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方志敏牺牲时,嘴塞毛巾、后脑中枪,遗嘱影响其女儿一生

0
分享至

1935年,南昌江边,一名红军将领嘴里被塞毛巾、脚戴脚镣,被悄悄押赴刑场,后脑中弹,连尸体都没编号。

22年后,一具戴着锈死脚镣的白骨被挖出,他的名字才重新浮出水面。而他生前写下的那封信,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枪声响时,他嘴里还塞着一块毛巾

1935年8月6日早晨,江西南昌的下沙窝,刑场没有搭台,也没有告示牌。地面刚下过雨,泥泞不堪。一辆黑色卡车缓缓停下,几名身着便装的便衣从车上押下一名囚犯——方志敏,36岁,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政委,江西苏维埃政府主席。



押解他的是南昌卫戍司令部的人,配合国民党特务,执行一项绝密命令:立即处决,禁止围观,不许言辞告别。

敌人怕他喊出口号,特意用一条粗布毛巾塞住他的嘴。毛巾的一头挂在嘴角,另一头绕至后颈打结,不许发出任何声音。他的双手反绑,脚上戴着锈迹斑斑的铁镣,两根链条拖地作响,这副镣铐自被捕之日起从未卸下。

方志敏没有反抗。他昂首挺立,眼神平静。他早在狱中写道:“我将以我的死,证明信仰的价值。”执刑军官没问一句话,拉栓、上膛、瞄准,枪口贴近后脑,啪——一声响,子弹从枕骨贯穿前额,他应声倒地。



没有棺木,没有公告。他的尸体和脚镣、衣物、塞口用的毛巾,一同被草草掩埋在下沙窝江边的空地中。第二天,南昌的报纸没有刊出任何消息。他像“人间蒸发”一样被抹去,但没有被历史抹去。

直到1957年夏季,南昌市在江边施工,工人挖出一具残骨,脚踝部仍套着已锈死的铁镣。公安部门调查后发现,这里正是1935年南昌卫戍部队的秘密行刑地。通过法医比对、历史档案查核,最终确认:这就是方志敏的遗骸。

方志敏被捕于1935年1月29日凌晨。江西玉山县境内,他在突围中与部队失联,被伏击部队围捕。



此地是他北上抗日途中设下临时宿营点,却被地方告密。清晨,密林未散雾,敌兵突袭,他无险可逃,被捕时身上仅有一本写满手迹的日记本。

敌人将他押往弋阳,再转送南昌,一路脚镣不离身。关押地为南昌北营坊看守所内的二号牢房,面积不到八平米。牢中条件极为恶劣,冬无炭,夏无扇,墙角湿霉,板床霉烂,厕所无隔断。

1935年7月初,蒋介石亲抵南昌,召见卫戍司令孙渡与省警备处长,明确下令“劝降为先,若拒不就范,即行处置”。



第二天,狱卒奉命为方志敏除镣、换衣,带至临时会客室。蒋亲自出面施压,数十分钟谈话后,方志敏冷静应对,神情从容。蒋愤然离场。方志敏对同牢囚友轻声说:“他看不见我们的中国。”

两周后,密令下达。处决,立即执行,命令直达南昌卫戍部队。执行队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枪决信息未列入公开档案,甚至在官方记录中避开提及。一场隐秘、封锁、无声的谋杀完成

纸比命硬,这些文字是拿命换的

方志敏被捕后的7个月时间里,没有放弃写作。他从1月下旬被押至南昌看守所后,开始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约16篇、共14万字的文稿。



这批文稿被后人统称为《方志敏狱中文稿》,内容包括《可爱的中国》《清贫》《死》《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给党中央的信》等等。

看守所不提供写作工具。他每次写作只能请求看守“借”来废纸,多是药品包装纸、旧报纸边角。文具则是“铅笔芯头捻一截”,墨水极其稀少。

白天狱中光线昏暗,他习惯将纸贴在胸口,用身体的热度把潮气逼干,才写得上字。他曾在文中写道:“光线难寻,纸墨难求,但不能空等日暮。”



他患有严重痔疮,腹泻频繁,几乎无法久坐。狱中日记中记载,“每日坐不过一刻,便需躺于木板之侧,侧身写字,痛如刀割。”即使如此,他坚持每天写作超过千字。

他将文稿一页页夹在脏衣中,通过信任的狱卒胡逸民偷偷传出。胡逸民是原国民党军官,因事入狱,与方志敏同监。他被方志敏的精神打动,主动协助传递文稿。

外面接头人是上海党组织的交通员,经多次转手,最后文稿送至鲁迅,再由鲁迅转交冯雪峰。1936年4月,冯雪峰收到《可爱的中国》《清贫》《遗信》《狱中记实》等文,转交潘汉年统一保存。



在文中,方志敏几乎从不使用煽动性的语言。他的笔锋平静克制,却句句含义沉重。《清贫》中写道:“不为贫困苦,只为信仰真。”在《可爱的中国》中,他写:“我深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他用的是“深信”,不是“希望”;是“可爱的中国”,不是“想象的未来”。

这些文字不是写给敌人看的,也不是写给亲人看的,而是写给未来的中国人。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担忧:“若我牺牲,愿有人替我说完这句话。”

父亲写了一封信,女儿读了一辈子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牺牲。此时他的女儿方梅仅5岁,她和母亲、哥哥被迫流亡。在江西、福建、浙江三省辗转,几度隐姓埋名。她曾在福建泉州的尼姑庵中寄居半年,在杭州附近的收容所待过三个月。

最苦的一次,住在闽南海边,一家七口人挤在一间无窗泥屋,房顶漏雨,炊烟直冒屋内。

她的童年没有照片,没有学籍,没有故乡。唯一不变的,是母亲反复提起:“你爸爸是个了不起的人。”但她直到成年后,才第一次读到父亲留下的文字。



1957年,方志敏遗骸被正式确认,国家为其举行追悼仪式,方梅受邀出席。她站在江边,看着那块写着“无名烈士”新换的石碑,泪水止不住。那一刻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父亲没有消失。

几年后她进入文史单位工作,主动请求研究父亲文稿。她手抄、整理、注释、讲解,十余年不间断。她说:“父亲留下的不是遗产,而是遗志。”她每次演讲都带着一份复印件,开头是:“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梅终身未婚,她没有孩子,一生讲解最多的是父亲留下的《可爱的中国》。她将父亲的文字复印、装订、上胶封塑,随身携带。在晚年,她留下手写备忘:“只要我还能讲一次,就是传下这封信。”

参考资料:

方梅:我替父亲看到了“可爱的中国”.澎湃新闻.2021-06-11

方志敏:用忠诚书写革命者的伟大信仰.红星网.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沈丘县人民政府.2016-09-21

刘明钢:考证方志敏遗稿传送问题的重要文献——“小K”的《附信》.近代史研究所.2015-04-20

1935年8月6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方志敏以叛国罪被杀害.烂柯胜迹.2025.08.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阿校谈史
阿校谈史
关注我,每天娱乐看不停!
3116文章数 2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