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风,总带着点猝不及防的温柔。前一日还在抱怨午后的蝉鸣聒噪得像要把空气烧起来,后半夜窗缝里就溜进一缕清爽,晨起推开门,院角的牵牛花垂着露珠,瓣尖竟染了丝凉意——秋,就这么悄没声息地站在了门槛上。在乡下,立秋从不是日历上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是一场藏在烟火里的狂欢,是老辈人舌尖上的讲究,是孩子们追着时光跑的脚印,那些散落在田埂、院落、集市里的趣事,像晒在檐下的玉米串,颗颗饱满着生活的滋味。
![]()
抢秋膘:一场关于食欲的“明争暗斗”
“立秋啃秋膘,冬天不冷掉”,这句老话在村里像条无形的指挥棒,一到立秋这天,家家户户的灶台都热闹得像开了场宴会。奶奶凌晨四点就挎着竹篮往镇上赶,回来时篮子里准躺着块油光锃亮的五花肉,肥膘颤巍巍的,还带着新鲜的肉香。“今天的肉要抢,晚了就只剩边角料了”,她一边在石槽里剁肉馅,一边念叨,“你爷爷年轻时能一顿吃三碗红烧肉,现在牙口不行了,也得啃两块带皮的,不然冬天该喊冷了。”
我家的“抢秋膘”总带着点“家庭竞赛”的意思。爷爷擅长炖肉,他说立秋的肉得用井水焯,灶火要“文武交替”,先用大火把肉皮烧得起泡,再转小火咕嘟着,让酱油的咸香慢慢渗进每一丝肌理。妈妈则忙着烙“秋老虎饼”,面团里掺着南瓜泥,擀得薄如蝉翼,在鏊子上烤得金黄,卷着刚炒好的绿豆芽,咬一口脆生生的,说是“压一压秋燥”。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摸秋”。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立秋夜里可以去别人家的菜园“偷”点菜,主人家不但不恼,反而觉得被“偷”得越多越吉利。我和小伙伴们揣着布袋,借着月光溜到王大爷的菜园,他种的秋黄瓜顶花带刺,咬一口甜津津的。正摘得欢,忽然听见菜园里传来咳嗽声,吓得我们趴在茄子架下不敢动。原来是王大爷提着马灯来“巡视”,他看见我们,不但没骂,反而笑着说:“慢点摘,留点给你们明天当早饭。”说着,还帮我们摘了几个最大的西红柿。后来才知道,他早把最好的菜都留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就等着我们这些“小馋猫”来呢。
![]()
晒秋:把秋天挂在屋檐下的调色盘
立秋一到,村里的屋檐就变成了天然的画廊。家家户户都忙着“晒秋”,玉米、辣椒、南瓜、红豆……把秋天的颜色一股脑儿地铺陈开来。张婶家的晒秋最有讲究,她总把红辣椒串成灯笼的形状,挂在门楣两侧,玉米则要挑颗粒最饱满的,编成辫子绕在房梁上,说是“红得发紫,金玉满堂”。
我家的晒秋是奶奶和爷爷的“合作项目”。爷爷负责把秋收的作物分类:黄澄澄的玉米要掰成两瓣,方便晒干;红彤彤的山楂要去核,串成糖葫芦的样子;绿豆和红豆则要摊在竹匾里,每天翻晒三遍,防止受潮。奶奶则负责“造型设计”,她把南瓜切成薄片,摆成向日葵的图案晒在石板上,把红薯干剪成小老鼠的形状,说是“讨个丰收的彩头”。
有一年晒秋,我和弟弟偷偷把爷爷晒的红豆换成了绿豆,想看看他会不会发现。结果爷爷收粮的时候,摸着下巴自言自语:“奇了怪了,明明晒的是红豆,怎么变成绿豆了?难道是秋神换了口味?”逗得我们在屋里捂着嘴直笑。后来奶奶把我们俩叫到跟前,没骂我们,只是说:“粮食是老天赐的礼物,可不能瞎捣乱。你们看这红豆像不像玛瑙,绿豆像不像翡翠,都是秋姑娘的宝贝呢。”从那以后,我们再也不敢胡闹,反而帮着爷爷奶奶翻晒粮食,看着那些五颜六色的作物在阳光下慢慢变得干燥,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踏实。
晒秋的日子里,村里的老人们总爱坐在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下聊天。李奶奶戴着老花镜,一边择棉花,一边给我们讲“秋神”的故事:“秋神是个穿黄衣裳的老爷爷,他走到哪里,哪里的庄稼就成熟。你们看天上的云,跑得比夏天快,那是秋神在赶着收庄稼呢。”我们仰着头看云,果然觉得云朵移动得格外快,仿佛真有个看不见的老爷爷在后面催促着。
![]()
听秋:藏在风声里的自然密码
