为“史上最严”“长了牙齿”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污染防治法相继出台,《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流域性综合法律也陆续颁布,共同织密了生态保护的法治之网。
生态法治之重在于责任链条的层层压实。曾几何时,“九龙治水”的执法困境削弱了法律效力。如今,“河长制”“林长制”压实了属地守护之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则落实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保督察更如同高悬的“利剑”,牢牢牵住了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从2019年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到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制度层级步步提升,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十年磨一剑,中央三轮环保督察动真碰硬、层层深入,先后共公开曝光了323个典型案例,梳理移交了744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充分发挥了环保督察的警示震慑作用。
生态法治之效在于精准施策的智慧。当企业扩张遭遇生态红线,法治不是僵硬的壁垒,而是巧妙的平衡器。江西鹰潭实践“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通过分区施策、科学评估,将新材料企业引入产业园,既护住了一方绿水青山,又激活了产业升级动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制度机制,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得以在区域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法治框架中和谐共生。法治护航的绿色发展,正释放出绿水青山蕴藏的澎湃经济价值。
值得瞩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已于今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继民法典后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彰显了我们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十载“两山”路,法治始终是最坚实的路基。我们坚信,在法治的护航下,“两山”理念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绿水青山定能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