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本文为虚构小说,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您到底瞒着我们什么?!"王明怒吼着拍桌子。
"我没瞒什么......"王建国声音颤抖。
"那银行为什么说您的账户有问题?为什么社保局说查不到您的记录?您这些年究竟在干什么?!"
李秀兰抹着眼泪:"老头子,都这个时候了,你就别瞒了......"
一个65岁老人的35年坚持,竟然成了全家的噩梦!当年意气风发拒绝社保的王建国,如今面对天价医疗费却慌了神!他以为自己很聪明,每月雷打不动存1256元,35年从未间断......可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连银行工作人员都震惊了!
"35年了,我以为我做得很对......"王建国缓缓开口。
儿子听完后,手中的水杯"咣当"一声掉在地上,瓷片四溅。
这个执拗老人到底做了什么?让一家人陷入如此绝境?
01
医院的病房里,王建国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
三天前的那场昏厥,让这个一向身体硬朗的老人彻底垮了。医生说是心脏问题,需要做支架手术,费用至少十几万。
"爸,您就别逞强了,赶紧把医保卡拿出来吧。"王明焦急地在病床边踱步,"我已经请假赶回来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治病。"
王建国闭着眼睛,半天没有回应。
李秀兰在一旁小声抽泣:"你爸他......"
"他怎么了?"王明转头看向母亲。
"你爸没有医保卡。"李秀兰的声音小得像蚊子。
"什么?!"王明瞪大了眼睛,"没有医保卡?那社保呢?"
李秀兰摇摇头,眼泪越流越多。
王明一把抓住母亲的胳膊:"妈,您把话说清楚!爸爸工作了一辈子,怎么可能没有社保?"
就在这时,王建国缓缓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老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明明,爸爸这辈子...可能真的做错了。"
王明听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爸,您到底在说什么?"
王建国挣扎着想要坐起来,李秀兰赶紧上前扶他。
"你别激动,慢慢说。"李秀兰轻拍着老伴的后背。
"明明,你知道吗?35年前,单位要给我们交社保的时候,我拒绝了。"王建国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清晰可闻。
"拒绝了?为什么?"王明完全无法理解。
王建国苦笑了一下:"那时候我想,与其把钱交给不知道靠不靠谱的什么保险,不如自己存起来。我每个月都存1256元,35年从来没断过。"
病房里一片死寂。
王明感觉自己的脑子一片空白,半天才反应过来:"爸,您的意思是...您这35年来,一直没交社保?"
"对。"王建国点点头。
"那您每个月存的那1256元......"
"都在银行里。"王建国说完这话,闭上了眼睛,似乎不敢看儿子的表情。
王明愣了好久,突然爆发了:"爸!您怎么能这么糊涂?您知道现在的医疗费有多贵吗?您知道社保能报销多少吗?"
"我...我当时觉得自己算得很清楚......"王建国的声音越来越小。
李秀兰在一旁劝道:"明明,你别吼你爸了,他心脏不好。"
王明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爸,那您这35年存了多少钱?"
王建国伸手从枕头下面摸出一个旧皮夹,里面放着几张银行卡和一个小本子。
"这里面...应该有50多万。"
王明接过小本子,翻开一看,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月的存款日期和金额。确实,每个月1256元,35年从未间断。
但是看到这些数字,王明的心却越来越沉。
"爸,您知道现在的1256元和35年前的1256元,购买力一样吗?"
王建国茫然地看着儿子:"什么意思?"
王明放下本子,坐在床边:"爸,35年前您的工资是多少?"
"那时候我每个月工资3768元,1256元是三分之一。"王建国回忆着说。
"那您知道现在同样的工作,工资是多少吗?"
王建国摇摇头。
"至少一万五以上。按照您当时三分之一的比例,现在应该每月存5000元才对。"王明的声音带着无奈,"而且,您这50多万,现在能买什么?35年前的50万又能买什么?"
