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姓名已做化名处理,内容力求客观真实。
2009年深圳罗湖区拆迁现场,张建国紧握着一份泛黄的购房合同,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他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声音里带着颤抖。
拆迁办工作人员递过来一杯水:"张先生,您先冷静一下,我们再仔细核实一遍。"
"核实什么?我在这里住了整整22年!"张建国猛地站起身,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那份1987年签下的购房协议在他手中微微颤抖,就像他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
这个从陕西农村走出来的汉子,做梦也没想到,22年后的拆迁会让他如此措手不及。
01
1987年春节刚过,陕西宝鸡农村的张建国坐在自家炕头上,望着窗外光秃秃的黄土坡,心里五味杂陈。
30岁的他在村里算是有点文化的人,初中毕业后就在镇上开了个小杂货店。
但这些年下来,除了勉强养家糊口,再也没有别的指望。老婆李梅怀着二胎,肚子已经显怀了。
大儿子小军今年该上小学,学费、生活费,样样都要钱。
"建国,你表哥回来了!"邻居大婶在院子里喊道。
张建国赶紧穿上棉袄跑出门。表哥张建华从深圳打工回来过年,这会儿正站在村口,身穿一件崭新的皮夹克,脚踩锃亮的皮鞋,手里还提着个大行李箱。
"华哥,你这身行头不便宜吧?"张建国上下打量着表哥。
"嗨,在深圳算什么?我现在一个月工资三百块!"张建华掏出一沓大团结,在手里数了数,"这是我三个月的工资,准备给老爷子买台电视机。"
三百块!张建国倒吸一口凉气。他的小杂货店一个月流水也就一百多块,净利润顶天了三四十块。
"真有那么多?"
"骗你干嘛?深圳那地方,遍地是机会。我就在一个建筑工地搬砖头,包吃包住,一天十块钱。你要是去了,凭你的脑子,肯定比我强。"
当天晚上,张家的土炕上围坐着七八个村民,大家都来听张建华讲深圳的故事。
"那里的楼有多高?比咱们这山还高?"
"什么山?二十几层的楼房,站在顶上看,人就像蚂蚁一样小。"
"听说那边女人都烫头发,穿得花花绿绿的?"
"你们这是没见过世面。深圳的姑娘,个个都像电影明星。"
张建国听得心里直痒痒。改革开放都好几年了,"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他也听过,但真正身边有人去闯荡的,这还是头一回。
"华哥,深圳真的那么好?"
"建国,我跟你说句实话。现在是改革开放,机会千载难逢。你要是再不出去闯闯,这辈子就只能窝在这个村子里了。"
张建华的话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张建国的心里。
第二天,张建国找到李梅商量。
"媳妇,我想去深圳打工。"
正在纳鞋底的李梅手一抖,针扎到了手指:"你说什么?"
"表哥说深圳工资高,一个月能挣三百块。咱们在这里一辈子也攒不下那么多钱。"
"你疯了?我现在怀着孩子,小军还小,你这一走,我们娘仨怎么办?"
"先苦一阵子,等我在那边站稳脚跟,就把你们接过去。"
李梅放下手里的活计,眼圈红了:"建国,你想清楚了。深圳那么远,咱们一分钱人脉都没有,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不闯一闯,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再说了,表哥不是在那边吗?有个照应。"
晚上,张建国又去找父母商量。老父亲张大爷抽着旱烟,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
"爸,您说句话。"
"儿子,爸妈年纪大了,见的世面不如你们年轻人。但有一条,穷家富路。你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身上不能没钱。"
"爸,我手里就攒了三百块钱。"
"这哪够?万一路上出点意外,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母亲从里屋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家里这些年攒的所有积蓄。
"妈,这钱我不能要。"
"拿着!这是给你的保命钱。到了那边,人生地不熟的,有钱才有底气。"
张建国数了数,总共五百块钱。加上自己的三百,也就八百块。
"爸妈,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的。等我在深圳买了房子,就把您二老接过去享福。"
三月初,春寒料峭。张建国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换洗衣服和八百块钱,踏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
火车上人挤人,张建国买的是硬座票,要坐一天一夜才能到广州。车厢里弥漫着各种味道:汗臭味、泡面味、烟味,还有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婴儿哭声。
"老乡,也是去深圳的?"旁边一个山东口音的中年人主动搭话。
"对,去打工。"
"我也是。听说深圳遍地黄金,只要肯干活,就能发财。"
"希望如此吧。"
一路上,张建国遇到了不少南下打工的老乡。有河南的农民,有东北的下岗工人,有四川的小伙子,大家都怀着同样的梦想:到深圳去闯一闯。
火车到广州后,还要转汽车才能到深圳。张建国在广州火车站外的小饭馆里吃了顿饭,八块钱一份的盖浇饭,是他这辈子吃过最贵的一顿饭。
"老板,深圳真的有那么多工作机会吗?"
