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8月4日这天,美军带着13个盟友,把3.2万人、60多艘舰艇一股脑儿塞进了这片海域,联合演习搞得声势浩大。可谁也没料到,演习的大幕刚拉开,咱们中国的舰队就已经悄然就位,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开始了行动。这可不是什么巧合,更像是一记精准的回应,白宫那边怕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背后的分量了。
一、美军这场“大秀”,真有那么铁板一块?
美军这次的演习,说是近年来在亚太地区的头一号军事行动,一点不夸张。以“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为核心,再加上“美国”号两栖攻击舰、“钱瑟勒斯维尔”号巡洋舰这些主力,阵仗摆得十足。20多个演习课目,从航母协同作战到反潜封锁,再到两栖登陆,样样都想展示自己的实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就是想靠这“联盟威慑”的把戏,死死攥住亚太地区的军事主导权,给那个“印太战略”加点实战的料。
但仔细瞧瞧,这联盟的盘子其实没那么稳当。澳大利亚就派了艘“布里斯班”号驱逐舰来凑数,自家的“墨尔本”号准航母压根没动;西班牙、挪威这些国家的舰艇,也只是在边上晃悠,核心课目根本不沾边。这哪儿是铁板一块啊,分明是各有各的小算盘。在中美之间,这些国家一边想靠着美国的安全承诺,一边又舍不得和中国的经贸往来,这种左右摇摆,倒是给咱们留出了不少空间。
二、中方舰队来了,他们想干什么?
(一)那艘电子侦察船,可不是来观光的
8月5日,舷号798的815A型电子侦察船就那么悄无声息地闯进了演习区域。别看它没带什么武器,肚子里的家伙可厉害着呢。多频段传感器系统一启动,美军舰队的雷达信号、通信内容、导航数据,都可能被它一一记录在案。连续72小时不停地监测,就为了给美军那些作战平台建个电磁指纹库。这一下,美军可坐不住了,既怕核心的战术参数被摸了去,又不敢放开手脚演习,生怕暴露太多家底,真是左右为难。
(二)水面舰艇编队,就在边上“看着”
052D型驱逐舰“淄博”舰和054A型护卫舰“扬州”舰组成的编队,选了个巧妙的位置,在离演习区域120海里的地方开始巡航。海空目标搜索、编队防空反导,该练的一样不落。单论舰艇性能,可能比不上美军的航母战斗群,但它们和岸基预警体系通过数据链一连接,就成了前沿的“侦察-监视-预警”节点,实实在在地形成了一种动态威慑。
三、这几步棋,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
(一)军事上,咱们变了打法
以前可能更多是被动应对,这次不一样了。中方没搞什么对抗性拦截,而是用这种“体系化存在”,展示了一种新的海上博弈思路。就算面对优势兵力,靠着区域拒止能力,一样能实施有效监控。这种“非对称反制”,打破了美军想当然的“单向透明”,也说明咱们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迈向“远海控制”,是真的有了底气。
(二)规则上,咱们不认同“美式霸权”
美军总把西太平洋当成自己的“后花园”,凭着“航行自由行动”就想单方面定规矩。但这次中方舰队没打招呼就正常巡航,其实就是在说,这规矩不能你一家说了算。就像外交部说的,“西太平洋不是任何国家的‘专属演习场’,地区安全应由沿岸国家共同维护。”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行动已经摆出来了,为以后建立“多边协商安全机制”,咱们先表了态。
(三)外交上,分化联盟有妙招
美日澳想搞个“小北约”,把军事同盟搞得更牢固,中方这次的行动,正好利用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对澳大利亚,其实是在暗示,现在经贸关系好不容易有点回暖,可别站错队;对日本,就是展示“在你家门口我们也能自如行动”的威慑力;对欧洲那些盟友,传递的是“别掺和亚太军事化”的意思。这么一来,美军想“拉帮结派”的正当性就弱了不少,也显出咱们中国“对话而非对抗”的外交智慧。
四、这背后,是地缘政治的大变化
(一)中美海权竞争,玩法不一样了
回想1994年的黄海对峙,那时候咱们更多是被动忍着;到2016年的南海博弈,能做到对等威慑;再到这次的“围观式反制”,中国海军的路走得越来越稳。美军还想着靠“规模优势+盟友网络”那套老办法来威慑,可咱们靠“技术突破+体系作战”的新路子,正在打破他们的幻想。052D的相控阵雷达、815A的电子侦察系统,这些都是“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往前伸的触角。
(二)亚太安全架构,要重新排排座了
现在全球地缘政治都在变,美军想靠“军事捆绑”继续当亚太的老大,可中国正以“安全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身份,慢慢改变区域秩序。中方舰队这次行动,不只是回应这一次演习,更是在拆解“印太战略”。美国一门心思搞“零和博弈”的时候,咱们正通过“共同开发、危机管控”这些机制,搭建一个更包容的安全合作框架。
(三)海战规则,要跟着技术变了
电子侦察船的“软杀伤”、无人机和舰艇一起作战、数据链系统跨领域融合,这些都说明未来海战不再是单个平台对打,而是体系之间的较量。美军在演习中暴露的电磁信号管理问题,还有咱们对新作战概念的实践,都在悄悄改变西太海域的“技术-战略平衡”,为智能化海战时代的规则制定,积累着实际经验。
五、以后的博弈,要注意啥?
(一)威慑和管控,得找到平衡点
中方既要通过常态化巡航,让“区域存在”成为常态,又得建立“热线沟通”“意外相遇规则”这些机制,可不能让小摩擦变成大冲突。这次行动中,咱们的舰艇严格遵守国际海洋法,没进别人的领海,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的智慧,以后还得这么干。
(二)从被动反制到主动塑造,得再进一步
下一步可以试试“中俄联合巡航”“东盟防长扩大会海上安全演练”这些多边机制,把应对单个事件的反制,变成提供“规则性公共产品”。美军还在沉迷于用航母“秀肌肉”,咱们可以多关注“海上安全倡议”“无人系统协同”这些新领域,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
(三)舆论场上,得把话说清楚
西方媒体肯定会瞎嚷嚷,说咱们“军事化挑衅”,这时候咱们得把“行动解释权”抓在手里。通过国防部发言人、军事专家解读、卫星影像证据这些,把“美军演习逼近家门口-中方合理合法应对”的事实讲明白,让国际社会都看清,到底谁在搞霸权,谁在正当自卫。
说到底,美军的“太平洋利刃”演习,不过是旧霸权面对新兴力量时的焦虑表现;而中方的“舰队围观”,则是新角色在主动塑造区域秩序。这场没有硝烟的海上较量,不光看双方的军事本事,更看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当西太平洋的海面上,既映着航母战斗群的钢铁身影,也闪着电子侦察船的信息微光,一个多元共治、规则共享的新安全时代,正在慢慢从迷雾中走出来。未来的关键就在于,谁能真正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就能在这场百年变局中的海权竞争里,站稳脚跟,赢得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