听到这话,王建国的脸色更加苍白了。
李秀兰在一旁小声说:"你爸当年死活不听劝,我说过多少次让他交社保,他就是不听。"
"妈,您当时为什么不坚持?"王明转头问母亲。
"我哪拗得过你爸的脾气?"李秀兰擦擦眼泪,"而且那时候社保刚开始,确实有很多人不信任。你爸见过几个退休的老师傅,说交了钱最后拿不到,他就更不愿意交了。"
02
王建国沉默了很久,开始慢慢回忆起35年前的那些事。
那是1989年,王建国刚刚30岁,在市里的纺织厂做技术工人。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各种新政策层出不穷,让普通老百姓应接不暇。
"明明,你不知道那时候的情况。"王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厂里说要给我们交什么社会保险,每个月要从工资里扣几百块钱。"
当时的王建国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对任何"官方"的东西都抱着怀疑态度。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信吗?"王建国看着儿子,"因为我见过太多变化了。"
王明坐在床边,认真听父亲讲述。
"1987年的时候,厂里搞什么技术改造,说要给我们技术工人发奖金,结果呢?发了三个月就停了,说资金不够。"王建国回忆着,"1988年又说要给我们涨工资,结果涨了没两个月,就说市里有新规定,又降回去了。"
李秀兰在一旁补充:"那时候你爸就说,公家的事儿靠不住,还是自己的钱放在自己手里踏实。"
"就是这样。"王建国点点头,"当时厂里开大会,让大家都交这个社会保险。我就站起来问,这个钱交了以后,万一政策变了怎么办?万一厂子倒闭了怎么办?"
王明皱着眉头:"那厂里怎么说?"
"厂长说这是国家政策,不会变的。"王建国苦笑,"可是我当时就想,国家政策这些年变了多少次了?谁能保证这个不变?"
王建国的声音越来越激动:"所以我就想,与其把钱交给不知道谁管的什么保险,不如我自己存起来。每个月存1256元,35年就是52万多,这些钱都在我自己手里,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李秀兰叹了一口气:"我当时也劝过你,说既然是国家政策,肯定有它的道理。可是你这个人啊,认准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妈,那您呢?您交了吗?"王明问。
"我那时候在街道的小厂子里做临时工,根本没有这个政策。"李秀兰摇摇头,"等到后来有了,我都四十多岁了,补交的钱太多,你爸说不如一起存银行。"
王明听到这里,心情更加沉重了。
王建国继续说:"明明,你要理解爸爸当时的想法。那个年代,我们这些普通工人,见过太多朝令夕改的事情。今天说这个政策好,明天又说那个政策更好。我们不敢轻易相信什么长期承诺。"
"可是爸,您想过没有,万一您算错了呢?"王明忍不住问。
王建国沉默了一会儿:"我当时真的以为自己算得很清楚。每个月1256元,一年就是15072元,十年就是15万多,三十年就是45万多。这些钱足够我和你妈养老了。"
"那时候您觉得45万很多吗?"
"当然多啊!"王建国的眼睛亮了一下,"35年前,一套房子才几万块钱,45万能买好几套房子呢。我当时想,等我60岁退休的时候,有这么多钱,肯定比那些交社保的人过得好。"
李秀兰在一旁苦笑:"谁知道现在一套房子都要几百万啊。"
王明看着父亲,心情复杂:"爸,您就没想过通货膨胀的问题吗?"
"什么胀?"王建国一脸茫然。
"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的问题。"王明解释道,"您想想,35年前的一块钱和现在的一块钱,能买的东西一样多吗?"
王建国怔住了,半天没有说话。
确实,35年前一毛钱能买一个包子,现在一个包子要两块钱。35年前一块钱能买一斤猪肉,现在一斤猪肉要三十块钱。
"我...我当时真的没想这么多。"王建国的声音变得很小,"我只想着,钱在自己手里总比交给别人放心。"
王明看着父亲惭愧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爸,那您这35年来,就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吗?"
03
王建国闭上眼睛,开始回忆这35年来的点点滴滴。
"怀疑过,当然怀疑过。"王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苦涩,"但是每次一怀疑,我就会想起一些事情,然后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王明和李秀兰都安静地听着。
"1995年的时候,我们厂有个老师傅叫刘庆华,他是最早交社保的一批人。"王建国慢慢回忆着,"结果厂子改制,他的社保关系不知道怎么处理,拖了好几年都没搞清楚。"
"那时候我就想,你看,我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我也交了社保,现在不是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吗?"
李秀兰在一旁补充:"那时候确实很乱,很多人的社保关系都出了问题。"
"对啊,所以我就更加坚定了。"王建国继续说,"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我看着其他人被扣掉几百块钱,心里还有点暗自得意,觉得自己聪明。"
王明皱着眉头:"那您每个月是怎么存这1256元的?"
