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通讯员 王伏琪 陈修辉
黄河宁,天下平。范县地处黄河“豆腐腰”关键河段,是守护黄河安澜、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前沿阵地,为确保国家战略部署落地生根,范县人大常委会扛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立足法定职能,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监督“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听取和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报告、审议《范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74项编制清单等重大事项。通过调研、座谈、审议、报告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建议101条,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决策保障,贡献积极力量。
一、聚焦监督刚性,筑牢生态屏障“压舱石”
强化监督机制,压实工作责任。聚焦生态环境领域,范县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清单+台账+销号”监督机制。强化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问题导向,梳理形成详细的问题、责任和整改时限清单,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落实。坚持跟踪督办,组织代表开展“回头看”,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本届连续3年听取和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推动将黄河生态保护纳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督促政府聚焦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加强生态空间管控,科学产业布局,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助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保护体系。
深化流域治理,守护黄河安澜。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全面落实上级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听取审议范县黄河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等报告,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合力。督促完成彭楼水源地保护区勘界及设施更新;加强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溯源率、整治率均达100%),对67个排污口实施常态化监管,建立水质预警机制,保障入黄水质稳定达标。深化豫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与山东郓城县签订《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协议》,构建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共同守护黄河生态安全。
聚焦民生关切,增进绿色福祉。围绕滩区综合整治、湿地保护修复、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关键领域,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听取审议森林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报告,专题调研城乡供水情况,提出增强环保意识、加大污水治理投入等建议。针对滩区违规种植、非法取土等问题,提出“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强化联合执法、加快生态修复”等审议意见,推动拆除违建124处,建设和修复湿地生态面积900余亩,有效呵护生态绿色本底,让群众共享更多生态红利,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聚焦法治保障,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法治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范县人大充分发挥在法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依法决定重大事项,护航战略实施。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范县人大依法就事关全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规划、项目作出决议决定。如:为保障滩区居民迁建重大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县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对迁建原则、资金保障、后续扶持等提出明确意见,为涉及数万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和民意基础。围绕改善滩区群众生存发展环境,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建设住宅楼223栋(总建筑面积85.53万平方米),4个乡镇24个村5350户1.9万名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加强执法司法联动,优化发展环境。积极配合上级人大开展黄河流域立法调研,加强县政府相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依托“河长制”,落实联防联控机制,清理非法采砂船19只、非法养鸡棚2处、大型餐饮船1艘、滩区窑厂15处及度假村1处。对重点区域实施高频次、突击性执法巡查,立案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0起(结案率100%)。创新建立黄河河警长责任制,联合县法院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促进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开展河流清洁百日行动,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严格落实采砂管理责任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运用“人防+技防”(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凝聚社会共识。将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作为普法重点。组织代表深入沿黄乡镇、企业、学校开展宣讲,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依托黄河工程,打造“一线一室N点”(堤防文化线、劳模创新工作室、黄河法治文化基地、黄河文化广场等)黄河文化带,宣传黄河文化、保护法及治黄成就。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干部培训班,提升干部在黄河保护、防汛减灾、法治建设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在全社会凝聚起共同保护黄河的强大共识。
聚焦代表作用,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范县人大注重激发各级代表在服务黄河战略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畅通民意渠道,汇聚民智民力。发挥全县14个标准化代表联络站和52个联络点“前哨站”作用。常态化组织代表围绕滩区产业发展、生态补偿、迁建群众就业增收等主题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督促落实搬迁群众城镇居民低保、城区就业等政策,将社区群众纳入城乡医保体系,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城区入学。成立迁建安置区居民委员会,处理搬迁村事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居民融合,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引导代表示范,投身发展一线。鼓励支持代表立足岗位,在服务黄河战略中当先锋。引导农业界代表带头发展生态农业、推广节水技术;企业界代表投身绿色低碳产业;专业技术代表为生态修复提供智力支持。例如,县人大代表王明喜担任“农业首席服务员”,示范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发展优质功能水稻1.5万亩,惠及1843户;推动稻米精深加工(米粉、米饼等),建设加工车间、化验室及电商平台(日销售额15万元),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成为滩区绿色转型样板,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办好民生实事,提升幸福指数。范县人大坚持每年人代会全体代表票决确定10件民生实事,涉及医疗、教育、交通、城建等领域,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德水新城、范水新城等迁建安置点,监督完善绿化、亮化、美化、便民化改造,扩建小学1所、新建幼儿园4所、卫生室6个,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9个,建齐文化活动中心、礼堂、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拓宽就业渠道,依托产业园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藤编、木材加工、服装、玩具等产业,通过“扶贫就业点+”模式,安置贫困群众就业2000余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范县人大将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聚焦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滩区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难点,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提升决策水平、发挥代表作用。以更高质量的履职实践,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范县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努力在守护母亲河安澜、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基层人大工作新篇章,为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坚实的范县人大力量!
审核:张松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