"小伙子,你这是头一回去深圳吧?告诉你,深圳现在是特区,天天都在建设,到处都缺人手。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绝对饿不死。"
从广州到深圳的汽车上,张建国透过车窗看着外面飞速倒退的景色。公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甘蔗田,偶尔能看到几座正在建设的厂房。
"快到了!快到了!前面就是深圳!"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整个车厢的人都激动起来。
张建国探头看去,远远地能看到一片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就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美丽。
1987年3月15日下午,张建国踏进了深圳罗湖口岸。这一天,他永远不会忘记。
02
初到深圳的张建国,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霓虹灯闪烁不停。满街都是操着各种口音的外地人,有背着蛇皮袋的农民工,有西装革履的生意人,还有穿着时髦的年轻姑娘。
"表哥说的果然没错,这里真的不一样。"张建国一边走一边感叹。
但很快,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找表哥张建华比想象中困难得多。表哥只说在罗湖一个建筑工地干活,但具体在哪里,张建国一点头绪都没有。问了好几个人,才打听到附近有三四个在建的工地。
第一个工地,保安不让进。
"我找人,我表哥在这里干活。"
"找谁?叫什么名字?"
"张建华,陕西宝鸡的。"
保安翻了翻登记册:"没有这个人。"
第二个工地,还是没有。
第三个工地,终于找到了。
"张建华?哦,那个陕西小伙子。他上个月就不干了,回老家了。"工头是个广东人,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
张建国傻眼了。表哥明明说春节后就回深圳的,怎么还没来?
"老乡,你也是来找工作的?"一个河南口音的工人问道。
"对,我想在这里干活。"
"那你来对地方了。我们这里正缺人手,一天工资八块五,包吃包住。"
八块五,一个月就是二百五十多块。虽然比表哥说的三百块少了点,但也不算少了。
"我可以试试。"
工头上下打量了一番张建国:"看起来挺结实的。行,明天开始上班。先去宿舍安排个床位。"
工地宿舍是用彩钢板搭建的临时房屋,一间房住十几个人,上下铺挤得满满当当。地上放着各种行李箱、脸盆、暖水瓶,空气中弥漫着汗臭味和烟味。
"新来的?"一个黑瘦的四川小伙子热情地打招呼,"我叫李小军,在这里干了半年了。"
"我叫张建国,陕西人。"
"陕西好地方!我有个老乡就是陕西的,现在在工地开塔吊,一个月能挣四百多呢。"
"真的?"
