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初春,北京。“陶铸同志,你先坐下。”毛主席抬起手,示意正准备起立发言的陶铸,“关于广东的问题,你的检讨,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告一段落了?”会议室里很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中南局第一书记身上。这已经不是陶铸第一次在中央会议上主动要求作深刻检告了,他那股子执拗劲儿,让在场的老战友们既熟悉又感慨。
![]()
熟悉,是因为陶铸的这股劲儿,大家见得太多了。早在1932年,红一军团攻下漳州,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陶铸就风风火火地跑来汇报工作,张口就要两个连的枪支。当时部队自己都缺枪少弹,聂荣臻元帅他们犯了难。陶铸不了解情况,当场就抱怨起来,那股子直来直去的劲头,让毛主席都印象深刻,后来评价他:“是头牛!”这头“牛”,脾气是倔,但干起革命工作来,也是一股子冲劲。他能带人破狱救同志,也能在自己身陷囹圄时,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不屑一顾。
这股“牛劲”,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1949年,广西匪患严重,毛主席一封急电,要他半年内肃清。陶铸二话不说,行李都来不及收拾,只带一个警卫班就奔赴前线。当时广西十几万土匪盘踞山林,局面极其复杂。一些地方搞“宽大无边”,结果放走的土匪转头就报复群众,工作陷入僵局。陶铸一到,立马纠偏,集中兵力,该打的坚决打,该剿的彻底剿,软硬兼施,硬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广西的社会秩序迅速安定。
紧接着,他又被一通电话叫到了广东,负责棘手的土改工作。广东的情况特殊,宗族势力盘根错错节,工作难度极大。陶铸还是老办法,扎到基层去。他调集全省一半的干部,实行扎根串联,把政策精神直接带到田间地头。不到一年,广东全省的土改就宣告胜利完成。他的工作方法,就是快、准、狠,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耕牛,哪里最需要开垦,他就出现在哪里,埋头苦干。
![]()
不得不说,陶铸对农业有种特殊的感情。1953年,全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心都在工业上。可陶铸却坚持认为,广东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把农村工作放在首位。广东虽是农业大省,历史上却长期缺粮,解放后每年还得从外省调粮。他深知,老百姓的饭碗问题,是天大的事。在广东的十五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省一百零八个市县中的一百零五个,每到一个村子,都是自己步行进去,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半点架子。可以说,广东哪块地能产多少粮食,他心里有本清清楚楚的账。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实干家,也终究没能完全抵挡住那个特殊年代的狂热风潮。当“亩产万斤”的消息从报纸上传来时,起初陶铸是不信的。可随着这股风越刮越猛,全国各地都在“放卫星”,一向实事求是的广东,在指标上反而成了“落后分子”。那种无形的压力,试想一下,即便是冷静的头脑,也难免会发热。最终,陶铸也下达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为了完成任务,广东各地开始搞不科学的密植,各种“奇迹”见诸报端。
遗憾的是,现实很快就给了响亮的一记耳光。1959年和1960年,广东粮食连续两年大幅减产。最初,头脑发热的陶铸还认为是下面有人“瞒产”,甚至亲自带队到东莞搞反“瞒产”运动。在大会上,当所有干部都顺着风向说丰收时,只有一位叫袁溥之的老党员说了真话,指出存在减产问题。当时,陶铸还当场批评了他。这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插曲,也恰恰说明了当时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判断力有多大的影响。
![]()
当基层群众缺粮的问题再也掩盖不住时,严峻的现实如同当头一盆冷水,让陶铸瞬间清醒了过来。他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这位素来雷厉风行的书记,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决定亲自下去搞调查。他再次来到东莞,一到地方就脱下鞋袜,卷起裤腿,拿起锄头跟农民一起下地干活。起初,农民们还有顾虑,不敢说实话。陶铸见状,就坦诚地对大家说:“怎么?你们对我还不敢讲真话?”
看到省委书记如此随和,毫无官气,老乡们的戒备心很快就消除了,你一言我一语地把真实情况都说了出来。当听到有人因为吃不饱饭在地里晕倒时,陶铸的眼圈红了,他当即指示给那位农民送去二十斤大米,并且当着所有人的面,惭愧地说道:“搞成这个样子,是我的工作没做好,我对不起大家啊!”这一刻,他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书记,而是一个为自己失误而痛心疾首的普通党员。
掌握了第一手情况后,陶铸立刻给中央写了详尽的报告,毫不避讳地陈述了基层的真实困境,并就自己的错误作了深刻的检讨。中央高度肯定了这份报告,并将其中的改进办法转发各省,号召全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此后,陶铸不仅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检讨文章,还特意找到当初被他批评过的袁溥之,当面诚恳道歉。他的“牛脾气”,在承认错误这件事上,表现得同样倔强和彻底。
![]()
这也就回到了1962年北京会议上的那一幕。因为那次沉痛的教训,陶铸把检讨和反省刻进了骨子里。他是全国省委书记里,最早一个就“浮夸风”问题公开作自我批评的。此后,但凡有合适的场合,他总要再提一提,再检讨一番,生怕自己和大家忘了那个教训。所以,当毛主席说出那句“够了,已经够多了”的时候,这不仅是在阻止他继续检讨,更是一种肯定和宽慰。这番话里,既有对一位老战友性格的了解,也包含了对他敢于直面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赞许。
一个人的品格,不仅体现在顺境中的建功立业,更体现在逆境中的反思与担当。陶铸的这次深刻纠错,让他对广东的农业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他和全省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了1965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了200多亿斤,比建国初期翻了一番。曾经的“缺粮省”,不但实现了粮食自给,每年还能调出十亿斤大米支援全国。这头“党内的牛”,最终还是用他那股执拗的实干精神,在南粤大地上犁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