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的世界里,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意图与观众的期待。近期,两部与 “里斯本丸” 号沉船事件相关的影片 ——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和剧情片《东极岛》,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一位女博主直言:看了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拍得非常棒,很感人,方励是下了真功夫,拍了一部好电影;而相较之下,《东极岛》就像个蠢蛋。
这一评价虽尖锐,却也反映出两部影片在观众心中截然不同的反响,那么,这两部影片为何会收获如此两极化的评价呢?
2014 年,导演方励在东极岛海域创作勘景时,偶然从渔民口中得知 “里斯本丸” 号沉船事件。1942 年,日军征用 “里斯本丸” 号客货船押运 1800 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途经东极岛时被美军潜艇击中,800 多名战俘遇难,384 人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方励,从 2016 年开始,他耗时长达 8 年,带领团队展开勘测工作,精确定位了 “里斯本丸” 号沉船位置,并遍访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寻找事件当事人及其后人,通过整理和编排照片、信件等素材,力求还原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最终,《里斯本丸沉没》呈现在观众眼前。
摄制组为了寻找更多的历史见证者,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 1942 年 “里斯本丸” 号沉船事件中幸存的英军战俘和他们的后人,最终与 380 多位英军战俘家人取得联系,与其中的约 120 位进行面对面采访。
三位事件亲历者丹尼斯・莫利、威廉・班尼菲尔德、林阿根接受采访时,都已是耄耋老人。对这些人的抢救性采访,为 “里斯本丸” 号事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这些受访对象的口述历史,表达了对战争造成的人间悲剧的深恶痛绝,挖掘出极端环境下迸发的人性光辉以及跨越国界的温暖善意。
在影片中,尽管英军战俘受到日军残忍对待,但他们始终互相鼓励和救助,在船舱里高唱爱尔兰民歌《蒂珀雷里在远方》。卡斯伯森上尉在 “里斯本丸” 号沉没的过程中主动站出来,组织大家有序逃生。
还有中国渔民冒死将救出来的英军战俘安顿到一个庙里,拿来小咸鱼,煮饭给他们吃。真实的历史叙事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令该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影片还借助动画再现沉船场景,以沉浸式的声画效果让观众产生如临其境的 “在场感”,通过艺术化处理的方式,让观众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更加具象化的感知。
反观《东极岛》,自从 2023 年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获得大量好评之后,这部由 “里斯本丸沉没” 事件改编的大电影就被拉满了期待。然而,8 月 8 日电影全国公映后,首批观众却发现,电影和纪录片差异很大。
由于纪录片在一开头就打出字样 “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所以《东极岛》被观众质疑 “魔改”,认为电影有违史实。
很多虚构的剧情片会在开头打上一句 “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但《东极岛》显然不是这样的剧情片。看过《里斯本丸沉没》的观众都知道,这一事件中,危急关头,人会遵从内心最朴素的善意,奋不顾身去拯救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就像电影最后的资料片里,当年的舟山渔民说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哎,不去救啊?但是,《东极岛》把这个重要的情感落点改了,管虎导演可能觉得这个 “无动机的救人动机” 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所以在整部电影里加了非常多的 “动机说明”。
比如阿荡(吴磊饰)第一个跳海救人,动机是因为他曾和哥哥阿赑(朱一龙饰)一起被渔民吴老大(倪大红饰)救上岸,属于 “前仆后继”;比如村民冒死也要掩护英国兵,是因为觉得英国人是 “盟军”,是来帮忙打日本鬼子的;
比如阿赑一开始怕惹祸上身不愿意救人,后来转变是因为目睹了弟弟被日本人残杀;又比如最后渔民一起出海营救,是因为祖训说 “逢溺必救”…… 动机设置得太多太满,反而削弱了人类朴素情感的力量,这是《东极岛》吃力不讨好的地方 —— 电影从一开始的设置上,就和观众期待存在偏差。
它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却又买椟还珠,将最感人的部分剔除,装入导演想要表达的其他意思。创作者完全有重新创作的自由,但显然会让《东极岛》呈现出 “拧巴” 的感觉:
既要体现史实,又要改变内涵。这就像厨师一定要把一条鲈鱼做成烤牛排味,那就免不了要下很多佐料,比如在救人动机上花了很多篇幅去解释,结果却让 “吃不惯” 的观众质疑:我是来吃鲈鱼的,为什么你非要做成牛排味?
《东极岛》还存在一些其他备受争议的地方。有博主指出,影片中有一段莫名其妙的不雅镜头,画面中女渔民跳起双腿环住男渔民的腰,两人搂抱啃咬。
在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中,加入这样的镜头,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与影片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似乎毫无关联,反而破坏了整体的氛围,给观影体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错误的历史观传达,宣称 “英国人是来帮我们打日本的!” 这种错误信息可能会误导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的观众。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东极岛》的一些呈现方式不仅没有必要,反而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的低俗感。电影中对中国渔民形象的塑造也受到诟病,男渔民表现出混混味儿,女渔民则是太妹味儿,这与人们心中渔民勇敢、善良、质朴的形象大相径庭,被认为是对中国渔民的一种抹黑。
而《里斯本丸沉没》的成功,恰恰在于它尊重历史,以真实的力量打动观众。它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中国渔民在枪林弹雨中,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无需过多的修饰与解释,就足以震撼人心。
方励导演用 8 年的时间打磨这部作品,他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都体现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对于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思考、传递正能量、尊重历史的佳作。
《里斯本丸沉没》和《东极岛》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创作态度和叙事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差异。或许,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在改编真实历史事件时,应该更加谨慎地权衡艺术创作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尊重观众的期待,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