"当然真的。不过你得先从小工干起,慢慢学技术。"
当天晚上,张建国躺在硬邸邸的木板床上,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鼾声,想起了老家的土炕。虽然条件差了点,但想到每天都有钱挣,心里还是充满了希望。
第二天一早,张建国就被工头叫起来干活。
"新人先跟着老马学搬砖。"
老马是个山东大汉,四十多岁,在工地干了好几年。
"小张,干建筑这行,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安全帽一定要戴好,高空作业要系安全绳。命只有一条,可不能开玩笑。"
张建国点点头,戴好安全帽,跟着老马开始搬砖。
一块红砖重约两公斤半,一次要搬十块,就是二十五公斤。从楼下搬到三楼,来回一趟就是六层楼的高度。一天下来要搬几十趟,张建国累得腰酸背痛。
"坚持住,头几天都是这样。等适应了就好了。"老马在旁边鼓励。
晚上收工后,张建国累得饭都不想吃,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就这样,张建国在工地干了一个月。第一次拿到工资的时候,他激动得手都在颤抖。工头数出二百三十八块钱,这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多的现金。
"小张,表现不错。下个月给你加点活,搬钢筋。工资能到十块钱一天。"
那天晚上,张建国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
"亲爱的李梅,我在深圳一切都好。工地的活虽然累,但工资确实高。我已经攒了二百多块钱,等再攒一些,就给你们寄回去。这里的生活条件比咱们村里好多了,有电灯,有自来水,还有电视机。我相信,只要努力干,咱们一家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两个月后,张建国收到了李梅的回信。信里说,孩子平安出生了,是个儿子,取名叫张小伟。看着信上描述的孩子模样,张建国既高兴又心酸。儿子出生他都不在身边,这让他深感愧疚。
"老马,我想攒钱买房子,把老婆孩子接过来。"一天收工后,张建国对老马说出了心里话。
"买房?小张,你知道深圳的房价吗?市中心一平米要一千多块,你一个月工资才三百,得攒好几年呢。"
"那便宜点的地方呢?"
"便宜的地方也要六七百一平米。不过..."老马想了想,"我倒是听说有些老房子比较便宜。"
"老房子?"
"就是五六十年代建的那种房子,位置偏一点,但价格便宜很多。我有个朋友就住在那种房子里,说是花了五千多块买的。"
五千多块,对于张建国来说还是个天文数字。但至少有了目标,他干活更加卖力了。
工地上的活越来越熟练,张建国也从搬砖工升级为钢筋工,工资涨到了每天十二块。他把开支压缩到最低,除了每月给家里寄五十块钱,其余的全部攒起来。
半年下来,张建国攒了一千二百多块钱。按照这个速度,再攒两年就能凑齐买房的钱了。
"小张,你真的打算在深圳买房?"工友李小军问道。
"当然。我不想一辈子漂着,得有个家。"
"可是买了房,万一以后想回老家怎么办?"
"那就不回了。深圳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要回去?"
李小军摇摇头:"你这想法太大胆了。我们这种农村出来的,在城里买房,想都不敢想。"
"不敢想就永远不可能。我既然来了深圳,就要在这里扎根。"
1987年下半年,张建国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工友老李说,他在罗湖认识一个人,手里有套老房子要卖,价格很便宜。
"什么样的房子?"
"五十年代建的,两室一厅,五十多平米。房主急着用钱,愿意便宜卖。"
"多少钱?"
"八千块。"
八千块,比张建国想象的要贵一些,但还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能带我去看看吗?"
"当然可以。明天是周日,我带你过去。"
那个周日,对于张建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即将看到人生中第一套可能属于自己的房子。
03
周日一早,张建国换上了最好的一套衣服,跟着老李坐公交车来到了罗湖区一个叫"红岭新村"的地方。
"就是这里。"老李指着一排砖木结构的老房子说道。
这些房子看起来确实有些年头了,墙面斑驳,但整体结构还算稳固。周围绿树成荫,环境比工地宿舍好多了。
"房主人呢?"
"在楼上等着呢。他叫王建设,是个很好说话的人。"
两人爬上二楼,老李敲响了201室的门。
开门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看起来很有文化的样子。他操着标准的普通话,一口北方口音。
"老李,来了?这位就是想买房的张先生吧?"王建设热情地招呼着。
"您好,我叫张建国。"张建国有些紧张,毕竟这是他第一次买房。
"快进来坐,我给你们泡茶。"
房子是典型的两室一厅格局,客厅不大,但采光不错。卧室一大一小,都朝南。厨房和卫生间虽然设施简陋,但基本功能齐全。
"张先生,你觉得这房子怎么样?"王建设一边泡茶一边问道。
"还不错。就是...价格方面..."
