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镜头前,张予曦语调平静,却字字带着沉重的过往。她缓缓讲述起初中时那段黑暗经历:只因拒绝了一名男生的表白,对方竟纠集多名男同学,将她堵在校门口的音像店里。
彼时还是少女的她穿着白色裤子,在围观者的众目睽睽之下,被那群人轮流踹踢。拳脚落在身上的疼痛早已模糊,可被羞辱的窘迫、无力反抗的恐惧,却像刻在骨子里的烙印。如今坦然说出这段往事,她眼中没有了当年的怯懦,只剩历经风雨后的平静,也让更多人看到校园欺凌给受害者留下的长久伤痕。
这不是青春疼痛文学,而是赤裸裸的校园暴力。
十年光阴流转,当年施暴者或许早已忘记这场恶行,但那些踹在白色裤子上的脚印,却成为受害者心中无法磨灭的伤痕。张予曦的故事撕开了校园暴力最痛的伤疤——那些发生在校门口的公开羞辱,那些群体性暴力带来的窒息感,那些因"拒绝"而招致的无端恶意。
校园暴力最令人窒息之处,在于它的公开性。施暴者选择在校门口的音像店下手,正是看准了人来人往的环境能最大化羞辱效果。当暴力发生在公共视野中,旁观者的沉默便成了帮凶。
更可怕的是群体性暴力的窒息感。一个人高马大的男生或许能让受害者恐惧,但一群人的围堵则彻底剥夺了反抗的可能。这种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往往给受害者留下更深的心理创伤。
而张予曦遭遇暴力的起因——拒绝表白,更揭示了校园暴力中令人心寒的性别压迫逻辑。当"拒绝"被视为对男性尊严的挑战,暴力就成了扭曲的"惩戒"手段。这种有毒的性别观念,至今仍在校园角落悄然滋生。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集体沉默的纵容。音像店前人来人往,却无人挺身制止;校园里众目睽睽,却无人为受害者发声。这种沉默筑起了暴力的保护墙,让施暴者有恃无恐。
十年后的今天,当张予曦勇敢说出真相,我们应当看到:校园暴力没有真正的赢家。施暴者或许获得了短暂的扭曲快感,却背负一生道德枷锁;旁观者或许保全了暂时的安全,却留下良心不安;而受害者,则要用漫长岁月消化创伤。
打破沉默,是终结暴力的第一步。当我们教会孩子"拒绝暴力不是告密而是勇敢",当我们建立零容忍的惩戒机制,当整个社会形成"暴力必究"的共识,才能让白色裤子上的脚印永远成为历史。
张予曦的伤痕提醒我们:校园暴力不是"成长的代价",而是必须根除的社会毒瘤。每个孩子都应在阳光下自由奔跑,而非在恐惧中数着身上的脚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