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ETF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资源配置却极不均衡。头部产品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轻松吸引众多做市商竞相入驻,而那些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的ETF产品,却陷入了"找不到做市商"的尴尬境地。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典型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做市商就是ETF的"生命线"。没有做市商的ETF,就像没有导购员的商店,顾客想买都不知道找谁。做市商通过持续双向报价,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保障,特别是在市场大幅波动时,他们充当"稳定器"的作用更加明显。晨星分析师代景霞的观点很中肯:做市商不仅支撑大资金高效进出,更能激活二级市场流动性。
但现实很骨感。那些缺乏做市商覆盖的ETF产品,往往陷入"流动性陷阱"——买卖价差大,交易不活跃,投资者望而却步,资金规模进一步萎缩,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局面对投资者来说并不公平,毕竟每个产品都应该有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
从监管角度看,这种资源分化现象值得关注。如果任由马太效应持续发酵,可能会导致市场结构失衡,不利于ETF行业的健康发展。或许监管层应该考虑建立更加完善的做市商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机构为中小规模ETF提供做市服务。
当然,做市商也不是慈善家,他们追求的是风险可控的盈利机会。小规模ETF流动性差、交易量小,确实存在做市风险较高的问题。这就需要基金公司在产品设计和运营推广上下更大功夫,提升产品竞争力。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叨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