"老李应该跟你说过了,八千块。说实话,这个价格已经很便宜了。你看这地段,虽然现在偏了点,但发展潜力很大。再过几年,这里肯定会升值的。"
张建国仔细看了看房子,心里基本满意。五十多平米对于一家三口来说够用了,而且有了自己的房子,老婆孩子就可以接过来了。
"王先生,能不能便宜一点?我是农村出来的,攒这点钱不容易。"
王建设想了想:"这样吧,看你这人老实,我也不赚你的钱。六千五,再少就真不行了。"
六千五,这个价格让张建国心动了。但他手里只有一千多块钱,还差五千多。
"王先生,我现在手里钱不够,能不能给我点时间筹钱?"
"可以,但不能太久。我确实急着用钱,最多等你一个月。"
"一个月?"张建国心里算了算,就算把工资全部攒下来,一个月也只能攒三百多块,根本不够。
"张先生,你要是真想买,我可以教你个办法。"王建设压低声音说道。
"什么办法?"
"你现在有多少钱?"
"一千二百块。"
"这样,你先给我三千块做定金,剩下的三千五可以分期付,每个月还五百,七个月还清。"
分期付款?张建国没想到还有这种操作。
"那利息呢?"
"我不收你利息,但有个条件。分期付款期间,房产证先放在我这里,等你还清了钱,再过户给你。"
张建国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个条件还可以接受。反正自己可以先住进来,产证早拿晚拿都一样。
"行,就这么办。但我现在只有一千二,还差一千八。"
"这好办。你回去想想办法,凑够三千块就来找我。"
当天晚上,张建国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买房的机会就在眼前,但钱不够怎么办?
第二天,他找到了工友李小军。
"小军,能不能借我一千八百块?我想买房子。"
"一千八?老张,我哪有那么多钱?我一个月工资才二百多,除了生活费,剩不下多少。"
张建国又找了几个工友,但大家都差不多,手里没什么积蓄。
最后,他想到了给家里写信。
"爸妈,我在深圳找到了一套房子,价格合适,想买下来。但还差一千八百块钱,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我保证,买了房子就把老婆孩子接过来,以后就在深圳安家了..."
一周后,张建国收到了家里的回信。信里夹着一张邮政汇款单,正好一千八百块。
信是母亲写的:"儿子,这钱是你爸把家里的两头猪卖了,又找亲戚借了一些凑的。你在外面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房子,妈也放心了。记住,在外面要多长个心眼,别被人骗了..."
看着这封信,张建国眼圈红了。为了他买房,年迈的父母把家里唯一的财产都变卖了。
1987年10月15日,张建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次来到红岭新村。
王建设已经准备好了购房协议。协议是手写的,内容很简单:
"甲方王建设,乙方张建国。甲方将位于红岭新村201室房屋出售给乙方,房屋面积52平方米,总价6500元。乙方首付3000元,余款3500元分七个月付清,每月500元。房屋交付后乙方即可入住,待全款付清后办理过户手续..."
张建国仔细看了看协议,没发现什么问题。
"王先生,这协议看起来没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入住?"
"现在就可以。这是房门钥匙,家具家电你看着需要什么自己添置。"王建设把钥匙递给张建国。
张建国接过钥匙的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虽然房子还没完全属于他,但至少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对了,过户手续什么时候办?"
"等你把钱还清了,我带你去房管局办。现在政策还在完善中,手续有点复杂,不着急。"
签完协议,张建国数出三千块钱递给王建设。王建设点了点钱,在协议上签字盖章。
"合作愉快!"王建设伸出手。
"合作愉快!"张建国紧紧握住王建设的手。
当天下午,张建国就搬进了新房。虽然房子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但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晚上,他给李梅写信:
"梅子,我买房了!虽然房子有点老,但很温馨。等我把钱还清,就办理过户手续,然后把你和小伟接过来。到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就可以在深圳团聚了..."