"我专门开了一个账户,每个月发工资的第二天,就去银行存钱。"王建国说起这个,眼中还有一丝自豪,"35年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没有断过。"
"真的从来没断过吗?"王明有些不相信。
"真的没有。"李秀兰点点头,"你爸这个人,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他说要每个月存1256元,就真的每个月都存。"
王建国回忆起一些往事:"记得2003年的时候,你要结婚买房,需要20万的首付。家里的存款不够,我本来想从那个账户里取点钱,但是想了想,还是没有动。"
"那您是怎么解决的?"王明问。
"我到处借钱,找亲戚朋友借了15万,又把家里的其他积蓄都拿出来,才凑够了首付。"王建国说,"但是那个专门的养老账户,我一分钱都没动。"
王明听到这里,心情更加复杂了:"爸,您为了坚持这个所谓的养老计划,让全家人都跟着受苦。"
"我当时觉得这是对的。"王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我想着,等我们老了,有这笔钱,就不用给你添负担了。"
李秀兰擦擦眼泪:"你爸是好心,但是方法可能真的错了。"
"那2008年你们那边闹洪水的时候呢?"王明想起了那年的事,"家里的房子被淹了,装修花了好几万,您也没动那笔钱?"
"没有。"王建国摇摇头,"我觉得那是养老的钱,不能动。我们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没关系,但是老了以后不能没有保障。"
王明站起来在病房里踱步:"爸,您知道这35年来,您错过了什么吗?"
"错过了什么?"王建国不解地问。
"您错过了社保的所有好处。"王明停下脚步,看着父亲,"如果您当年交了社保,现在每个月至少能拿到三四千元的退休金,而且还有医疗保险,像现在这种情况,大部分医疗费都能报销。"
王建国听到这话,脸色更加苍白了。
"而且,社保是跟着通胀调整的,每年都会涨一点。"王明继续说,"您这35年存下来的钱,虽然数字看起来不少,但是实际购买力已经被通胀稀释了很多。"
李秀兰在一旁小声说:"咱们邻居张大妈,她老伴交了社保,现在每个月能拿4200元退休金,看病基本不花钱。"
"4200元?"王建国瞪大了眼睛。
"对,而且每年还会涨。"李秀兰点点头,"去年涨了200多,今年又涨了100多。"
王建国算了算:"如果每个月4200元,一年就是50400元,十年就是50多万,这比我存的钱还多啊!"
"关键是这是每年都有的收入,不是一次性的存款。"王明解释道,"而且社保是保证终身的,活多久就能拿多久。"
王建国沉默了很久,突然问:"那如果我当年交了社保,现在每个月能拿多少?"
王明想了想:"按照您当年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年限,现在每个月至少能拿到4000元以上的退休金,而且还有完善的医疗保险。"
听到这个数字,王建国的身体明显颤抖了一下。
"我...我真的算错了吗?"王建国的声音带着深深的不安。
04
这些年来,王建国身边的人和事,都在悄悄地印证着一个残酷的事实。
"爸,您还记得隔壁楼的赵叔叔吗?"王明坐回床边,"他跟您同年进厂,当年也纠结过要不要交社保。"
王建国点点头:"记得,老赵当时也很犹豫。"
"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交社保。"王明继续说,"现在他每个月拿4300元退休金,去年查出糖尿病,住院治疗花了8万多,自己只掏了不到5000元。"
李秀兰也插话:"还有咱们院子里的孙师傅,他老伴去年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十几万,因为有医保,自己只花了两万多。"
王建国听着这些,脸色越来越难看。
"您知道吗,这些年我经常听到您跟邻居们聊天,说您有50万存款,不怕老了没钱花。"王明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但是您有没有仔细算过,现在的50万到底能干什么?"
"什么意思?"王建国不解地问。
"您现在住院这一次,保守估计要花15万。如果真的做心脏搭桥,可能要20万以上。"王明掰着手指算,"您这50万,可能两三次大病就花光了。"
王建国倒吸了一口凉气。
"而且,您和妈妈现在才65岁,如果身体健康,至少还能活20年。"王明继续分析,"这20年的生活费、医疗费,您算过需要多少钱吗?"
李秀兰在一旁补充:"现在物价这么贵,我们两个老人每个月的生活费至少要2000元,20年就是48万。这还不算生病的钱。"
王建国听到这里,手开始颤抖起来。
"如果您当年交了社保,现在每个月有4000多元退休金,20年就是近100万,而且这还不算每年的上涨。"王明说到这里,声音也有些哽咽,"最重要的是,有了医保,看病的负担会轻很多。"
王建国闭上眼睛,半天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问:"明明,我们楼下的张大妈,她经常跟我说她老伴的退休金,她老伴当年交社保了吗?"
"交了,而且交得比较早。"李秀兰回答,"张大妈的老伴1985年就开始交社保了,交了30年。"
"他现在每个月拿多少?"王建国急切地问。
"4200元,而且每年都涨。"李秀兰说,"张大妈说,她老伴退休这十年来,退休金从最初的2800元涨到了现在的4200元。"
王建国算了算:"十年涨了1400元,那以后还会继续涨吗?"
"应该会的。"王明点点头,"因为社保是跟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调整的。"
王建国突然坐起来:"那我现在补交还来得及吗?"
