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海南博鳌房地产论坛主论坛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用一组“剪刀差”数据开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40%,远低于美国的80%,甚至不及印度的60%-70%。“问题不在总量,而在结构。”他说。
在樊纲看来,消费不足并非简单的“钱不够花”,而是“敢不敢花”。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人们对未来的收入、医疗、养老预期越稳定,当期消费越积极。而我国社保体系碎片化、替代率偏低、覆盖面有限,导致居民被迫“自我储蓄”,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或楼市,形成“高储蓄—低消费”的闭环。
“国有资产里,本就藏着一笔‘沉睡的养老钱’。”樊纲算了一笔账:过去几十年,政府与国企的储蓄转化为巨额国有资产,其中一部分可视为全民的“远期养老金”。若能通过划转股权、分红反哺、设立共同基金等方式,把这块“蛋糕”切出一块注入社保,既缓解基金缺口,又能让居民看得见未来的保障,消费信心自然回升。
他强调,这一思路并非“分资产”,而是“调权益”。目标是提高社保替代率,降低预防性储蓄,把沉淀的资本变成当期的购买力。“当老百姓确信老了有高质量养老金、病了有兜底医保,才敢把今天的收入拿去旅游、教育、换家电。”
樊纲最后提醒,提振消费是慢变量,社保改革是关键阀门。“不要等到经济压力更大时才动手,越早完善社保,越早收获消费红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