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益好医院耳鸣耳聋专病门诊,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源于对患者感受的深刻理解,每一次服务升级都围绕 “让声音清晰传递” 的核心目标。这里不仅是耳疾诊疗的场所,更是帮助患者重建与世界声音连接的桥梁,用专业与耐心让 “听见” 的希望始终清晰可及。
![]()
孩子感冒痊愈后,若频繁抓挠耳朵、摇头哭闹,甚至对呼唤反应变迟钝,家长需高度警惕—— 这可能是中耳炎发出的信号。这种被称为 “隐形听力杀手” 的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极高,却常因症状隐匿被忽视,据统计,约 80% 的 3 岁以下儿童至少经历过一次中耳炎,其中 20% 可能发展为分泌性中耳炎,悄悄损伤听力。
![]()
感冒与中耳炎的“近距离关联”源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结构。儿童的咽鼓管短而宽,且呈水平走向,感冒时鼻腔、咽部的细菌或病毒极易通过咽鼓管逆行侵入中耳,引发炎症。当孩子出现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时,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导致中耳腔积液引流不畅,形成“闷罐效应”—— 中耳内压力升高,压迫鼓膜产生疼痛,这正是孩子抓耳朵的核心原因。临床观察发现,感冒持续超过 3 天的儿童,中耳炎发生率高达 40%,而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孩子风险更高。
中耳炎对听力的隐形损伤常被低估。急性中耳炎发作时,中耳积液中的炎性物质会直接刺激听骨链,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表现为对高频声音反应迟钝;若治疗不及时,积液中的蛋白酶会破坏鼓膜和听小骨,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更危险的是分泌性中耳炎,它没有剧烈疼痛,仅表现为耳闷、轻微听力下降,孩子可能出现看电视音量调大、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家长易误认为是“调皮” 或 “注意力不集中”,直至听力筛查时才发现问题,但此时可能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识别中耳炎的早期信号是关键。除了抓耳朵,孩子还可能出现这些表现:夜间突发哭闹,头偏向患侧时疼痛加剧;说话声音变大,因为自己听不清而不自觉提高音量;对玩具声响反应迟钝,需要多次呼唤才能回应。若观察到这些情况,可轻拉孩子耳廓,若哭闹加剧或抗拒触碰,大概率存在中耳炎症,应及时就医检查。耳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鼓膜状态,声导抗测试则可判断中耳是否积液,这两项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科学应对与预防策略需双管齐下。治疗方面,急性细菌性中耳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疗程要足够(通常10 天左右),避免耐药性产生;分泌性中耳炎可先观察 3 个月,若积液持续不消退,需考虑鼓膜切开或置管手术,改善中耳通气。日常预防要从减少感冒入手: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教会孩子正确擤鼻方式(单侧轻擤),避免同时捏紧两侧鼻孔导致分泌物逆行;母乳喂养时保持头高脚低位,防止呛奶流入咽鼓管。
儿童中耳炎的可怕之处在于“不痛不痒却伤听力”,尤其在感冒后更需警惕。家长应将 “耳朵检查” 纳入孩子感冒后的常规观察项,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多数中耳炎经过规范治疗可完全恢复,不会留下听力后遗症,但拖延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习能力。守护孩子的听力健康,从关注感冒后的 “抓耳朵” 小动作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