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类比法揭示观点中的漏洞。关于类比法,我知道大家是有争议的。有些人会觉得,类比法不严谨,也不够科学。这有一定道理,特别是我们不能用类比法来证明某个观点。但是反过来呢?我们有没有想过,能不能用类比法来否定某个观点?实际上,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拿手好戏。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会饮篇》,这本书是柏拉图所写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中的一本。这本书非常精彩,虽然只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但是我读下来印象非常深刻。什么是“会饮”?“会饮”就是聚在一起喝酒。《会饮篇》讲的是苏格拉底和几个人(这些人也是当时雅典很有身份、很有文化的人),大家一起喝酒。喝酒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讨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难度,叫“什么是爱”。
在场的每个人依次发言,阐述自己对“爱”的看法。苏格拉底呢是最后一个发言的。这本书好看在哪里呢?在苏格拉底之前发言的每个人,虽然观点不同,但是都讲得很好,他们对爱的看法都有相当大的说服力。但是等到苏格拉底发言的时候,把前面每个人的观点都反驳了,反驳了以后再提出了自己对爱的看法。这时你不得不承认,苏格拉底的见解是最深刻的。
举个例子,在这个酒宴上有一个发言者是阿里斯托芬,他是有名的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观点是这样的,爱就是追求完整性,让自己变得完整。他首先讲了一个神话故事,这个故事有关人类的起源。他说,人原本的形态是一个球体,球体上伸出来四只手、四只脚、四只耳朵等等,后来大神宙斯把人给劈开了,一分为二,在此以后,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成为“半个人”以后,每个人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我们现代社会也经常讲“寻找另一半”,这个出处恐怕就是在这里。所以什么是爱呢,爱就是变得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一个人寻找另一半的渴望和期盼。只有找到了另一半,“我”才是完整的,这就是“爱”。讲到这里我还要加一个解释,对当时的雅典人来说,他们是真的相信神的存在,希腊众神对他们来说都是真的,不像我们现代人,只是当神话看而已。所以阿里斯托芬的这番发言,听上去可谓有理有据,而且还很动人,能说到很多人的心坎里去。
那么你肯定很想知道,苏格拉底是怎么反驳阿里斯托芬的呢?他的反驳可谓四两拨千斤,他跳出对“爱”的讨论,提到了另外一件事,拿这件事作为类比,找到了阿里斯托芬观点中的漏洞。这件事就是:截肢。雅典那时候经常有战争,在战争中,士兵腿脚受了伤,可能要被迫截肢,不然命就会保不住。
苏格拉底说,人并不是一定要追求完整性,如果这个完整性是不好的,那还不如不完整,这就像截肢,宁可让完整变得不完整,也比追求完整要好。所以爱真的只是追求完整吗?不对,爱追求的是那个可以让自己变好的完整,而不是让自己变坏的完整。所以苏格拉底用截肢来作类比,找到了阿里斯托芬观点中的漏洞。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缓一缓,大家可以再细细地思考一下,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观点上根本的分歧到底在哪里。阿里斯托芬说,爱的本质是追求完整,这个看法确实是有合理性的,苏格拉底也并没有完全否定阿里斯托芬的观点,他只是说你讲的有漏洞。在爱的过程中,人追求完整性是没错,但这不是最本质的,最本质的是人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
而这个“美好”,苏格拉底又细分成了三个层次,最粗浅的层次是对美好肉体的向往,再往上一个层次,是对美好灵魂的向往,再往上一个层次,是对永恒的智慧的向往。苏格拉底说,没错,人要追求完整,特别是追求让自己变好的完整,但这还不够,人其实是要追求的是永恒地身处美好境地的完整。我们想一下,苏格拉底说得对不对呢?其实他讲得虽然抽象了一点,但是放到现实中去衡量,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一个年轻人,想找到一个爱人,这个爱人最好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能像相亲市场上那样,太看重收入、家庭背景这些。而是应该去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一个美好的人。
如果你想爱一个人,应该去爱一个美好的人,怎样算美好的人呢?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肉体美好(看长相、身材等等),第二个,灵魂美好,也就是心灵美,第三个,他最好是有一定的智慧,不能是一个愚昧的人。你如果找到这样的爱人,你们的爱肯定是很长久的。同时反过来讲,为了找到这样的爱人,那么最好你自己先修炼修炼,尽量让自己也变成这样的人。这就是《会饮篇》这本书里,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智慧。刚才讲的是“什么是爱”,苏格拉底还跟别人讨论过“什么是知识”,这也是一个很难的论题。对这个论题的讨论收录在《泰阿泰德》这本书里。泰阿泰德是一个人名,在这本书里,收录了他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苏格拉底问泰阿泰德: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吗?泰阿泰德噼里啪啦说了一通,他说知识我知道啊,知识无处不在,比如天文的知识、音乐的知识、几何的知识,哪怕是做手工艺也有知识,比如有关编织的知识、做木工的知识,这些都是知识。苏格拉底说,我问的是“什么是知识”,可是你回答的却不是这个问题,你并没有说出知识是什么。为了怕泰阿泰德听不懂,他还做了一个类比。他说,我们换一个简单点的问题,问“泥是什么”,三点水的“泥”,然后,有人可能会回答说,泥啊有做陶器的泥,有炉灶工人用的泥,有砖瓦匠做的泥。苏格拉底又进一步说,一个不知道“知识是什么”的人,同样也不会知道“编织的知识”是什么,这就像一个不知道“泥是什么”的人,同样不知道“某某工匠的泥”是什么。所以,你泰阿泰德自以为回答了“什么是知识”,其实并没有回答。
那怎样讲才算回答了呢?还是用“泥是什么”来类比,对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回答:泥就是掺了水的土。这个“泥”的定义真是又简单又准确,让人眼前一亮。拿“泥”的定义来做类比,泰阿泰德就明白了,原来要这样去回答“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这个例子也很典型,“知识是什么”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一开始泰阿泰德自以为知道“知识是什么”,在一个特别浅表的层次上回答了这个问题,而苏格拉底为了解释清楚泰阿泰德所犯的错误,就使用了一个具象的问题作为类比。人在思考具象问题的时候,总是比思考抽象问题更容易。用具象来类比抽象,让泰阿泰德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观点中的漏洞。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泰阿泰德相继提出了好几个关于知识的定义,如“知识就是知觉”,又如“知识就是正确的判断”,但是都被苏格拉底一一找出了漏洞,这其中也多次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讨论到最后,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都没有找到知识的准确定义。也许你会奇怪,苏格拉底不是最有智慧的人吗?怎么讨论到最后都没有一个结果呢?其实这正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所在,经过讨论,他意识到“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难以回答,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合乎情理的回答,比明明没有想清楚想透彻,却强行回答要好得多。
而且这也反映了苏格拉底所秉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也主动承认自己的无知。这就跟我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苏格拉底方法中的第三个要点很有关系,这便是揭示大众的认知中最不易发现的盲区,这个盲区叫“双重无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