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十点,小朦把电动车停在路边,掀开雨衣,两岁的女儿在怀里睡得正香。
她用手背蹭了蹭脸,分不清是雨水还是眼泪。
“今天最后一单,跑完就能买奶粉了。”她低声说,像在哄孩子,又像在哄自己。
2
去年这时候,她还有家。
丈夫开大货,跑长途,一趟能挣三千。
她在家带孩子,婆婆逢人就夸:“我儿媳真懂事。”
结果一场车祸,丈夫走了,保险只赔十万。
葬礼刚办完,婆婆就翻脸:“你克死我儿子,房子是我们家的,你带孩子走。”
小朦抱着女儿,连换洗衣服都没拿,被推出门。
3
她先回娘家。
哥嫂把旧沙发拼成床,勉强住下。
可女儿夜里咳嗽,嫂子皱眉:“孩子老哭,我明天还要上班。”
小朦第二天就去找房子,兜里只剩两千。
城中村的单间,十平米,没窗,月租五百。
她买一张折叠床、一个电磁炉,和女儿搬进“新家”。
4
最难的是给女儿上户口。
医院要出生证明,证明在婆婆手里。
婆婆提出条件:
“想拿证可以,写保证书——以后不准改嫁,孩子跟我们姓。”
小朦哭了一夜,第二天还是签了。
“先把证拿到,孩子才能打疫苗、上幼儿园。”她跟我说这话时,眼睛是空的。
5
送外卖是老乡介绍的。
电动车是二手的,花了八百。
第一天跑十单,赚了七十,女儿在背兜里吐了三回。
夏天晒,冬天冷,她最怕下雨。
雨衣套两层,孩子还是湿透。
有顾客看见她背着孩子,多给十块钱,她鞠躬说谢谢,转头眼泪就掉下来。
“我不是可怜,是真需要。”
6
最难的是晚上。
女儿醒几次,要奶、要抱。
她困得睁不开眼,就掐自己大腿。
有一次实在太累,电动车撞在马路牙子上,膝盖破了,女儿没事。
她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路人围观,她又爬起来继续送。
“我不敢停,一停今天的饭钱就没了。”
7
有人劝她:“把孩子送回去给公婆,你一个人轻松点。”
她摇头:“那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给了他们,我就真成外人了。”
她唯一一次求人,是女儿高烧四十度。
她抱着孩子站在急诊门口,兜里只有三百。
医生给打了退烧针,让她补交五百,她急得快跪下。
旁边一个陪床的阿姨帮她垫了钱,她留了电话,说一定还。
第二个月,她攒到钱,坐两小时公交,把钱塞给阿姨,转身就跑。
阿姨在后面喊:“姑娘,好好活着。”
8
今年女儿三岁,能说整句话了。
最常说的不是“妈妈”,是“慢点”。
小朦骑车,女儿在背后奶声奶气:“慢点,有车。”
她笑着答应,心里却酸。
“她才三岁,就知道担心我,我怎么能倒下。”
9
上个月,她把保证书撕了。
“孩子是我的,姓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给她什么。”
她去找律师,准备起诉要回房子的一部分。
律师说胜算不大,她点头:“打不赢也要打,我得让她知道,妈妈不是软柿子。”
10
我问她现在最想要什么。
她说:“想攒够钱,考个会计证。送外卖能救急,救不了一辈子。”
说这话时,女儿在旁边玩旧手机壳,咯咯笑。
小朦看着女儿,嘴角第一次有弧度。
“等她上小学,我想让她堂堂正正写自己名字,不用看别人脸色。”
11
我把她的故事发出来,不是想让大家捐钱。
只是想告诉更多人:
你点的外卖,可能是一个妈妈一天的饭钱;
你随手的好评,可能是她继续撑下去的勇气。
如果可以,收到餐时说声谢谢,别催单,雨天多给两分钟。
这不是施舍,是起码的尊重。
12
昨晚,小朦给我发微信:
“今天跑单,女儿第一次在幼儿园门口等我,喊‘妈妈辛苦啦’。
我居然没哭,就是鼻子有点酸。”
我回她:“你已经很了不起。”
她回了一个笑脸,说:“明天会更好吧?”
我隔着屏幕点头,心里默默回她:
会,一定会。
【本故事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