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
这话实在,因为一个人倘若总是想太多,手脚也就被捆住了,而且还是自己把自己捆绑住了。
人生如棋,落子前固然要掂量,可一旦出手,就不必回头反复摩挲那枚棋子。
毕竟,想得太多,又有何用?
反倒大方洒脱一点,豁达大度地选择落子无悔,才能让自己活得更为坦荡,走得松弛。
而这种落子无悔的姿态,便是行动者的坦然与担当。
棋落无声,心定则明
下棋的人都知道,手悬半空,举棋未定之时最煎熬。
可一旦棋子啪嗒一声落在棋盘上,心反而定了,心思反而松了。
说到底,选择后的笃定,比选择本身更见功夫。
东汉大将冯异,人称“大树将军”,最不喜争功。
光武帝刘秀麾下诸将每每争功喧嚷,唯他一直选择默然退避树下。
昆阳大战、平定河北,功勋卓著,但他从不与人计较一城一地得失。
一次战后论功,光武帝遍寻他不着,最后发现他独自在远处树下静坐。
问他为何不争,他只道:“诸君为国效力,皆有功劳。臣但求问心无愧,胜败荣辱,譬如风吹过树,何须挂怀?”
《淮南子》有云:“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一个人的本事越大,往往越容易栽在自己的长处上。
将军冯异深知,真正的胜局从来就不在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在于心境的澄澈与大局的安稳。
这份“不争”,落子无悔的眼界和格局,恰是穿透了胜负迷雾的清醒与从容。
局变由天,坦然受之
你要明白,棋子落下,局势便不由你一人掌控了。
因为一时的天时、地势、对手的招数,甚至一阵风、一滴雨,都可能让棋局翻覆。
所以,与其总是为那些不可控的结果懊恼,不如认下这盘棋的本来面目。
如此,活在当下,活出清醒,做好自己,其他听天由命。
唐高宗时,卢承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官员考绩。
一次考评一位押粮官,途中遇风浪粮船倾覆。
卢公初评“监运损粮,考中下”。
那人闻讯,容色自若,无半分辩解。
卢公暗赞其气度,改判“非力所及,考中中”。
对方仍无喜色,亦无谢词。
卢公深为触动,最终定为“宠辱不惊,考中上”。
曾国藩对此有着精辟的总结:“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人啊,如果总在沉溺过去,无非是徒增负累,而一旦担忧未来,便是空耗心神。
唯有专注于眼前这一子如何落下、这一步如何走稳,才是破局之道,也才能真正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人生可能。
那位押粮官与卢承庆,一个受之安然,一个察之心敬,共同演绎了接纳无常的智慧。
枰外无惧,胸襟自阔
棋下完了,无论是赢家收子时的淡然,还是输家投子时的磊落,真正的棋手,眼中看的早已不是这一盘的输赢。
他真正下的,是一个人的远见和胸襟,是自身的谋略和格局。
棋枰方寸,人心天地。
唐朝郭子仪,四朝元勋,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他晚年府门大开,任人出入。
子孙不解:“大人位极人臣,何以门户不谨,不避嫌隙?”
子仪大笑:“我敞开大门,光明正大。若高墙深锁,密不透风,反倒引人猜忌,祸事不远矣!”
《孙子兵法》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真正通透的人,不会被外界流言或自身得失所困,反而能以坦荡为铠甲,主动掌握心境。
就像郭子仪的“不设防”,便是一个人在历尽沧桑后的无畏,更是对自己一生所为的绝对自信。
这份光明磊落,比紧闭的门户更能抵御世间的风霜。
落子无悔,非莽撞之勇,而是深思后对选择的担当;非麻木之忍,而是洞悉后对际遇的包容;非糊涂之忘,而是历练后对己心的赤诚。
人生如棋局,输赢固然重要,但更珍贵的是那掷地有声的一落,与尘埃落定后的坦然举步。
棋已出手,便不再属于犹豫的昨日——向前看,下一手永远在手中,棋盘也永远在脚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