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有了不道德的社会,还是先有了一个个不道德的“我”?

分享至



常常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人怎么都成这样了呢?这个社会得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

于是乎,谴责社会的“愤青”,或者说“社会批判者”,层出不穷。他们往往义愤填膺,见人就说这问题、那问题,并会得出如此结论:这个社会只认钱,这个社会不公平,这个社会太黑了,这个社会不顾礼义廉耻,这个社会没有荣辱观念,这个社会道德已经溃败,这个社会满目疮痍……

细究其逻辑,似乎好像自己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社会,是社会中的其他人。或者说,自己即使有问题,也是被逼的,是为了适应不道德的、有问题的社会,不得不放弃原则,不得不变得有问题。

那么,到底是先有了不道德的社会,还是先有了一个个不道德的“我”呢?以下我们用辩证思维来分析一下。

一、内因与外因孰重孰轻?

任何事物发展的原因,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矛盾;
  •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

正像我们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遭遇的矛盾,既有自己内部的,即身体与心灵上的矛盾,又有与他人、与社会的外在矛盾。

那么,内因与外因孰重孰轻?

教员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有人不服,说内因很重要,外因难道就不重要了吗?你说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我还说外因起决定性作用呢?你怎么证明,就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呢?

其实,我们没必要在任何场合,都机械地区分出内因和外因谁起的作用大。两者作用的区分,只有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才有意义。

为此,教员用了一个比喻,做出了解答: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外因也非常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温度,鸡蛋就变不成鸡。但同样作为外因,再适当的温度,也不能使石头变成鸡。这正好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分别扮演的角色。

不具备一定的内因,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能推进事物的发展。中国古训言“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扶不起的刘阿斗”,刘阿斗是刘备的儿子,即位后,被称为蜀后主。他本人毫无大志,不思进取,软弱无能,虽有诸葛亮等能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辅佐,也无法避免蜀国被魏国灭亡的命运。

所以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树立辩证思维,提升辩证思维力,就要看到矛盾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之分,分析问题,我们还要要重点从内因出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