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34岁男子花400元入股信用社,27年后突然想起,查存折后愣住

分享至



2013年春天的一个上午,阳光透过银行玻璃门洒在大理石地板上,李新达坐在1号柜台前,双手紧握着一本泛黄的存折,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本存折的封面已经有些破损,上面印着"河北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几个大字,字迹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模糊不清。

"先生,您稍等一下,我需要查询一下这个老账户。"
年轻的柜台小姐小心翼翼地接过存折,眉头微皱。
她从未见过如此古老的存折,上面的最后一笔记录停留在1986年4月15日,距今已经整整27年了。

李新达的心跳声在安静的营业厅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紧张地搓着双手,不敢想象即将看到的结果。
27年前的那个春天,他拿着仅有的400元积蓄做出的决定,今天终于要揭晓答案了。

柜台小姐在电脑前忙碌了足足十分钟,期间还请来了主管和经理。
他们三个人围在电脑前窃窃私语,不时发出惊叹声。
李新达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忐忑不安,他开始后悔今天的冲动决定。

"李先生,真是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
银行经理走过来,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但眼中却闪烁着某种难以名状的光芒。
"您的这个账户确实存在,而且状态一直正常。
不过,这个数字可能会让您感到意外..."

经理递回存折的瞬间,李新达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他颤抖着翻开存折的第一页,当看到余额那一栏的数字时,眼睛瞬间瞪得像铜铃一样大,整个人愣在了椅子上...

01

李新达1952年出生在河北省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是一个民风淳朴、土地贫瘠的小村庄。
父亲李大山是村里的铁匠,母亲王翠花则负责照顾家里的几亩薄田。
作为家中的长子,李新达从小就懂得承担责任,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铁的微薄收入维持。

1965年,李新达13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父亲在打铁时被炸飞的铁屑击中眼睛,从此失明,再也无法继续工作。
13岁的李新达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白天帮助母亲干农活,晚上还要照顾失明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妹。

"新达,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不能因此荒废了学业。"
尽管生活艰难,母亲王翠花依然坚持让李新达上学。
她经常在深夜里偷偷抹眼泪,为了凑齐学费,有时候连续几天只吃咸菜和窝头。

1968年,李新达初中毕业了。
虽然成绩优异,老师也劝他继续升学,但现实容不得他有更多选择。
16岁的他告别了求学路,来到县城的机械厂当学徒。
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8元,但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已经是救命稻草。

在机械厂的日子并不轻松。
李新达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步行一个小时到厂里,晚上7点才能下班。
他的师傅老王是个技术精湛但脾气古怪的人,对徒弟要求极为严格。
"做技术活儿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螺丝拧错了,整台机器就可能报废。"
老王经常这样教育李新达。

凭借着勤奋好学和天赋异禀,李新达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机械维修技术。
1975年,23岁的他已经成为厂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月工资也涨到了45元。
这在当时的小县城里,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1980年春天,28岁的李新达与同村姑娘张美花结婚了。
张美花是村里的小学教师,温柔贤惠,两人从小青梅竹马。
婚礼很简朴,在村委会借了两张桌子,请了几个亲戚朋友吃了顿饭就算完事了。
新婚夫妇在县城租了一间15平米的平房,开始了他们的小日子。

"新达,咱们虽然现在条件不好,但只要踏踏实实过日子,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张美花虽然出身教师家庭,但从不嫌弃丈夫的出身,反而用她的乐观和智慧支撑着这个小家庭。

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新达和张美花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起来。
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在县城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到1986年时,经过6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攒下了1200元钱,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然而,命运往往在人们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悄悄地改变方向。
1986年春天,34岁的李新达即将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将彻底改变他和家人的命运...

02

1986年3月的一个下午,李新达像往常一样在机械厂的车间里忙碌着。
突然,厂长办公室传来了急促的电话铃声,随后就听到厂长在走廊里大声喊道:"所有工人立即停止工作,到大会议室集合!"

