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经理辞职创业,半年后前东家最大的项目找他,报价是原来的五倍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我正在给客户做方案演示。

看到来电显示是"张总",我愣了一下。这是我前东家博远科技的副总裁,半年前我从他手下辞职的时候,他的脸色可不太好看。

"陈总,不好意思打扰你了。"张总的语气出奇地客气,"我想和你谈个合作。"

我深呼吸了一下:"什么合作?"

"就是我们的明年重点项目,智慧城市那个大单,三千万的预算。技术部门现在人手不够,想外包给你们公司做。"

三千万!这是博远科技今年最大的项目,也是我当初在公司时负责前期调研的项目。

"陈总,你开个价吧,我们可以详细谈谈。"张总的声音里甚至带着一丝恳求。

我看着桌上自己公司的名片,上面写着"启明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建华",心中五味杂陈。

半年前,我还是他手下一个月薪2万的项目经理。现在,他却要用几百万的外包费来求我帮忙。

"张总,我的报价是1500万。"我平静地说出了这个数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我知道,这个价格是他们原来给我的年薪的75倍。



我叫陈建华,今年39岁,在博远科技工作了整整12年。

从25岁的菜鸟程序员,一路做到项目经理,我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家公司。

博远科技是一家做软件外包的公司,主要服务政府和大型企业。虽然不算什么知名企业,但在本地IT圈子里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我在公司一直表现不错,负责过很多重要项目,也为公司带来了不少利润。但十几年下来,我发现自己遇到了职业瓶颈。

公司的高层位置早就被老板的亲信占据,像我这样的"外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有太大的突破。更要命的是,公司的技术架构越来越陈旧,管理理念也跟不上时代。

"老陈,你也快40了,就别折腾了。"张总经常这样对我说,"在公司安安稳稳干到退休不是很好吗?"

但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呐喊:我不想就这样安于现状,我还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年初。

公司接了一个智慧城市的大项目,预算3000万,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单子。按理说,这样的重要项目应该由我这样的资深项目经理来负责。

但老板却把项目交给了他刚从外面挖来的"空降兵"——一个据说有海外经验的30岁年轻人李强。

"老陈,这个项目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一些新思维。"老板在宣布任命时这样解释,"你经验丰富,就做李强的副手,多指导指导他。"

副手?我在公司干了12年,要给一个入职不到三个月的新人做副手?

更让我愤怒的是,那个李强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能力,所谓的海外经验也是吹出来的。他每天在公司里指手画脚,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真正的技术工作全都推给我和团队。

"陈哥,这个模块的设计你来负责吧,我对技术细节不太了解。"

"陈哥,客户那边的沟通你去处理,你比较有经验。"

"陈哥,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你帮我分析一下。"

就这样,我成了这个项目事实上的负责人,但名义上的项目经理是李强。所有的苦活累活都是我在干,但功劳却要被他拿走。

最让我寒心的是公司对我的态度。

那时候我已经快40岁了,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一大堆。按理说,公司应该对我这样的老员工更加重视和关爱。

但现实却是相反的。

公司开始有意无意地边缘化我,重要的会议不让我参加,关键的决策不征求我的意见,甚至连年终奖都比新来的李强少了一大截。

"老陈啊,你年纪也不小了,家庭负担重,我们理解。"人事经理找我谈话时说,"但是公司也要发展,需要一些新鲜血液。你也要体谅公司的难处。"

体谅公司的难处?我为公司奋斗了12年,现在反过来要我体谅公司?

更过分的是,公司开始暗示我主动降薪。

"陈经理,现在市场环境不好,公司压力很大。"财务总监装作很为难的样子,"你看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一下薪资?毕竟你在公司时间长,福利待遇都比较好。"

我当时的月薪是2万,在当地IT圈子里算是中等水平。但公司觉得我这个39岁的中年人拿这个薪水太多了,想要我主动减薪。

而那个什么都不会的李强,月薪却是3万。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那次部门聚餐。

项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张总请全部门的人吃饭,名义上是庆祝项目进展顺利。

席间,张总对李强大加赞赏:

"小李真是人才啊,这个项目在他的带领下进展得很顺利。"

"是啊,小李的技术视野很广,管理能力也很强。"

"公司需要更多像小李这样的年轻人才。"

而对于我这个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张总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老陈也很配合,经验丰富,是个好帮手。"

帮手?我从项目的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技术架构、团队管理,哪一样不是我在主导?但在领导眼里,我只是一个"帮手"。

更让我愤怒的是,李强在酒桌上开始夸夸其谈,把我的技术方案说成是他的创意,把我的管理经验说成是他的领导艺术。



"这个项目最大的创新点就是我提出的微服务架构..."李强滔滔不绝,"还有敏捷开发的管理方法,都是我从国外学来的先进理念..."