立秋后的乡村,声音都变了调子。蝉鸣不再那么尖利,多了几分慵懒;蛙声渐渐稀疏,像是在做着冬眠的准备;最动听的要数风声,穿过玉米地时“沙沙”作响,掠过晒谷场时“呼呼”吟唱,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秘密。
爷爷是村里最会“听秋”的人。他说立秋的风有“三变”:清晨的风带着露水的潮气,吹在脸上凉丝丝的,是“醒秋风”;中午的风穿过晒谷场,带着粮食的香气,是“丰秋风”;傍晚的风裹着炊烟的味道,吹得人心里暖暖的,是“归秋风”。他还能从风声里听出天气的变化,“风过竹林呜呜响,不出三天要下雨”,“玉米叶互相打拍子,准是个大晴天”。
有一次,我学着爷爷的样子听风,趴在田埂上,耳朵贴着泥土,果然听见地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爷爷说那是花生在土里“长底气”呢,立秋后花生要攒足力气饱满果实,所以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不信,挖开一丛花生,果然看到土里的花生荚比几天前鼓了不少,像是藏着一个个小惊喜。
立秋后的夜晚,村里的虫鸣也换了“曲目”。不再是夏天那种铺天盖地的合唱,而是变得有滋有味,蟋蟀的叫声清亮如笛,纺织娘的歌声缠绵如琴,还有不知名的小虫“唧唧”地应和着,像是在演奏一首秋天的夜曲。奶奶说,这是虫子们在“商量过冬的事”,蟋蟀是“报信员”,告诉大家天气要凉了;纺织娘是“裁缝”,忙着给小虫们织过冬的衣裳。我和弟弟常常在夜里拿着手电筒去草丛里找这些“小音乐家”,听着它们的叫声,觉得整个秋天都变得温柔起来。
![]()
秋社:一场属于土地的狂欢
立秋后半个月,村里要过“秋社”,这是一年里仅次于春节的热闹日子。秋社是为了感谢土地神的馈赠,也是村民们分享丰收喜悦的盛会。提前几天,村里的大槐树下就搭起了戏台,孩子们围着戏台跑前跑后,等着看村里的秧歌队表演;大人们则忙着准备祭品,家家户户都要蒸“丰收馍”,有玉米形状的,有麦穗形状的,还有做成小动物样子的,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秋社那天,最热闹的是“祭田”仪式。村里的长者带着年轻人力,捧着祭品来到村头的土地庙前,焚香祷告,祈求来年再获丰收。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分福”,仪式结束后,长者会把祭品分给大家,一块“丰收馍”,一把新收的花生,都带着土地的祝福。我总爱抢着帮长者分发祭品,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觉得这就是秋天最美的样子。
![]()
秋社的戏台上演的都是老戏,《打谷场》《丰收乐》这些剧目,演员都是村里的庄稼人,虽然没受过专业训练,但唱得字正腔圆,一举一动都带着田间地头的质朴。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跟着哼唱,有的拍着巴掌,连刚会走路的小孩都跟着节奏摇摇晃晃。戏散了场,大家还意犹未尽,聚在戏台边聊庄稼的收成,说谁家的玉米长得高,谁家的棉花结得多,笑声比戏台上的锣鼓还要响亮。
有一年秋社,我和小伙伴们偷偷爬上戏台,学着演员的样子唱起来,结果把台词忘了个精光,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村长不但没批评我们,还笑着说:“这些娃是秋社的新希望,将来肯定能把日子唱得更红火。”那天的月光格外亮,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也照在堆满粮食的打谷场上,像是撒了一层金粉,温暖而明亮。
立秋后的日子,就像一本摊开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烟火气与诗意。抢秋膘的热闹,晒秋的斑斓,听秋的宁静,秋社的狂欢,这些藏在时光里的趣事,像是一颗颗饱满的谷粒,串联起乡村的秋天,也串联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如今身在城市,每当秋风起,总会想起那些立秋后的日子,想起奶奶的红烧肉,爷爷的“听秋”经,还有小伙伴们在月光下的笑声。原来,秋天最美的模样,早已刻在了故乡的记忆里,刻在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