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在2022年6月登出一篇获奖文章,作者是海军指挥官维克多·杜诺,这家伙的观点直指中国近海,建议美军在黄海和珠江三角洲投放水雷,意图通过这种低成本方式封锁中国贸易通道。
乍一看,这主意像老鼠给猫系铃铛,操作起来难度大,容易自讨苦吃,但细琢磨,它背后透着股阴险劲儿,瞄准中国经济命脉,试图不费大力就逼人让步。
文章的核心是,美军印太司令部应该大力发展进攻性布雷能力,一旦中美冲突升级,就在黄海和珠江三角洲下手。杜诺算了笔账,中国60%的贸易价值靠海运,珠江三角洲和黄海港口占了贸易量92%以上,价值过半。
石油进口也依赖这些水道,中国国内产量只够需求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靠海外输入。投放水雷后,这些港口一瘫痪,贸易中断,油料短缺,就能重创中国经济,迫使北京回到谈判桌。
成本呢?水雷便宜,几百万美元就能搞定,比起动用航母舰队省钱多了。他还提,解放军海军在水雷对抗上侧重港口和近岸,远海扫雷能力有限,美军能趁机占便宜。
美军自己也清楚,执行起来漏洞百出。中国近海防御层层叠加,防空系统覆盖广,投放平台如B-52轰炸机或P-8巡逻机得穿越重重火力网。
历史上,美军濒海战斗舰项目本是为水雷战设计的,砸了巨资造了三十多艘,强调隐身和高速度,可中国海军装备迭代太快,055型驱逐舰和无人艇群一上场,就让这些舰艇成了活靶子。
2020年后,好几艘濒海战斗舰提前退役,成了美海军21世纪头二十年的最大败笔。杜诺忽略了这些教训,还低估了中国民兵船队和海岸警卫队的监视作用,这些力量能快速发现并应对异常。
但歹毒的地方在于,它不求速胜,而是玩长线经济绞杀。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珠江三角洲是出口重镇,封锁这里等于切断供应链,还会波及全球市场。杜诺明知中国过去经历过物资匮乏,却赌现在民众不愿重蹈覆辙,内部压力会逼政府妥协。
这招借刀杀人,不直接对抗,却能间接制造社会动荡。美军智库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10万枚水雷,远超美军库存,但杜诺反过来利用这点,推销进攻布雷作为“性价比高”的选项,暴露了美方对高端对抗的底气不足。
我国先得认清,这不是空谈,美军从二战起就用过类似战术,比如1945年对日本的“饥饿行动”,用B-29投下上万枚水雷,封锁港口,沉船无数。那次行动证明,水雷战能低成本高回报。中国海军早就意识到这威胁,近年来加强反水雷训练。
解放军海军在海雷对抗演习中部署扫雷无人机,与有人扫雷舰配合,高效清除模拟雷区。这种无人机机动性强,能在复杂海况下作业,弥补传统舰艇的短板。
更关键的是,提升整体防御韧性。中国不光靠海军,还整合海岸警卫队和海上民兵,形成多层防护网。民兵船队数量庞大,能在近海布设监视点,及早发现投放迹象。技术上,中国发展了多种水雷对抗系统,包括激光引导技术,用于精准识别和摧毁水雷。
国家国防大学研究显示,中国能快速布设数千枚水雷作为反制,但重点是防御自家水域。针对珠江三角洲这样的经济要地,中国推动港口分散化,扩大北部湾和长江口作用,减少单一依赖。
经济层面,中国早就布局多元化能源进口,西北管道从俄罗斯和中亚拉油,陆路贸易通过高铁网扩展,2024年多条管道完工,油料流动更稳。贸易上,长三角和珠三角互补,内需拉动也越来越强。美军想靠水雷掐脖子,但中国供应链韧性经受过疫情考验,不会轻易崩盘。
战略上,中国强调不对称应对,美军情报滞后,比如杜诺文章还用旧称呼指火箭军,就暴露了他们情报盲点。中国情报部门分析这类观点时,会抓住这些纰漏,制定针对性预案。
中国应对的核心是平衡威慑与发展,不被这类挑衅牵着鼻子走。
中国崛起让他们坐立不安,但咱们得务实,技术赶超,情报领先,就能化险为夷。
美军未大规模推行这方案,珠三角航道依旧繁忙,船队进出有序。中国海军近海防御固若金汤,潜在威胁逐步化解。
总的,中国靠实力说话,技术、经济、外交三管齐下,就能让这类歹毒设想成空谈。
参考资料
美海军竟想用水雷封锁珠三角和这里 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