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连续八天上涨后,A 股市场出现了大范围的调整。其实调整本身不算什么大事,关键是大家一起下跌后,却不能一起回升。更麻烦的是,调整期间总会有各种消息传来。
就像这两天,很多股票下跌的时候幅度很大,但反弹的时候幅度却很小,这就让反弹变得更不容易。实际上,这背后是机构大资金有意利用行情的波动给投资者设下陷阱。
比如最近水泥行业因为"双碳"目标又火了一把。塔牌集团、上峰水泥这些企业靠着余热发电技术,一年减排几十万吨二氧化碳,业绩报表上数字漂亮得很。应该说,水泥企业搞余热发电确实是个好生意。塔牌一年减排33万吨,上峰水泥减排近39万吨,这些数据放在ESG报告里闪闪发光。
水泥板块也是厉害,从产能过剩,需求下滑到利好不断。先是反内卷,再是雅下水电站项目,现在已经说余热发电,变成环保题材了。
说起来,可以说原先为什么不被重视,因为觉得电能过剩,但这个夏天用电量突破峰值,发现还是不够,所以余热发电这么环保的事情当然要重视。
所以说,本质就是机构要炒,总能找出理由。关键是机构现在是什么态度,不能等到大涨了才看清。
二、错杀还是真跌?数据说了算
去年我就遇到过这么个案例。某水泥股因为行业利空突然大跌20%,很多散户吓得割肉离场。但量化数据显示,「机构库存」指标异常活跃。果然三个月后股价翻倍。相反另一只同样遭遇大跌的股票,「机构库存」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证明那才是真跌。
这就像打牌时看对手的下注模式。外行只看牌面大小,老手却会计算下注频率和筹码分布。当「机构库存」数据持续活跃时,大跌往往是虚惊一场;而当这个指标消失,再漂亮的反弹都是回光返照。
三、量化数据的降维打击
我用的这套量化系统有个核心指标叫「机构库存」,它不预测涨跌,而是如实记录机构资金的交易痕迹。就像CSI用指纹破案一样,通过长期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能还原出市场最真实的样貌。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左边股票大跌时「机构库存」数据持续活跃,后来果然创新高;右边股票反弹时「机构库存」数据早已消失,最终跌得更惨。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有限注意力"理论——散户总被涨跌吸引注意力,却忽略了更重要的资金行为线索。
四、回到水泥行业的启示
现在再看水泥板块的余热发电概念就很有意思了。有些企业减排数据亮眼但股价疲软,「机构库存」显示大资金根本无动于衷;而另一些看似平淡的企业,「机构库存」数据却在悄悄累积。这不正是市场在告诉我们:别被表象迷惑,要看清资金流动的本质?
所以,这轮行情和过去几轮有很大不同。要是不能透过股票的走势,弄明白真实的交易意图,即便调整很快结束,也不一定能跟上市场的步伐。
而基于大数据的量化分析,着重的是不看走势,关注实际的交易行为,这一点确实超出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