为了尽快还清房款,张建国更加拼命地工作。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和周末还去帮人搬家、装卸货物,一个月能多挣一百多块。
每个月按时给王建设还五百块房款,张建国从来没有拖欠过。王建设也很守信用,每次都给他开收据。
七个月后,1988年5月,张建国终于还清了所有房款。
"王先生,钱都还清了,什么时候办过户?"
"快了快了,最近政策变化比较大,房管局的手续有点复杂。再等等,我去问问具体流程。"
张建国虽然有点着急,但也没太在意。反正房子已经住了大半年,过户早晚都要办的。
1988年底,李梅带着一岁多的小伟来到了深圳。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
"这就是咱们的家?"李梅看着简陋的房子,心里有些忐忑。
"是啊,虽然简单了点,但这是咱们自己的房子。等过段时间手头宽裕了,我们好好装修一下。"
"产证办下来了吗?"
"还在办,王先生说手续有点复杂,要等一段时间。"
李梅点点头,开始收拾新家。虽然条件简陋,但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总是踏实的。
04
时光荏苒,转眼间张建国在深圳已经生活了两年。
1989年,张建国从建筑工地辞职,在附近的一个小区当起了保安。虽然工资比工地稍微低一点,但工作相对轻松,时间也更规律。
李梅则在家里照顾小伟,偶尔帮邻居做些手工活,补贴家用。一家三口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算安稳。
"建国,咱们的房产证什么时候能办下来?"李梅隔三差五就要问一次。
"王先生说了,政策还在调整,要耐心等待。反正房子咱们已经住着了,早晚都会办下来的。"
张建国心里其实也有些着急,但王建设每次都说要等等,他也没办法。
1990年,小伟开始上幼儿园。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张建国决定把房子好好装修一下。
他花了三千多块钱,重新刷了墙面,铺了地砖,还买了新的家具。房子焕然一新,看起来温馨多了。
"这下像个家的样子了。"李梅满意地说道。
邻居们都夸张建国有本事,年纪轻轻就在深圳买了房子,还装修得这么好。
"老张,你真有眼光。这个地段现在越来越值钱了,你当初买得真划算。"楼下的王大爷羡慕地说。
确实,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红岭新村周围建起了不少新楼盘。房价也在不断上涨,张建国当初花六千五买的房子,现在至少值一万五千块。
1991年,张建国换了工作,到一家港资企业做仓库管理员,月薪涨到了八百块。日子越过越好,他开始考虑再买一套房子作为投资。
"王先生,我想问问,您那边还有没有其他房子要卖?"
"房子倒是有,但价格比当初贵多了。现在行情好,一平米要一千五六了。"
"没关系,我想再买一套。对了,我现在这套房子的产证什么时候能办?已经三年多了。"
王建设的脸色有些不自然:"最近确实忙,一直没顾上。这样吧,下个月我一定带你去办。"
但一个月过去了,王建设又以各种理由推托。张建国开始有些怀疑,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深圳的发展更加迅猛。张建国所在的红岭新村也被列入了旧城改造计划。
"听说咱们这里要拆迁,建商业大厦。"邻居张大姐兴奋地说道。
"拆迁?那补偿怎么算?"
"按市场价补偿,还能分到新房子。咱们这种老房子,一拆迁就发财了。"
张建国心里也很高兴。如果真的拆迁,按照现在的房价,他至少能拿到三万块的补偿,再分套新房子,一家人的生活水平肯定能上一个台阶。
但高兴之余,他想到了一个问题:拆迁补偿是按房产证来的,自己的房产证还没办下来,这可怎么办?
"王先生,我听说我们这里要拆迁。我的房产证必须尽快办下来,不然到时候拿不到补偿。"
王建设听到拆迁的消息,脸色变得很难看:"拆迁?谁说的?"