会议室里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气息。
厂长站在台上,脸色凝重地宣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经营不善,厂里决定从下个月开始实施减员增效政策,一半的工人将被辞退。"

李新达感觉脑袋嗡的一声,仿佛被人当头棒喝。
他在这个厂子里工作了18年,从学徒做到技术骨干,这里几乎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更要命的是,张美花刚刚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她怀孕了,预产期在今年秋天。

"新达,你别担心,凭你的技术,到哪里都能找到工作。"
同时老刘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但李新达心里清楚,在这个小县城里,机械厂算是最好的企业了,其他地方的待遇肯定不如这里。

回到家后,李新达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了妻子。
张美花虽然表面上表现得很镇定,但李新达能看出她眼中的担忧。
"没关系,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总会想到办法的。"
张美花轻抚着尚未显怀的肚子,努力挤出一丝笑容。

更糟糕的是,他们看中的那套小院子也涨价了。
房主李大爷原本答应800元卖给他们,但现在坐地起价,要1200元才肯出手。
"现在政策变了,县城的房子肯定越来越值钱,你们要买就抓紧,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李大爷理直气壮地说。

李新达站在那个小院子门前,心情无比复杂。
院子虽然不大,但有两间正房,一间厨房,还有一个小菜园。
这原本是他和妻子梦想中的家,但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新达经常一个人坐在租住的小平房里抽烟,思考着未来的路。
他今年已经34岁了,在这个年龄想要重新开始并不容易。
虽然他技术过硬,但毕竟只有初中文化,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学历的时代,他能走多远呢?

更让他焦虑的是家里的经济压力。
母亲王翠花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需要买药,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几十元。
弟弟李新民刚刚结婚,也需要他这个当哥哥的资助一些。
妹妹李新花还在上高中,学费和生活费都需要家里供应。
现在又要多一个孩子,生活的重担让他喘不过气来。

"新达,你最近怎么总是愁眉苦脸的?有什么事情咱们两口子商量着解决。"
张美花关切地看着丈夫,她知道李新达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所有的压力都愿意自己扛。

"没什么,就是在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李新达掐灭烟头,苦笑着摇摇头。
他不想让怀孕的妻子跟着他一起担心,但心里的迷茫却无法消除。

在那些无眠的夜晚里,李新达常常想起父亲说过的话:"男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担当。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被压垮。"
但现在的他,真的感觉快要被生活的重担压垮了...



03

正当李新达为前路迷茫的时候,表弟李新华从省城回来了。
李新华比李新达小5岁,高中毕业后通过关系进入省城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虽然只是个普通职员,但见识比县城里的人要广得多。

"新达哥,听说你们厂子要裁员了?"
李新华一见面就关切地询问。
他穿着一身得体的中山装,脚上是刚擦亮的皮鞋,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抖擞,与一脸愁容的李新达形成鲜明对比。

"是啊,正在为这事发愁呢。"
李新达苦笑着摇摇头,把自己的困境详细说了一遍。
听完之后,李新华眼睛一亮,兴奋地拍了拍大腿。

"新达哥,你这真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我正好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李新华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现在国家政策变了,允许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你们县里正在筹备这件事呢。"

李新达疑惑地看着表弟:"信用合作社?那是什么东西?"

"简单说就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李新华耐心地解释道:"国家现在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允许农民入股成立信用社,为当地农民和小商户提供存贷款服务。
我在省里听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李新华越说越兴奋:"新达哥,你想想看,现在入股就是创始股东,将来信用社发展壮大了,你就是元老级人物。
不仅每年有分红,贷款还能享受优惠利率,这比把钱存银行强多了!"

"可是这种事情靠谱吗?万一亏了怎么办?"
李新达虽然心动,但多年的谨慎性格让他不敢轻易相信。

"怎么会亏?这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县里的领导都很重视。"
李新华拍着胸脯保证:"我在银行工作这么多年,什么时候看错过?再说了,信用社的资金主要用于放贷,只要管理得当,怎么可能亏本?"

