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内战
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将其所有权力移交给了苏维埃,并将首都迁至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内部获得强大的支持,并建立一个联邦政府,但不久后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独立运动的派别间爆发内战。
在俄罗斯革命时期,西伯利亚基本上是俄罗斯的一个农业区,缺乏企业家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政治倾向模糊,区域内只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并具有政治概念。西伯利亚由于缺乏强烈的社会差异,加上城市人口和知识分子的稀少,形成不同政党在区域主义思想主导下,进行形式上的联合。但是未能实际组成联合抵抗布尔什维克的力量。
前俄罗斯帝国海军上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组成反共政府(白军、白卫军),以西伯利亚西南部的鄂木斯克为中心。当高尔察克主张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强力战斗时,当地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却有不同主张,意图与布尔什维克签署和平条约以争取独立。白军在国际上的盟友虽然能够给予协助,但却选择保持中立不介入;而高尔察克也拒绝日本提供的帮助,因为担忧日本对远东地区有所图。
反共政府在俄罗斯中部遭遇一系列失败后,高尔察克的军队撤退到西伯利亚腹地。在社会革命党人的反对和国际盟友支持减弱的情况下,白军不得不从鄂木斯克撤退到伊尔库茨克,最终高尔察克在社会革命党人的压力下辞职,不久后社会革命党人很快就向布尔什维克屈服。
苏联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
到 1920 年代,西伯利亚的农业开始衰退。由于大量移民,土地被非常密集地使用,导致土地枯竭,经常出现歉收。农业虽然没有被内战直接摧毁,但出口的混乱间接摧毁食品工业,并大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以,余粮收集制的实施和随后的自然食品税的课征也激发农民不满的情绪。1920年至1924年,农村地区发生多次暴乱,参与人数高达4万人。 白军哥萨克人和早先与高尔察克作战的红军游击队,都参加了暴动。根据1927年伊尔库茨克州的一项调查,农民公开表示他们会参加反苏起义,并希望得到外国力量的帮助。
战时的青年高度军事化,苏联政府推动共青团军事宣传,当时西伯利亚农村动荡混乱,部分共青团员毁坏教堂和基督教坟墓,谋杀神父、信徒及反对苏联体制者,但政府对此混乱只是轻微惩处。1930年代,苏联开始集体化运动,给西伯利亚的小康家庭贴上“富农”的标签,所有抗议的人都被纳入“去富农化”,必须从俄罗斯中部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口稀少的森林或沼泽地区。集体化运动破坏西伯利亚农民传统的阶层和自然的运作方式,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在城市中,当局在社会浪漫主义思想下,推动新经济政策。根据时尚的建构主义运动,试图建造新的社会主义理想城市,但最终留下一些方形房屋。例如,新西伯利亚剧院最初是以纯粹的建构主义风格设计的,但在1930年代中期,随着新古典主义的引入,进行重新设计。
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后,鄂木斯克很快成为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在1930年代,苏联人开始建设新西伯利亚,第一次重工业化发生在库兹涅茨克盆地(煤炭开采和黑色冶金)和诺里尔斯克(镍和稀土金属),在北海航线也可以看到各种工业应用。此时,随着政治、社会动荡,囚犯人数越来越多,当局决定在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庞大的劳改营体系古拉格。
二战期间
1941年,许多企业和人员经由铁路疏散到西伯利亚各城市。由于急需弹药和军事装备,这些人员在车站附近下火车后立即开始工作,而且工厂建筑也是与人们工作的同时,同步进行建设。
大多数撤离的企业在战后仍留在西伯利亚的新厂址,大幅增加西伯利亚的工业生产,并成为许多当地城市的重要组成。当时因为考量赤塔靠近中国和日本,不适合接收企业,因此接收企业最东边的城市是乌兰乌德。
1941年8月,最高苏维埃发布“关于重新安置伏尔加德意志人”的命令,许多德国人被驱逐到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不同农村地区。
战争结束时,数以千计来自德国和日本军队的俘虏,被判处在西伯利亚地区劳改营工作。虽然这些营地与古拉格的管理单位不同,但死亡率仍然很高,尤其是在冬天严厉的条件下。他们任务的范围很广,从种植蔬菜到建设贝加尔-阿穆尔铁路都有。
产业扩张
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继续勘探矿产和水能资源,其中一些项目是早已规划好的,但由于战争的推延,以及苏联政客不断改变的意见,因而迟迟开展。
延迟最严重的项目是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原本是与跨西伯利亚铁路同时规划的,但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才开始建设,在战争期间又被搁置,并在之后重新启动。在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再次停滞多年,之后由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兹涅夫继续领导,计划重新启动。
1960年代至1970年代,苏联在安加拉河上建造级联水力发电厂,该建设类似于美国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的计划。发电厂的功率足够开创并支持大型生产设施,例如布拉茨克、乌斯季伊利姆斯克的铝厂、安加拉盆地的稀土开采以及与木材工业相关的大型设施。也因为有工业上的支持任务,安加拉盆地的电价是全俄罗斯最低的。但安加拉的级联计划至今还没有彻底完成,包括博古查尼电厂(Boguchany Dam)仍然等待完成,之后还有一系列相关的企业将接连成立。
这种级联式的发展也有不利的方面,由于生产标准低和大坝规模过大,造成生态严重的破坏,因为湿度增高加剧本已恶劣的气候。1980年代在阿尔泰山区卡通河上的另一个发电厂计划,因为被广泛的抗议,最终计划决定取消。
西伯利亚也有许多军事导向的企业中心,也有特殊功能的封闭城市,如谢韦尔斯克。到1980年代末,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的工业生产,有高达40%是由军事设备和航空器材输出所组成。但之后国家所资助的军事订单崩溃,曾引发经营危机。
西伯利亚的经济多元性日增,有些西伯利亚的企业将产品的业务扩展到跨区域经营,甚至行销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各种艺术家和艺术产业创造区域内的商机,艺术文化工作不再完全集中于莫斯科的同业手中,例如 Idea (年度“低预算”广告节)、Golden Capital (年度建筑奖),都是由新西伯利亚的产业协会所举办。
西伯利亚现状
2010年赤塔-伯力高速公路(M58高速公路,长1300公里)建成,俄罗斯人可以驾驶汽车经高速公路由波罗的海到达太平洋岸。在此之前受限于路况不佳,外贝加尔边疆区被视为汽车向东边运输的终点。这条高速公路的完成带来西伯利亚许多区域性发展,有利往返太平洋各省的旅行及运输,同时也促进外贝加尔边疆区和阿穆尔州等人口稀少地区的人口进驻和产业发展。
俄国政府持续在交通网络的建设扩展,主导西伯利亚区域的发展方向。目前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完成通往雅库茨克的铁路支线;另还有一个早在19世纪即提出的计划,开发跨西伯利亚铁路支线的北西伯利亚铁路。但俄罗斯铁路公司提出一项很有雄心的建设项目,意图修建通往马加丹、楚科奇半岛铁路,并开发白令海峡隧道,将铁路运输直接通往美国的阿拉斯加。此项构想如果实践,将大幅改变全球海陆运输的既有架构。
但西伯利亚的交通建设也将俄罗斯东边的部分人口带往西部,有些居民离开西伯利亚和远东联邦管区向西边迁徙。西伯利亚城市因此出现劳动力缺乏,必须吸引来自中亚和中国的劳动人口,其中包含合法移工与非法移工。虽然西伯利亚当地人充分知晓并接纳当前的移工状况,但在俄罗斯西部,已有许多关于外贝加尔地区和远东地区的传闻,称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已大量进驻西伯利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