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显
饮食界立法会议员张宇人认为,香港若及早落实输入外劳,可以避免饮食业界最近的倒闭潮。
![]()
日前,饮食界立法会议员张宇人联多名饮食业界代表召开记者会,指出香港如果及早落实输入外劳的话,可避免饮食业界最近的倒闭潮。
根据他的说法,饮食业招呼不周,且出品没新意,“成日唔够人手,啲员工就做到皱晒眉头……如果(外劳)早嚟呢,咁个服务就一定做得好。”
客观的事实是,饮食业虽然有倒闭潮,但是餐饮业的总数目,一直维持在1.7万间,这证明了一鸡死一鸡鸣,只是加快了新陈代谢的淘汰速度而已。
我在本栏写了多篇文章,指出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饮食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在迅速的演化中,大量的淘弱留强、创造性破坏,是难免的,大家必须接受这残酷的事实。
![]()
至于饮食从业员的招呼不周,食品没有新意,确是事实。可这非关员工,而是经营者的责任,因此引入外劳,也没有用。
我举一个例子,年轻人不大吃传统中菜,但是吃内地引入的新派中菜,如海底捞、太二酸菜鱼,却是大受欢迎,而且这些内地引入的品牌,招呼也很好,甚至会为庆祝生日的“寿星”跳“科目三”,他们用的也是本地员工,完全没有问题。
简单点说,这是内地品牌打败了香港品牌,所以症结不是要引入外劳,而是要香港饮食界自我检讨。然而,内地品牌袭港,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可制造出“鲶鱼效应”,刺激本地饮食业的进步。
我从来支持引入外劳,问题在于大原则:应该用什么准则,引入哪方面的外劳?
![]()
从宏观的角度看,以前的上海滩、今日的深圳,外地劳工从来可以自由出入,这是无限制的引入外劳,效果也不坏。不过,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而且人均收入远高于内地,不可能采用这政策。因此,只能有限度输入外劳。
在这大前提下,第一要输入的,当然是专才,第二,则是香港人不大愿意干的脏活,例如建造业,又或者是洗碗工人;至于外佣,则已输入多年,不在话下。但很明显,楼面和厨房,都是低下阶层的“救生网”,如果连这一关也要输入外劳,那么,低下阶层应无工可干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