李新华掏出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的一篇文章说:"你看,这是人民日报的报道,全国各地都在试点农村信用合作社,效果都很好。
山东有个县的信用社,第一年就给股东分红30%,比银行存款强多了。"

听了表弟的介绍,李新达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机会。
确实,与其把钱死存在银行里,每年只能拿那点微薄的利息,不如试试这个新鲜事物。
而且听起来风险也不大,毕竟是政府支持的项目。

"那需要多少钱?"
李新达试探性地问道。

"每股100元,个人最多可以购买10股。"
李新华回答:"我建议你至少买4股,400元不算多,但将来的收益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400元,这相当于李新达三个月的工资,也是他们家所有积蓄的三分之一。
这个数目对现在的他们来说确实不小,但如果真像表弟说的那样有前途,那就是值得的投资。

"新达哥,机会稍纵即逝,你可要抓紧时间考虑。"
李新华看出了表哥的犹豫,继续劝说道:"现在报名的人已经很多了,再晚可能就没有名额了。"

当天晚上,李新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表弟的话在他脑海里反复回响,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成功了,不仅能解决眼前的经济困难,还能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是,400元对他们家来说真的是一笔大钱,如果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他还没有和妻子商量过这件事...



04

第二天早上,李新达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表弟的建议告诉了张美花。
他本以为妻子会支持这个决定,毕竟她一向很理解他,但张美花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

"什么?你要拿400块钱去买什么股?"
张美花正在厨房里做早饭,听到这个消息后,手中的铲子差点掉在地上。
"新达,你是不是糊涂了?咱们现在正是用钱的时候,怎么能去冒这种险?"

"美花,你听我解释..."
李新达试图说服妻子,但张美花已经激动起来。

"解释什么?我肚子里还怀着孩子,你们厂里又要裁员,这个时候你居然想拿钱去投资?"
张美花的声音越来越高,"万一那什么信用社倒闭了,咱们的钱不就打水漂了吗?"

"不会的,这是政府支持的项目,新华在银行工作,他比咱们懂这些。"
李新达耐心地解释着表弟的分析。

"我不管什么政府项目,反正咱们现在不能冒险。"
张美花坚决摇头,"等孩子生下来,光是医药费就要花不少钱,你还想着投资?我看你是想钱想疯了!"

这是他们结婚以来第一次发生如此激烈的争吵。
张美花气得眼泪都出来了,李新达也感到委屈和愤怒。
他觉得妻子太保守,不理解他的雄心壮志,而张美花则认为丈夫太冲动,不顾家庭实际情况。

"算了,我出去走走。"
李新达摔门而出,留下张美花一个人在厨房里抹眼泪。

李新达漫无目的地在县城里走着,心情异常复杂。
路过县政府大楼时,他看到墙上贴着一张通告,正是关于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公告。
公告上详细说明了入股的条件和程序,看起来确实是正规的政府行为。

"新达?这么早就出来溜达了?"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李新达回头一看,原来是小学同学王建国。
王建国现在是县政府办公室的办事员,对政策比较了解。

李新达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王建国,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王建国听完后,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

"新达,我觉得你表弟说得有道理。"
王建国压低声音说,"这个信用社的事情我也有所耳闻,县里确实很重视。
据我了解,不少县领导的亲戚都准备入股呢。"

"真的吗?"
李新达眼睛一亮。

"当然是真的,我还能骗你吗?"
王建国拍拍李新达的肩膀,"不过你也要理解嫂子的担心,女人嘛,天生就比较谨慎。
但是男人有时候就要敢于冒险,不然永远都只能过平凡的日子。"

王建国的话给了李新达很大的鼓励。
作为政府内部人员,王建国的话比表弟李新华的话更有说服力。
看来这个投资机会确实不错,不能轻易错过。

回到家后,李新达发现张美花还在生气,两人谁也不理谁。
晚饭时,气氛异常压抑。
李新达几次想开口,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夜里,张美花突然翻身面对丈夫:"新达,你真的觉得这个投资很重要吗?"

"是的,我觉得这可能是咱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李新达诚恳地说,"美花,你相信我吗?"

张美花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一口气:"我当然相信你,只是害怕万一失败了,咱们怎么办?"

"不会失败的,我有信心。"
李新达握住妻子的手,"而且王建国也说这个项目靠谱,连县领导都看好。"

"好吧,既然你这么坚持,那就按你说的办。"
张美花虽然还是有些担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丈夫,"不过你答应我,以后有什么重要决定,一定要先和我商量。"

"我答应你。"
李新达紧紧抱住妻子,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歉意。

第二天一早,李新达就来到了县信用合作社筹备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大楼的一层,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看到这个场面,李新达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么多人都看好这个项目,说明它确实有前途...