王明和李秀兰对视了一眼,都没有立即回答。
"爸,您已经65岁了,早就过了退休年龄。"王明小心地说,"而且社保需要连续缴费15年才能享受退休待遇,您现在补交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听到这话,王建国仿佛被人当头一棒,整个人瘫坐在床上。
"来不及了...真的来不及了吗?"王建国的声音带着深深的绝望。
李秀兰走过去握住老伴的手:"老头子,事情已经这样了,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什么办法?还能有什么办法?"王建国苦笑着摇头,"我这一辈子,自以为聪明,结果..."
王明看着父亲沮丧的样子,心里也很难受:"爸,您别太自责了。当年的情况确实复杂,您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是我错了,彻底错了。"王建国的眼中开始泛起泪光,"我以为我在为家庭着想,结果却给家庭带来了这么大的负担。"
就在这时,病房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是医生来查房了。
"王建国家属,病人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拿着一份报告走进来,"需要尽快安排手术,费用大概在18万左右。"
听到这个数字,王建国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05
18万!这个数字对现在的王建国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医生,能不能先保守治疗?"王建国颤抖着问。
医生摇摇头:"病人的情况比较严重,保守治疗的风险很大。如果不及时手术,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王明赶紧问:"医生,如果有医保的话,这个手术自己需要承担多少费用?"
"如果有职工医保,这种手术大概自费3-4万元就够了。"医生回答。
听到这话,王建国的身体明显颤抖了一下。
等医生走后,病房里陷入了沉默。
"18万..."王建国喃喃自语,"我存了35年的钱,一次手术就要花掉三分之一。"
李秀兰在一旁安慰:"老头子,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怎么赚?我们都65岁了,还能怎么赚钱?"王建国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我这一辈子,就是个笨蛋!"
王明看着父亲激动的样子,担心他的身体:"爸,您先别激动,我们想办法解决。"
"什么办法?"王建国看着儿子,"你在外地工作,房贷还没还完,孩子还要上学,哪有那么多钱?"
"爸,我去借钱,总会有办法的。"王明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一些。
王建国摇摇头:"明明,爸爸不能再拖累你了。这都是我自己造的孽。"
就在这时,李秀兰突然说:"老头子,要不我们去找小刘问问?"
"小刘?哪个小刘?"王明不解地问。
"就是银行的那个小柜员,你爸这35年都是她给办理存款业务的。"李秀兰解释道,"她对你爸的情况很了解。"
王建国想了想:"找她干什么?"
"问问现在的钱到底值多少,还有没有什么理财的办法能让咱们的钱保值增值。"李秀兰说。
王明觉得母亲的建议有道理:"爸,要不我们去银行问问?也许还有其他解决办法。"
于是,第二天一早,王明就推着轮椅上的王建国,和李秀兰一起来到了银行。
银行里人不多,柜台后面坐着一个30多岁的女性工作人员,胸前的工牌上写着"刘娟"。
"王大爷!您怎么来了?"刘娟看到王建国,立刻站起来打招呼,"您身体怎么了?"
"小刘,我想问你个问题。"王建国直接开口。
"您说。"刘娟赶紧搬了几个椅子让他们坐下。
"我这35年存的钱,现在到底值多少?"王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
刘娟愣了一下:"王大爷,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王明解释了一下父亲的情况,包括拒绝交社保而选择自己存钱的事。
听完后,刘娟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
"王大爷,说实话,您这35年来,我一直很佩服您的坚持。"刘娟组织着语言,"但是..."
"但是什么?"王建国急切地问。
"但是我一直想提醒您一个问题,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刘娟犹豫了一下。
"什么问题?"
刘娟深吸了一口气:"王大爷,您有没有考虑过通胀的问题?"
王建国拿着存折,颤抖着手指在银行柜台前算了一遍又一遍。
35年,每月1256元,从未间断......
小刘看着这位老客户,忍不住多问了一句:"王大爷,您存了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王建国抬起头。
"就是......"小刘犹豫了一下,"您35年前的1256元,和现在的1256元,购买力一样吗?"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
王建国的脸色瞬间苍白,手中的笔"啪"地掉在了地上。
他想起了35年前,1256元能买什么......
他想起了现在,同样的钱又能买什么......
"不可能...不可能的......"王建国嘴里不停念叨着,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
小刘看着老人的反应,意识到自己可能说了不该说的话。
可这时,王建国突然抓住小刘的手臂:"快!快帮我算一下!我这些钱......"
话还没说完,王建国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胸口如同被重锤砸中......
"王大爷!王大爷!"小刘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当王建国的视线再次清晰时,他看到的画面让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