"邻居们都在传,说是政府的规划。"
"规划是规划,不一定会实施。你别着急,产证的事我会尽快办的。"
但张建国明显感觉到王建设的态度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前每次见面都很热情,现在却显得有些冷淡。
1993年,小伟上了小学。为了孩子能在更好的学校读书,张建国又花了一万多块钱给房子进行了二次装修,还买了彩电、冰箱等家电。
这时候,红岭新村的拆迁消息越来越确定。政府已经开始做前期调研,挨家挨户了解情况。
"张先生,您这套房子的产权情况能详细说一下吗?"调研人员问道。
"我是1987年买的,花了六千五百块。"
"有房产证吗?"
"还在办理中。"
调研人员皱了皱眉:"没有房产证?那您有什么证明文件吗?"
张建国拿出了当初和王建设签的购房协议:"这是购房合同,还有付款收据。"
调研人员看了看文件:"这些文件我们会备案,但拆迁补偿还是要以房产证为准。建议您尽快办理产权证明。"
这下张建国真的着急了。拆迁在即,没有房产证就拿不到补偿,这可是关系到全家命运的大事。
他再次找到王建设:"王先生,您必须帮我把房产证办下来。政府要拆迁了,没有产证拿不到补偿。"
王建设的态度明显敷衍:"我知道,我知道。最近房管局很忙,要排队。"
"那大概要等多久?"
"这个不好说,快的话半年,慢的话一年。"
半年到一年?张建国心里暗暗着急。拆迁的进度很快,半年后说不定就要搬迁了。
为了保险起见,张建国决定自己去房管局咨询一下办证的流程。
1994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张建国来到了罗湖区房管局。
"同志,我想咨询一下房产证办理的手续。"
"您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工作人员问道。
张建国把购房协议和收据拿了出来:"我是1987年买的房子,一直没办产证。"
工作人员看了看材料:"您先填个申请表,我们查一下这套房子的档案情况。"
张建国填好申请表,工作人员到后台查询。十几分钟后,工作人员回来了,脸色有些严肃。
"先生,关于您这套房子,我们需要进一步核实。您留个联系方式,有结果了通知您。"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一周左右。"
一周后,张建国接到了房管局的电话。
"张先生,关于您申请办理房产证的事情,我们需要您本人来一趟,有些情况需要核实。"
电话里的语气让张建国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就这样,张建国在红圳生活了七年,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外乡人,变成了有房有工作的深圳市民。小伟也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了懂事的小学生。
一家三口在这个五十多平米的老房子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温馨的时光。房子虽然简陋,但充满了家的温暖。
张建国经常对李梅说:"等拆迁补偿下来,我们就买套大房子,给小伟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李梅也憧憬着未来:"到时候我们也算是深圳的有钱人了。"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即将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05
1994年5月,张建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罗湖区房管局。
接待他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工作人员,姓刘。
"张先生,请坐。关于您这套房子的产权情况,我们已经初步调查过了。"刘科长的表情很严肃。
"有什么问题吗?"张建国心里咯噔一下。
"问题比较复杂。您能详细说一下当初是怎么买的这套房子吗?"
张建国把1987年买房的经过详细讲了一遍,包括怎么认识王建设,怎么看房,怎么签协议,怎么付款。
刘科长一边听一边记录,不时点点头。
"您这个王建设,还有联系吗?"
"有啊,他就住在附近。我们还经常见面,我一直催他办房产证呢。"
"那您能联系他到我们这里来一趟吗?我们需要核实一些情况。"
"可以,但是到底什么情况?我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刘科长犹豫了一下:"具体情况我们还在调查。您先联系王建设,让他明天下午两点到我们这里来。"
当天晚上,张建国找到了王建设。
"王先生,房管局让您明天去一趟,说是核实房产证的事。"
王建设听到这话,脸色明显变了:"他们说什么了?"
