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十二公民》讲的是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法庭,审理的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杀父”案。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浮出水面。下面就我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个人物写下几句简单的理解。
饰演1号陪审员的助教一出场便给我冷静理智的印象,与其他陪审员相比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的不同。在其他陪审员均以自己的经历来作出判决时,这个助教总是最客观最理性的那一个,这与4号陪审员相似。正因如此,他出于”相信理性的证据“而作出了有罪的判决。
饰演2号陪审员的是一个数学教授,他的形象也十分符合搞学术研究的人的形象,演员也精湛地演出了一个中庸且不愿惹事的老实”和事佬“的学者形象。他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不愿参与和惹事一心只着眼于自己的世界的群体。
饰演5号陪审员的是一个蹲过冤狱的混混,演员演出了那种承载着那种对往昔已经逝去的青春的无奈与惋惜,于是他出于”对过去不堪生活的抛弃“而作出有罪判决。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我们的司法制度让司法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我们每个人要谨慎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但即使无意走错了,也要有重来的勇气。
饰演6号陪审员的是一个急诊科医生。整部戏中他没有突出的戏份也没有很强的存在感,自身的观点也没有很明确。我觉得他应该是作为现实生活中”人云亦云“的大部分人。从他整场的戏份和他最后观点的改变也可以看出”人的观点是可以被引导的“,思维当然也可以被引导。
饰演7号陪审员的则是代表着社会底层人士的小卖部商贩,演员极妙地演出了商贩迫于生活压力和职业性质而养成的油嘴滑舌的嘴脸,自尊已经接近为零。这种因被贫困所困而失掉尊严的让我在理解的同时也觉得深深的可悲。
整场话剧看下来,就像在看中国当今社会的缩影。各个阶层,冷暖自知。话剧虽然没有炫酷的场面,但饰演各个陪审员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无不精湛有力,无不反映了自己作为某种阶层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且从任何一个角度你都能感受到创作者炽烈的对话渴望,想与观众头脑里每一个”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用“,”那又怎样“对话,就好似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面对困境的机会,让人探到自己的限制和恐惧,在触底后还能看到理解和改变的过程。此处”想象的和解“提供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抵达的勇气吧。
西法大剧社把《十二公民》这部经典又搬到我们西北政法大学舞台上演出,值得欣赏,应该为他们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