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国台办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朱凤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许倬云先生是知名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深有研究,一生致力弘扬中华文化,功底深厚、著述丰富,在两岸乃至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许先生辞世,令人惋惜。她强调,许倬云先生具有民族情怀,始终以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一份子为荣;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文化,“两岸的文化血脉无法割裂”,反对“文化台独”。他表达希望看到“九州同”的统一期盼,受到两岸民众的赞许,值得后人学习
国台办发言人对许倬云的评价可以说是代表了官方意志。而国台办如此高的评价,与网络上个别意见领袖、自媒体大V如郭松民对许倬云百般辱骂、千般贬低、必欲踏上一只脚而后快形成了鲜明对比。
无独有偶,7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一位喜剧人的艺术探索和理论自觉(艺海观澜)——简评陈佩斯喜剧艺术》,文章说:“他的喜剧不只是笑的载体,更是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触碰,以及对人生悲欢的思索。”“他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人生,在不断变换的演出形式里,去冲击喜剧艺术高峰,对观众则永远报以温柔。”
8月7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发署名文章《“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作者为电影《戏台》导演、主演陈佩斯。
可以说,官媒给了陈佩斯的《戏台》很高的评价。同时,市场用3.92亿元的票房,表达了观众对陈佩斯的支持和喜爱。
有趣的很,郭松民对陈佩斯和《戏台》,依然展示了不屑一顾和居高临下的指责与批评。
可以这样说,郭松民对许倬云和《戏台》的批评,呈现出明显的民粹主义特征,其言论逻辑、方法论与民粹主义的核心表现高度吻合。
一、民粹主义的定义与郭松民言论的契合性
民粹主义的核心特征包括:片面强调“人民性”与“反精英”、二元对立思维、情绪化表达、历史虚无主义倾向。郭松民的批评模式与这些特征高度重叠:
“人民性”的极端化扭曲。郭松民指责《戏台》“缺乏人民性”,认为其未直接表现工农抗争,而将戏班艺人的艺术抗争贬为“精神贵族护食”。这种将“人民性”狭隘定义为阶级斗争叙事的观点,完全忽视文化艺术的多元表达,符合民粹主义“以单一标准否定复杂性”的特点。
对许倬云的攻击同样如此,他无视许倬云“中华民族整体史观”的学术贡献,仅因其美籍身份和民国背景便扣上“不爱国”帽子,将“人民”与“爱国”简化为政治站队的符号。
二元对立与标签化攻击。郭松民将许倬云引用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曲解为“梦想国民党回归”,制造“非此即彼”的对立(大陆vs台岛),并污名化外籍华人“无家国情怀”。这种刻意割裂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与民粹主义“制造敌我矛盾”的策略一致。其言论中频繁使用“贱货”“臣妾主义”等侮辱性词汇,亦符合民粹主义“通过污名化对手煽动情绪”的典型手段。
历史虚无主义与断章取义。郭松民对何祚庥的批评(如以梁陈方案为由攻击其“反传统”)被指“脱离历史语境,用今日标准苛责过去决策”,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他对《戏台》的否定同样如此,用单一标准(如革命时期的斗争模式)苛责当代文艺作品,以民国时期《二百五小传》的“民族大义”否定《戏台》的艺术抗争,无视作品对强权压迫的隐喻。指责《戏台》物化女性,却无视角色“思玥”反抗军阀禁锢的隐喻,反而将艺术表达污名化为“色情狂工具人”,将女性角色塑造的争议上升为“价值观混乱”。
二、郭松民言论的民粹主义危害
破坏理性讨论与社会团结。民粹主义通过煽动对立情绪干扰公共讨论。郭松民对许倬云的攻击(如“民国所产多为贱货”)不仅否定民国时期共产党人、爱国民主人士的贡献,还挑拨大陆与海外华人的情感纽带,违背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的原则。其言论被批评为“假爱国之名行极端之实”,可能助长社会分裂,与官方倡导的“文化自信”“两岸融合”政策背道而驰。
阻碍文化多元与学术自由。民粹主义常以“政治正确”压制多元表达。郭松民否定许倬云的学术价值(如称其“被西方媒体吹捧”),本质是以意识形态审判学术,与国际学界对许倬云“中国文化诠释者”的认可形成尖锐对比。对《戏台》的批评同样暴露其“文艺必须服务政治教条”的僵化思维,忽视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与社会价值。
情绪替代理性。郭松民的批评多依赖断言而非论证,如何祚庥事件中,他未分析梁陈方案与当时总路线的矛盾,直接扣上“投机分子”帽子。这种“结论先行”的模式,与民粹主义“用口号替代思考”如出一辙。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郭松民的言论,已经从民粹主义滑向极左思潮。民粹主义可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郭松民将马列主义教条化(如要求文艺必须反映“无产阶级斗争”),同时煽动“反精英”情绪,兼具极左的僵化与民粹的煽动性。郭松民认为《戏台》缺乏“人民性”,因其未直接表现工农抗争,而将戏班艺人捍卫艺术尊严的斗争贬为“精神贵族护食”。这种将“人民性”狭隘定义为特定阶级的苦难叙事,以僵化的政治标准评判一切,将复杂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与极左思潮对文艺功能的僵化要求高度吻合。
也有分析指出,郭松民通过极端言论博取流量,通过制造争议吸引关注,目的是企图在司马南之后再次充当网络意见领袖,而非系统推行某种意识形态。
总的说来,以“人民”之名行排他之实,否定学术、艺术的多元价值;用历史断章服务现实对立,破坏社会共识;将爱国异化为攻击工具,背离统一战线精神,必须警惕郭松民此类言论对公共理性的侵蚀。正如《道德经》所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健康的舆论环境需包容与辩证,而非民粹式的“非黑即白”。这种倾向不仅干扰理性讨论,还可能助长社会分裂,极易造成内讧与自卷。
正是:
粉墨登台百态生,
机关算尽转蓬轻。
幕前唱罢千般相,
谁见灯昏卸妆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