台下的同事们纷纷点头称赞,仿佛真的相信这些都是李强的功劳。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愤怒。

12年的付出,12年的忠诚,12年的专业积累,在公司眼里竟然不如一个会吹牛的新人。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和妻子小美谈了很久。

"建华,我看你最近状态不太好,是不是工作上有什么问题?"小美关心地问。

我把公司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小美听完后很愤怒:

"太过分了!你为公司干了这么多年,他们怎么能这样对你?"

"算了,忍忍就过去了。"我苦笑着说,"现在找工作不容易,特别是我这个年纪。"

"建华,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创业?"小美突然说道。

"创业?"我愣了一下,"我都快40了,还创什么业?"

"为什么不能?"小美认真地看着我,"你的技术这么好,项目经验这么丰富,为什么一定要给别人打工?"

"可是创业风险很大..."

"风险大,但机会也大。"小美握住我的手,"建华,我们这些年也攒了一些钱,就算失败了,大不了重新找工作。但如果成功了呢?"

小美的话让我心动了。

确实,这些年我们省吃俭用,加上房子升值,手里也有了一百多万的积蓄。虽然不算多,但创业初期应该够用。

更重要的是,我确实有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在博远科技这12年,我接触过各种类型的项目,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我支持你。"小美最后说道,"与其在公司里受气,不如出来拼一把。"

第二天上班,我开始暗中准备。

我把这些年的项目经验整理成册,分析了市场上的机会和竞争对手,也联系了一些可能合作的客户和供应商。

越研究,我越觉得创业是有机会的。

博远科技虽然在本地有一定影响力,但技术能力其实很一般,主要靠关系接项目。而市场上真正有技术实力的小公司并不多,这就给了我机会。

特别是现在政府和企业都在推数字化转型,对技术服务的需求很大。如果我能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完全有可能抢到市场份额。

我还联系了几个以前的同事和客户,他们都表示如果我创业,愿意给我机会。

"老陈,你的技术能力我们都知道,如果你自己出来干,我们一定支持。"一个老客户这样对我说。

有了这些鼓励,我的创业决心更加坚定了。

辞职的时候,张总的反应很平淡。

"老陈,考虑清楚了吗?外面不好混,特别是你这个年纪。"

"考虑清楚了。"我简单地回答。

"那好吧,既然你决定了,我也不多说什么。"张总挥挥手,"财务那边会算清楚你的工资,祝你好运。"

就这样,我结束了在博远科技12年的职业生涯。

离开公司那天,很多同事都来送我。有人惋惜,有人羡慕,也有人觉得我疯了。

"老陈,39岁了还出来创业,你胆子真大。"



"是啊,有老婆孩子的,还是稳定一点好。"

"不过老陈技术确实牛,说不定真能闯出一片天地。"

我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心情五味杂陈。

既有对未知未来的忐忑,也有对新生活的期待。

但我知道,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创业初期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首先是公司注册和各种手续,光是跑各个部门就花了一个月时间。

然后是找办公场地,考虑到成本,我租了一个80平米的小办公室,位置比较偏僻,但价格便宜。

最困难的是招人。

我需要组建一个技术团队,但优秀的程序员都有稳定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加入一个刚创立的小公司。

好不容易招到几个人,要么是刚毕业的新手,要么是在大公司混不下去的。真正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基本都不愿意来。

"陈总,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很难吸引到好的人才。"我招的第一个员工小张这样对我说。

"慢慢来,我们先用现有的人做出一些成绩,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我安慰他,也是在安慰自己。

资金压力也很大。

虽然我有一百多万的积蓄,但创业公司的开销很快就让我感到吃力。

办公室租金、员工工资、设备采购、各种税费...每个月至少要花20万。按这个速度,我的钱最多能撑半年。

而且最要命的是,项目很难接到。

前三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在外面跑客户。

利用以前的人脉关系,我联系了很多潜在客户。但大部分人虽然嘴上说支持,实际上却不敢把项目交给我们这样的小公司。

"老陈,你的能力我们当然相信,但公司有规定,项目外包必须选择有资质的大公司。"

"是啊,不是我们不信任你,而是万一出了问题,我们也不好向上面交代。"

"要不这样,你们先做一些小项目积累一下资质,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合作。"

小项目?那些几万十几万的小项目,连公司的基本开销都覆盖不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也许张总说得对,我这个年纪出来创业,确实是太冒险了。

但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小美总是鼓励我:

"建华,创业就是这样,前期肯定困难。你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哪个不是经历过很多挫折?"

