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佳琛的房间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他参与各类大型活动的工作证:六盘水国际马拉松、毕节火把节、威宁高原半程马拉松……每一张证件背后,都是这位20岁青年5年新闻足迹的缩影。今年夏天,刚高中毕业的孙佳琛考入辽宁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但早从15岁起,他已以通讯员身份活跃在新闻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的温度。
15岁起步:疫情停课期的新闻启蒙
2020年春节,因疫情停课的孙佳琛迷上了时事新闻追踪。偶然翻看毕节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罗大富的朋友圈时,他第一次感受到新闻的冲击力。“大富哥的报道成了我的‘云课堂’,”孙佳琛回忆,“他教会我如何用细节捕捉社会脉搏。”
一场冰雪催生的转折
2023年除夕,威宁气温跌破冰点。孙佳琛与好友李兴龙顶着寒风拍摄草海湖面冰雪消融的场景。次日,罗大富看到朋友圈后立即联系他补充素材。一周内,这条新闻从《毕节新闻联播》一路发酵,最终登陆央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等多个栏目。“镜头里冰雪融化的画面,也融入了我对新闻的敬畏。” 孙佳琛说,这次经历让他彻底坚定了职业理想。
5年坚守:用新闻撬动改变的力量 一条校园视频报道改写少女命运
2025年6月,孙佳琛挖掘的新闻报道《校长蹲地签名》引发全网关注:贵州威宁九中校长俯身为毕业生张娅签名的瞬间,被镜头永恒定格。报道经中国新闻网扩散后,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在中国新闻社的牵线搭桥下主动联系张娅,为她提供免费手术治疗。“新闻不仅是记录,更应是改变的力量。”孙佳琛的信念在此刻具象化。
少年敏锐背后的专业锤炼
5年间,他的报道覆盖校园、人文、生态、赛事多个领域。除此之外他还曾斩获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植物专题营一等奖、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优秀营员荣誉称号、贵州省3D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罗大富评价这位“徒弟”:“他总能用少年视角捕捉易被忽略的细节,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思想纵深。”
高考后的选择:从实践者到专业新闻人
手握离家3000公里外的辽宁传媒高校录取通知书,孙佳琛最终执着去辽宁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过去5年靠实践摸索,现在需要系统学习专业理论。”他的高中老师孙斯杰感叹:“这种既有实战经验又愿深耕专业的学生实属罕见——新闻从不等毕业,热爱才是通行证。”
00后媒体人的担当:在信息洪流中锚定初心
面对新媒体冲击,孙佳琛始终坚守传统新闻的核心价值:“无论载体如何更迭,真实与深度永远是新闻的灵魂。”他计划在大学期间主攻深度报道方向:“我想继续做有温度的新闻,让更多‘张娅’被看见。”
采访结束时,孙佳琛摩挲着那枚磨边的“威宁马拉松工作证”,眼神清澈如5年前初执笔的少年。墙上的证件阵列仍在延伸,而他的新闻之路,正从乌蒙山麓的草海湖畔,铺向更辽阔的远方——带着20岁的阅历与70岁的沉稳,在记录时代的路上一苇以航。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则他贴在书桌前的箴言,或许正是对初心最好的注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