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像是一场无法回头的马拉松,每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35岁以上的职场人,简历石沉大海的概率直线上升。招聘平台上,职位描述里写着“年龄30岁以下”的要求比比皆是。
- 网上有位HR吐槽,一份招聘启事标注年龄要求35岁以下,结果收到简历大部分都是40+,很多都有十几年工作经验。更讽刺的是,这些人还会主动备注“能力特别强,年龄不是问题”。可HR连看都懒得看,直接删除了。
作为一个从事了15年猎头工作的过来人,这几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曾经工作5年以上的人,被称为“有经验的职场老手”,现在却沦为“年龄太大的待淘汰者”。
年龄这道坎,真是越来越难跨越。企业不是养老院,人力成本不是慈善捐款。从公司角度看,他们更倾向于招聘年轻人,一方面薪资预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接受能力和可塑性更强。
可谁又能说得清,35岁以上就一定干不好工作?经验、稳定性、责任心,这些优势反而被视而不见。我见过太多35+的职场人,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可就是因为年龄被挡在门外。
不光是年龄,学历也成了一道越来越高的门槛。985、211已经变成了简历筛选的基础标准。即便有十年工作经验,非名校出身的简历也经常被直接淘汰。仿佛那张毕业证,永远决定着你的职业上限。
前几天跟一个40岁出头的程序员聊天,他苦笑着说:“我现在就像一个有经验的新手,经验太多反而成了包袱。”这话听着扎心,却道出了很多中年职场人的困境。
频繁跳槽更是职场减分项。我遇到过不少候选人,3年换了4份工作。在HR眼里,这就是典型的“不稳定”。没有公司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一个随时可能离职的员工。
有意思的是,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明面上说要找有经验的人才,暗地里却在默默比对年龄。表面上强调能力至上,实际上却在用年龄、学历、工作经历这些硬性指标筛选
职场就像一个悖论:要你有丰富经验,又嫌你年龄大;强调要有深厚积累,又觉得你工资要价高。年龄焦虑已经从35岁提前到了30岁,甚至有些企业连28岁都嫌大
很多人觉得国外职场更看重能力,年龄歧视没那么严重。但我接触过的外企,在这方面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他们的说辞更委婉:“我们在寻找更match的候选人”。
工作年限超过15年的人,往往被贴上“老油条”的标签。即便技术能力过硬,也容易被认为“思维固化”、“难以管理”。在很多企业眼中,工作年限和能力不是正比关系,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那些标榜着“拥抱年轻”的企业文化,本质上就是在委婉地表达:我们不要年纪大的。无数职场人像是在走钢丝,既要证明自己经验足够,又不能显得太“老”。
有趣的是,一边是企业嫌弃35+的“高龄”求职者,另一边却在疯狂吐槽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既想要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又嫌弃他们要价太高;既想要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又嫌弃他们太过naive
记得有位老领导说过:“你永远都不知道,你的下一份工作会在什么时候成为最后一份工作。”这话听着有点悲观,但职场里的年龄歧视,确实让很多人提前面临了“职业生涯终点”。
眼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龄人被裁员、找不到工作,我也不得不承认:职场就是这么残酷。你的能力要足够强,还不能显得太老;你的经验要足够丰富,还得维持着足够低的薪资预期
找工作时,简历上的出生年份就像一个计时器,滴答滴答地提醒着我们:时间不等人。35岁这道坎,就像一道无形的天花板,压得人喘不过气。
最可笑的是,招聘广告上总会写着“注重能力,不限年龄”,可一看简历,第一个过滤条件就是出生年份。职场上的年龄歧视,从来都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明面上人人都在谴责,暗地里却都在践行
祝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