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和历史始终存在着某种关系,有的历史故事本身就是小说,有的小说在阐述历史故事,似乎读者根本分辨不出哪些是小说,哪些是历史,更何况还有历史演绎小说,以至于让人们信以为真。
![]()
《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说的是历史,本身是记述大事的,尤其是记述那些意味深长的社稷大事,并且从中引申出规律、传统、规则。小说一般上不了台面,乃是琐屑之言。用班固的话说就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说明小说只是窃取历史的名望,壮大声势。可以纵谈兴亡盛衰,可以立规矩,可以定是非,似乎可以代替历史的作用,但小说往往比历史更具有生动性和活泼性,更引人入胜,更能流传久远。《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但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世世代代流传,而真正《三国志》中的历史却没人提起,没人愿意还原历史真相。有人认为小说可以“补正史之不足”,正史没有记载的事情,小说可以生动地演绎出来,也许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而野史本身就是小说,是对正史不能叙述或不敢叙述的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和发挥,进而写出了让人真假莫辨的故事,就被称为野史,并不被正统史家关注。正统史家写历史的时候,仍然有大量的猜测成分,并没有经历一些历史事件,也没有见到历史人物,却可以精确演绎出当时历史事件的真相,可以揣测当时历史人物的言行,怎么说都是小说家言。但历史就是这样记述,当朝不修当朝的历史,当朝要修前朝的历史,而前朝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基本上已经如过眼云烟。只是根据只言片语来塑造,根据民间的说法来塑造,怎么说都有一点小说的成分,或者说本身就是史官自己在编故事,在塑造人物形象,甚至根据主流意识形态来塑造人物形象。怎么说都不能精准还原历史人物,也不能还原历史事件。
有了权力系统做背书,史官写作历史就有了一定的根基,甚至有了正统的属性。史官会大量收集材料,整理出来,选择哪些材料进史书,哪些材料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选择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个人的喜好,还要根据当场的主流意识形态来选择,当然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对于史料缺乏的历史事件,史官会进行个人化改造,进行个人化的推测和想象,最终会弄出小说一样的历史,虽然不至于特别吸引人,但只言片语就足以令人触目惊心。《左传》文字简省,以一字寓褒贬,似乎能说明问题,但史官总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人和事,当然出现了立场的偏颇,不能准确地记述一件事,也不能完整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虽然历史并不像小说一样,注重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但历史应该准确可靠,应该从多方面考察。可是古代史官并不能完全占有史料,不能完全考察前朝的历史,只是根据手头的资料来写历史,当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想象。很多历史缺乏一些情节,人物形象并不丰满,史官就要进行个人化想象,来弥补这些缺陷。当史官写成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候,就等于写成了个人化的小说,虽然并没有动人的情节,也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但史官认为已经不错了,已经真实地还原历史了,其实是受到权力系统的胁迫,受到个人思维的限制,当然就不能准确还原历史了。
![]()
可以把史书上的故事当成小说来看,里面的人物形象有的单薄,有的丰满。《史记》中记载了很多上古时期的传说故事,当成历史来记述,怎么说都是一种文学笔法的运用,是一种文学作品,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其他史书也有神化皇帝以及官员的倾向,总是认为他们天生是神人,或者前辈子就是神人,这辈子要到人间来历劫,当然就要做皇帝或者官员了,因为他们出身不凡。老百姓就没有话语权了,一般不会被写进历史,历史也就成了”一言以蔽”之的东西。倘若把史书当成小说来看,观点和立场立刻发生变化,觉得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而小说可以记述历史,演绎历史。无论是野史笔记,还是民间的各种话本小说,各种剧本都可以当成小说来看。小说中的故事往往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这种时代背景可能是真实的,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有可能是虚构的。这种虚构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化加工。有的小说作家要到民间去采风,和农民交谈,采集很多民间的故事,整理出来就是一部小说,和史官收集材料有类似之处。小说作家力求写出经典之作,能够传承下去,起码对后人形成一定的影响。他们写的小说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起码作家会受到自己生活的时代的影响。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受到元末明初时代的影响,认为宋代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就要写成什么样的。其实小说中很多关于宋代的描写和宋代真实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似乎和宋代开化的风气也是不一致的。
小说不是历史,不能把小说当历史来看,但小说中的很多时代背景是真实的,可以透露历史的真实。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作家艺术化的塑造手法,可以展现艺术家的个人才情,也可以展现时代的特征。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有很多塑造犯了“时代病”的主人公,他们不仅颓废没落,而且没有什么先进的思想,也不想通过奋斗获得个人的幸福。因为那个时代的影响,即便他们奋斗也不能获得个人幸福,反而受剥削和压榨更加深重,于是他们选择了不合作的态度,就要整天像流浪汉一样生活,反而觉得很自由。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沉沦》,都塑造了时代影响下的人物形象,可以当成历史来看,因为从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可以看到当时时代的特征,比从史书读到了历史要生动得多,也更能说明问题。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的话说,叙述就是把“故事”转换成真正的“情节”。很多历史小说都在叙述历史,也在延展历史,甚至成为作家个人化的历史叙述。历史故事在作家的笔下变成了丰富的情节,很容易吸引人。这样的历史故事经过作家考辨史料、实地采访,追溯来龙去脉、核对时间或者地点、勘定种种细节,似乎历史话语叙述的基本手段逐一出现在小说之中,让小说更像是历史档案资料,起码像历史著作。好像这样的小说不是虚构的,而是活生生的历史,甚至比历史叙述还要扎实。但并不能说扎实的叙述就等于历史叙述,也不能说不扎实的历史叙述就等于小说。不能完全划等号,要辩证地来看。
![]()
小说和历史始终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很可能是史书的叙述本身就是小说,很可能小说中的叙述本身就是历史。不管是史官还是小说作家,都没有见过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能凭借现有的材料和自己的想象来叙述历史,当然历史和小说也就有了同宗同源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渊源,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却谁也不承认谁。这就好比个人化的叙述,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叙述的是真实的,却往往带有片面性,还不能互相认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