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2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为职业教育发展锚定新方向。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及高技能人才”的战略目标,强调要“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通过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一环,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就业等多重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尤其强调“职业院校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为新时代就业工作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与科学指引。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然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荒”的困境;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这种供需矛盾凸显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就业教育模式的紧迫性。
二、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就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国家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1)服务国家战略转型
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创新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
产业需求维度:创新就业教育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智能制造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区域协调维度:创新就业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通过定向培养现代农业技术等特色人才,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充分彰显了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价值。
2)破解就业矛盾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技能匹配角度:传统就业教育存在滞后性,多数企业认为高职生需经过系统培训才能胜任新技术岗位。在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运维等领域,技能错配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
就业观念维度:学生职业认知偏差加剧了结构性矛盾。教育部及第三方机构近年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高职学生中超 50%倾向于行政类和管理类岗位,而应聘制造业一线技术岗的意愿不足 20%,导致人才供需错位。
3)适应教育强国下的教育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正经历深刻范式变革,创新就业教育成为应对变革的必然选择。
类型教育定位角度: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促使就业教育更加凸显职业特色。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终身学习角度:就业教育需突破时空限制。部分院校已开始构建“终身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持续职业发展支持,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职业成长空间。
三、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现存问题深度剖析
在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课岗对接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
3.1 产教深度融合的资源配置失衡
1)地方政策执行乏力,企业参与积极性受挫
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然而,部分地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配套政策未能有效落地。
2)资源转化路径不畅,产教融合“校热企冷”
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资源转化存在诸多障碍。一方面,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难以顺利进入课堂。部分企业捐赠的实训设备陈旧落后,无法让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院校的专利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反馈,院校的研发多侧重于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难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这种资源转化的不畅,导致了产教融合中“校热企冷”的结构性矛盾,阻碍了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
3)评价机制存在偏差,院校资源分配失衡
现行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缺陷,过于注重论文、专利等学术指标,对产教融合成效的权重设置较低。这使得院校在资源分配上倾向于学术成果的产出,而忽视了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展。
3.2 课岗精准对接的课程体系缺陷
1)课程内容更新滞后,学生所学与所用脱节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修订速度却远远滞后于行业产业的更新迭代。麦可思调研数据显示,68%的被调研企业认为院校课程内容更新周期在3年以上,而数字时代的技术更新周期往往在一年半左右。这种滞后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学生上岗后需要重新学习新知识,延长了岗位适应时间,降低了就业竞争力。
2)实训环境与实际脱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工作环境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存在较大偏差。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效率。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用人成本。
3)岗位职责与教学脱节,学生岗位胜任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职责要求匹配度不高,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胜任工作岗位。这说明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未能及时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职业发展。
3.3 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性机制缺失
1)合作协议短期化,协同育人难持续
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协议普遍存在短期化、表面化的问题。一些企业将校企合作简单地视为政策性任务,缺乏长期合作的意愿和规划,导致合作资源投入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动能不足。这种短期合作难以形成稳定的协同育人模式,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实践教育和职业指导,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成本利益失衡,深度合作受制约
在校企合作中,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是制约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需要承担设备损耗、安全管理等成本,但却很难获取技术成果转化等实质性收益。同时,毕业生在岗位实习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实习岗位职能泛化,与专业能力培养契合度不够;实习指导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发展支持机制。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对深度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在教育强国战略的宏大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为提升就业教育质量,助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职院校需构建多维协同的就业教育创新体系,形成“战略引领—能力培养—产教融合—全程支持”的全链条就业教育模式。
4.1 构建四维联动治理体系,完善就业工作决策机制
高职院校应打造“战略决策、执行推进、效果评估、反馈优化”四维联动的治理体系,构建覆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的全周期就业服务机制。
战略决策层面:成立由校领导挂帅的就业指导小组,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及政府部门代表参与顶层设计。建立“双周专题研判—月度重点推进—季度督导检查”的三级决策机制,依据此机制生成行业需求报告、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等,据此调整就业教育形式与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即时性,为高质量就业筑牢根基。
执行推进层面:创新推行“校领导包专业—中层干部包班级—专业教师包学生—企业导师包岗位”的四级包联制度。借助该制度,学校各部门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业发展、就业意愿与需求,进而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教育模式。
效果评估层面:构建包含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率、离职率等指标的四维质量监测模型,灵活调整就业质量指标权重,对就业质量欠佳的专业实施红黄牌提示制度。依据监测模型反馈的就业质量数据,学校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行业动态,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使其紧密贴合产业发展需求。
反馈优化层面: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数据库,涵盖不同类型、不同合作方式的企业,形成“市场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质量反馈”的螺旋式改进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同频共振。
4.2 构建四阶递进育人体系,激活职业能力培养动力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认知奠基—专长培育—实践强化—终身学习”四阶递进育人体系。
认知奠基阶段:构建“职业认知 + 行业体验”的双轨培养机制,开设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打造“企业导师进课堂、学生走进企业”的双向互动模式。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职场体验基地,开展行业认知与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环境与氛围,了解企业实际操作与行业标准。
专长培育阶段:实施“扬长教育”计划,开发涵盖特长测评、路径规划、资源供给、成果认证的个性化培养链条,建立特色成长路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资源供给体系,助力学生在擅长领域深入学习与实践,其专长发展成果可获学分、证书等正式认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为升学、就业奠定基础。
实践强化阶段:构建“大一识岗—大二跟岗—大三顶岗”的三阶实践体系,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创新实施情景化教学,将“做中学”与“学中做”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职场氛围与要求。
终身学习阶段:实施“校友终身进修策略”,借助夜校等热门平台,构建“继续教育 + 技能培训 + 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服务体系,满足校友在不同阶段对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需求。
4.3 构建三链融合生态系统,开创产教融合新局面
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生态系统,形成“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双元—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协同创新合作:通过该机制推动政府、行业、学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与合作,消除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牵头组建产教联盟,汇聚优质企业资源,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及实习实训基地等,打造集教育、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共享平台。
双导师双身份培养:施行“双导师双身份”培养机制,让学生在企业完成“认知实习—项目实践—顶岗实习”的全周期培养过程。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学习指导,企业导师负责企业实践期间的技能传授与具体指导。
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打造“智能商贸”“数字财金”等高水平实训基地,配备先进设施与技术,紧密贴合行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实践机会。同时,通过承接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使其成为检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三链融合,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壁垒,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4.4 构建全周期支持服务体系,营造职业发展新生态
创新构建覆盖“入学—在校—毕业—校友”全周期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打造“精准识别—系统培养—跟踪服务”的闭环机制。
入学阶段:开展“精准识别”工程,建立包含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扰及职业迷茫的“四维识别模型”,研发“就业困难学生画像系统”,针对重点群体创建动态档案。
在校期间:构建“三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全覆盖播种—个性化栽培—精准化扶植”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全覆盖播种阶段通过开设双创课程、举办讲座等普及双创知识与技能;个性化栽培阶段提供个性化指导,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精准化扶植阶段挑选有创新价值的优秀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资源对接等扶持,助力项目落地与商业化运营。
毕业阶段:实施“就业帮扶”工程,建立“三位教师 + 一名困难学生”的结对帮扶机制,确保有意愿就业的毕业生 100% 就业。三位教师分别为职业指导教师、专业技能教师、思政教育教师,分别在求职择业、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
校友阶段:推出“职业回暖计划”,依托创业企业家校友分会等,构建“行业骨干—大国工匠”培育链条,形成“在校生—毕业生—创业校友”传帮带生态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