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刚打响的时候,不少军事观察家断言,乌克兰广袤的平原就是为装甲部队量身定做的舞台,俄军的钢铁洪流会像热刀切开黄油一样冲破乌军防线。他们显然低估了大地的力量,更没料到一场现代战争会让“挖战壕”这种看似过时的战术重新成为战场焦点。
如今的战场实景狠狠打了这些预测的脸。在乌克兰的田野间,纵横交错的战壕成了重型装甲部队的噩梦。那些深度不足两米的步兵掩体,搭配着零散分布的防炮猫耳洞,再用交通壕串联成网,前方辅以密密麻麻的地雷阵和龙牙鹿柴,就构成了让坦克寸步难行的防御体系。在无人机、精准炮兵和高效反坦克武器的配合下,轻型步兵靠着这些土方工程,硬生生挡住了机械化部队的轮番冲击。
这场景难免让人想起战争形态的演变。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时期,强国军队都在追求高速突击和机动作战,战壕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美军强调 “空地一体” 的闪电战,俄军继承了苏军的机械化洪流思想,就连中国军队也在着力提升装甲部队的突击能力,没有人把挖战壕当回事。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现代战争拼的是火力密度和推进速度,静态防御早已被时代淘汰。
但俄乌战争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三年打下来,双方损失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加起来超过四五千辆,损毁的装甲车辆上万辆,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新高。曾经被捧为“陆战之王”的主战坦克,不管是俄式的T-72和T-90,还是西方援助的豹-2和M1A1,在战场上都成了活靶子。高性能反坦克导弹能从数公里外精准命中,远程火炮的精确打击让装甲部队不敢集群推进,智能末敏弹专门“点名”装甲车顶,再加上漫天飞舞的FPV自杀式无人机,坦克在开阔地带简直成了待宰的羔羊。
更具颠覆性的是轻型步兵的表现。战争爆发前,军事界普遍认为,小型四轴无人机和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武器顶多是辅助装备,轻型步兵在装甲集群面前根本没有胜算。但现在,乌军士兵躲在战壕里,用无人机侦察定位,再引导炮兵和反坦克火力发动袭击,或者直接操控FPV无人机冲向坦克的薄弱部位,这套“土洋结合”的战术屡试不爽。那些看似简陋的鹿砦、龙牙等障碍物,配合战壕形成立体防御,让机械化部队的突击速度从每小时几十公里降到了每天只能推进几百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