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其必须在约700-800℃ (1292°F-1472°F) 的高温下运行。
![]()
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其工作温度仅为300℃ (500°F),相比典型工作温度显著降低。
研究人员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该团队期望他们的新发现将推动低成本、低温SOFC的开发,并极大地加速这些设备的实际应用。”
这项进展可能使这些发电设备更具经济性和实用性,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这项工作解决了SOFC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
研究人员在新闻稿中补充道:“虽然SOFC因其高效率和长寿命而前景广阔,但一个主要缺点是其需要在约700-800℃ (1292°F-1472°F) 的高温下运行。”
如此高的温度需要使用昂贵、专业的耐热材料,这使得该技术在许多应用中成本高昂。降低工作温度有望减少这些制造成本。
大幅降低材料成本
领导这项研究的九州大学跨学科能源研究平台的山崎嘉広教授指出:“将工作温度降至300℃ (500°F),将大幅降低材料成本,并为消费级系统打开大门。”
该团队的成功源于对燃料电池电解质(即传输质子(氢离子)以产生电流的陶瓷层)的重新设计。
此前,科学家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向电解质中添加化学掺杂剂可以增加可用质子的数量,但也往往会使材料的晶格堵塞,减慢质子移动速度并降低性能。
找到平衡点
九州大学团队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山崎教授表示:“我们寻找能够容纳大量质子并让它们自由移动的氧化物晶体 —— 这正是我们新研究最终实现的平衡。”
他们发现,通过在锡酸钡(BaSnO₃)和钛酸钡(BaTiO₃)两种化合物中高浓度掺杂钪(Sc),可以创造出一种高效结构。
他们的分析表明,钪原子形成了研究人员所称的“ScO₆高速公路”。这种结构在材料中形成了一条宽阔且振动柔和的通路。
山崎解释道:“这条通路既宽阔又振动柔和,这防止了通常在重掺杂氧化物中出现的质子捕获问题。”
最终获得的材料在300℃下实现了超过0.01 S/cm的质子电导率,其性能水平与工作温度是其两倍以上的传统SOFC电解质相当。
广泛影响
这项工作的意义超出了这种特定燃料电池的范畴。在材料中创建高效离子通道的设计原则,为开发其他能源技术奠定了基础。
山崎教授认为,同样的概念可用于改进其他脱碳工具。
他强调:“除了燃料电池,同样的原理也可应用于其他技术,如低温电解槽、氢泵以及将CO₂转化为有价值化学品的反应器,从而倍增脱碳的影响。”
该项目旨在将长期存在的科学挑战转化为功能性成果。山崎总结道:“我们的工作将一个长期存在的科学悖论转化为实用解决方案,使经济实惠的氢能更接近日常生活。”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