"没说什么,就是要核实情况。"
"行,我知道了。明天我去一趟。"
但王建设的反应让张建国更加不安。以前提到办房产证,王建设虽然推托,但态度还算自然。这次却显得很紧张,甚至有些慌乱。
第二天下午,张建国和王建设一起来到房管局。
刘科长让他们分别进入两个办公室,单独谈话。
张建国在一个办公室里等了一个多小时,期间听到隔壁办公室传来激烈的争论声,但听不清具体内容。
下午四点,刘科长和另外两名工作人员走进了张建国所在的办公室。
"张先生,情况我们基本了解了。"刘科长坐下来,表情很严肃。
"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办房产证?"
"张先生,恐怕没那么简单。"刘科长停顿了一下,"关于您这套房子的产权问题,存在一些...争议。"
"什么争议?"张建国心里一沉。
"根据我们的档案记录,这套房子的产权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查,才能给您一个明确的答复。"
"那王建设呢?他怎么说?"
"王先生已经先走了。他说会配合我们的调查。"
张建国感觉事情不对劲:"到底什么情况?您能不能明确告诉我?"
"张先生,您先回去等消息。我们会尽快调查清楚,有结果了第一时间通知您。"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不好说,可能需要一两个月。"
一两个月?张建国心急如焚。拆迁的事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政府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就来调研,随时可能正式启动拆迁程序。
回到家后,张建国把情况告诉了李梅。
"会不会是王建设当初的手续有问题?"李梅担心地问道。
"应该不至于吧。他看起来挺正经的一个人,而且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有联系。"
"那房管局为什么不直接说清楚?"
"可能确实需要时间调查。咱们再等等看吧。"
但张建国心里很不踏实。王建设当天的反应太反常了,明显是心里有鬼。
一个月过去了,房管局没有任何消息。张建国主动去询问,得到的回复还是"正在调查中"。
这期间,红岭新村的拆迁工作正式启动。政府成立了拆迁指挥部,开始对每家每户进行详细登记。
"张建国,52平米,购买时间1987年。"登记人员记录着。
"产权证明呢?"
"还在办理中。"
"没有产权证明,拆迁补偿会比较麻烦。建议您尽快办理。"
"我正在办,房管局说在调查。"
登记人员皱了皱眉:"什么调查?一般情况下,房产证办理不需要调查。您这情况比较特殊,建议您多催催。"
张建国更加着急了。眼看着邻居们都在兴奋地讨论拆迁补偿,规划新的生活,而他却因为房产证的问题悬在半空中。
1994年7月,拆迁指挥部发布了正式的拆迁公告。补偿标准也公布了:按照房屋面积和市场价计算,每平米补偿三千元,还可以优先购买回迁房。
按照这个标准,张建国52平米的房子可以拿到15万6千元的补偿,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
但前提是必须有合法的产权证明。
张建国再次来到房管局催问。
"刘科长,都三个月了,我的事情调查得怎么样了?"
"张先生,您的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我们已经查阅了大量档案,但还需要进一步核实。"
"到底复杂在哪里?您能不能给我透个底?"
刘科长犹豫了一下:"这样吧,您过几天再来。我们争取下周给您一个明确的答复。"
又是推托。张建国感觉自己像是被人耍了一样。
回到家里,他发现王建设已经好几天没有出现了。以前王建设经常在小区里遛弯,现在却不见踪影。
张建国去敲王建设家的门,没人应答。问邻居,说王建设三天前就不见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这下张建国真的慌了。王建设的突然失踪,让他意识到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
1994年8月初,张建国再次来到房管局。这次,他铁了心要问出个所以然来。
"刘科长,我必须知道到底什么情况。拆迁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不能再等下去了。"
刘科长看着张建国坚决的表情,叹了口气:"张先生,既然您一定要知道,我就实话告诉您。"
"您说。"
"根据我们的调查,您这套房子的产权情况确实存在问题。"
张建国心里一沉:"什么问题?"
"问题比较严重。"刘科长停顿了一下,"当年出售给您这套房子的人,他..."
张建国感觉天旋地转,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这...这怎么可能?我住了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