"可是我们的钱快花完了..."

"钱花完了我们再想办法。实在不行,我把房子抵押了。"小美坚定地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妻子的支持给了我继续下去的勇气。

转机出现在第四个月。

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我接触到了一家民营医院的老板。他们想要做一个医院管理系统,预算200万。

"陈总,我听朋友说你的技术很不错,能不能给我们做个方案?"院长王总很直接。

这是我创业以来遇到的最大机会,我非常重视。



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实地调研了医院的业务流程,还参考了几家知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经验。

最终,我设计了一个全面而实用的解决方案,不仅能解决他们现有的问题,还为未来的扩展留了空间。

"陈总,你的方案很专业,比那几家大公司的方案都要好。"王总看完后很满意,"价格也合理,我们就选你们了。"

签下这个项目的那天,我激动得一夜没睡。

200万,虽然不算特别大的项目,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创公司来说,足够让我们活下去,也证明了我们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成功后,给我们带来了口碑和信誉。

有了第一个成功案例,后面的业务开展就顺利多了。

通过王总的介绍,我又接了两个医院的项目。

通过老同事的推荐,我拿下了一个教育局的数字化改造项目。

慢慢地,我们公司开始在本地的IT圈子里有了一些名气。

"启明科技的技术实力很强,服务态度也很好。"

"老陈创业后反而更拼了,项目质量比以前在博远科技时还要高。"

"他们虽然是小公司,但比那些大公司更负责任。"

随着业务的增长,我也开始招聘更多的员工。

这次不同了,有了成功案例和良好口碑,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开始主动投简历。

其中还包括两个从博远科技跳槽过来的原同事。

"老陈,我们早就想出来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现在看到你做得这么好,我们也想加入。"他们这样说。

看着团队一天天壮大,看着公司一天天发展,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这种感觉,是在博远科技12年里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到了第六个月,公司已经有了15个员工,月营业额达到了150万。

虽然还算不上大公司,但已经在本地IT圈子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我们专注于政府和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从咨询、设计到实施的全方位服务。与那些只做简单外包的公司不同,我们更注重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

这种差异化的定位,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陈总,现在很多客户都是主动找我们的。"市场部的小李高兴地汇报,"我们的项目排期已经排到三个月后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满怀感慨。

半年前,我还是一个在大公司里受气的中年员工。

半年后,我已经成了一家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的CEO。

这种身份的转换,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也就在这个时候,张总的电话打了过来。

"陈总,不好意思打扰你了。"张总的语气比以前客气了很多,"我听说你现在创业做得很不错?"

"还行吧,勉强维持。"我谦虚地回答。

"别谦虚了,你们公司现在在业内口碑很好,我们都有所耳闻。"张总继续说道,"其实我找你是想谈个合作。"

"什么合作?"我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就是我们公司的那个智慧城市项目,你应该还记得吧?"

当然记得,这不是当初李强"负责",实际上是我在做的那个项目吗?

"记得,怎么了?"

"项目进展遇到了一些困难,技术方面的问题比较多。"张总的语气有些尴尬,"我们内部讨论了一下,觉得可能需要外包给专业的技术公司来做。"

我心里暗自冷笑。

看来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李强终于露馅了。

"陈总,你看能不能考虑一下?这个项目对我们公司很重要,预算也比较充足。"张总继续说道。

"预算多少?"我问。

"项目总预算是3000万,我们可以拿出其中的300万外包给你们。"

300万?我差点笑出声来。

这个项目的技术部分至少占60%,也就是1800万。他们居然只想给300万外包费?

看来他们还是把我当成以前那个任人宰割的项目经理。



我沉默了几秒钟,然后说道:"张总,我需要先了解一下项目的具体情况,才能给出准确的报价。"

"当然,当然。要不明天你来公司一趟,我们详细谈谈?"

"好的。"

第二天,我穿着最好的西装,开着刚买的奔驰,来到了博远科技。

会议室里,张总、李强,还有几个技术骨干都在等我。

看着项目的现状汇报,我发现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李强这半年来基本上是在瞎搞,不仅技术架构一团糟,连基本的项目管理都没做好。

"陈总,你看这个项目还有救吗?"张总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绝望。

我心中暗爽,但表面上依然很平静:"技术问题都可以解决,关键是你们的预算。"

"陈总,你开个价吧。"张总直接说道。

这一刻,我知道主动权完全在我手里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