05

县信用合作社筹备办公室里人头攒动,来咨询和办理入股手续的人络绎不绝。
李新达排在队伍中间,前面大约有二十多个人,他仔细观察着这些人,发现其中既有农民,也有小商贩,还有几个像他一样的工人。

"听说这个信用社将来要发展成银行,现在入股的都是创始股东。"
前面一个中年男人兴奋地对同伴说道:"我准备买10股,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是啊,我侄子在银行工作,他说这种机会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另一个人附和道。

听着周围人的议论,李新达心中的信心更加坚定。
看来不只是他一个人看好这个项目,这么多人都愿意投资,说明风险应该不大。

轮到李新达时,负责办理手续的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
"同志,您准备购买几股?"

"4股。"
李新达回答道。

"很好,4股是400元。"
工作人员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一套表格,"请您先填写这份申请表,然后我详细给您介绍一下相关政策。"

李新达认真地填写着表格,工作人员在一旁耐心地介绍:"我们县信用合作社成立后,主要为当地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存贷款服务。
股东除了享受年度分红外,贷款时还可以享受利率优惠。"

"年度分红大概有多少?"
李新达关心地问道。

"根据经营情况而定,但按照其他地方的经验,一般不会低于银行存款利率。"
工作人员自信地说,"而且随着业务的发展,分红会越来越高。
将来如果条件成熟,我们还计划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到时候股东的收益会更加可观。"

听到这些介绍,李新达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明智的。
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数出400元钱交给工作人员。
这400元钱是他和妻子省吃俭用攒下的,每一张都被汗水浸湿过。

"请收好您的股权证书和存折。"
工作人员递给李新达一本红色的股权证书和一本绿色的存折,"存折请妥善保管,将来分红和办理其他业务都需要用到。"

李新达双手接过这两样东西,感觉沉甸甸的。
股权证书上印着他的姓名和股份数量,存折上则记录着他的400元入股资金。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而是成为了一名股东。

回到家后,李新达把股权证书和存折拿给妻子看。
张美花仔细翻看着这两样东西,虽然还是有些担心,但也为丈夫的果断决定感到一丝欣慰。

"这就算是咱们家的投资了。"
李新达小心翼翼地把股权证书和存折包在一块干净的布里,然后放进了床底下的铁盒子中。
"美花,我有预感,这400块钱将来会变成一笔大财富。"

"但愿如此吧。"
张美花轻抚着肚子,"不管怎样,至少咱们尝试了。"

李新达郑重其事地对妻子说:"这钱就当咱们没有过,二十年后再看看会变成什么样。
说不定到时候,咱们的孩子都能靠这笔钱上大学呢。"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秋天,张美花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取名李志强。
为了照顾妻子和孩子,李新达更加努力地工作。
虽然机械厂最终没有倒闭,但效益大不如前,他开始考虑其他的出路。

1987年春天,李新达从农机站的朋友那里得到消息,县里正在招聘农机维修师傅。
凭借过硬的技术,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县农机站的正式员工。
新工作不仅工资更高,而且前景更好,这让全家人都很高兴。

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李新达偶尔会想起床底下铁盒子里的存折,但由于工作繁忙,加上生活安定,他渐渐淡忘了这件事。
每当想起时,他总是对妻子说:"那400块钱就当是买了个心理安慰,有没有收益都无所谓了。"



然而,命运往往在人们最不经意的时候,悄悄编织着惊人的答案。
27年后的那个春天,当李新达重新想起这本存折时,他绝对想不到,当年那个被妻子反对、被自己几乎遗忘的决定,会给他带来如此巨大的震撼。

2013年3月的一个下午,李新达坐在银行柜台前,手里紧握着那本泛黄的存折。
柜台小姐反复核实了系统里的数字,最终确认无误后,小心翼翼地对他说:"先生,您的账户余额确实是1,247,836.42元。"

李新达瞬间愣住了,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他最大胆的想象...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