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客流流失、90%月饼滞销:哈根达斯黄金时代终结
2025年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哈根达斯中国门店数量从巅峰期的400多家缩减至300家。母公司通用磨坊最新财报证实,中国区客流量连续三个季度下滑超10%,成为全球市场唯一负增长区域。曾经的高端冰淇淋霸主,如今陷入关店漩涡。
曾靠“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风靡中国的冰淇淋贵族,正在被年轻人抛弃。在潍坊、南宁等城市,哈根达斯门店已彻底消失。母公司通用磨坊董事长公开承认:“门店利润率过低,固定成本过高。”这份坦诚背后,藏着三十年老品牌的深层危机。
品牌曾经引以为傲的原料故事正在失效。用比利时巧克力、马达加斯加香草打造的“环球食材”概念,撑起50元单球的价格体系。钟薛高2019年推出的“厄瓜多尔粉钻”冰淇淋却撕开突破口——这款采用稀有粉色可可豆的产品定价66元/支,三个月售出200万根,证明国产品牌也能讲好高端故事。八喜则用首农集团提供的北京本地奶源,实现“纯牛乳冰淇淋”的本土化生产,终端价格比哈根达斯低40%。
价格双标问题加速信任崩塌。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对比图:同款品脱装冰淇淋在美国仅售3.99美元(约29元人民币),中国定价却高达85元。更被消费者诟病的是,美国门店常年推出“买十送一”活动,中国仅限特定节日才有折扣。当新加坡检测出部分批次产品含环氧乙烷残留的新闻曝光后,食品安全争议彻底击碎高端滤镜。
曾被黄牛热炒的月饼券神话也在消亡。2021年中秋节前夕,“彩云追月”月饼券被黄牛加价168元转卖。三年后的2024年,哈根达斯月饼礼盒销售额暴跌90%。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冰品月饼市场已被DQ的星空系列、盒马的鲜果冰淇淋月饼分割,300元左右的中端产品最受企业采购欢迎。”
新品研发的迟缓更让品牌雪上加霜。在深圳某商场,25岁的白领张晓道出消费者心声:“每次进店都是香草/巧克力/草莓三件套,新品栏挂着半年前的广告。”反观对手DQ,其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针对抖音平台开发26款区域限定产品,奥利奥麻薯杯从创意到上市仅28天。这种快节奏创新让DQ在华门店数三年内翻倍,2023年突破1250家。
供应链本土化的滞后成为致命伤。八喜在北京的自建工厂实现奶源48小时入厂加工,运输成本比哈根达斯的跨国空运低60%。通用磨坊财报显示,原料运输占哈根达斯中国成本结构的35%,直接导致其毛利率比DQ低18个百分点。有员工透露:“新加坡食品安全事件后,纽约总部仍坚持用欧洲巧克力原料,中国团队的替换建议被驳回。”
渠道策略更暴露战略失误。目前全国90%哈根达斯门店仍集中在一线城市高档商场,而星巴克早在2024年就渗透至166个县级市场。去年中秋曝出的“杭州券上海用”事件,暴露其数字化系统的落后。黄牛王伟直言:“现在只收DQ电子券,哈根达斯券核销太麻烦转手就亏。”
品牌试图挽回颓势的动作显得力不从心。slogan改为“每天都要非比寻常”,却仍在用90年代风格的鎏金海报做宣传。会员体系发放的20元优惠券限定单球使用,被网友吐槽“打折都带着施舍感”。相比之下,DQ的“第二杯半价”直接促成65%的联单购买率。
上海商学院教授刘静观察到一个现象:“高端冰淇淋已分化为两条赛道:八喜、钟薛高靠差异化口味做大众高端,DQ用社交场景带流量。哈根达斯卡在中间,既丢不掉贵族包袱,又抓不住新需求。”最残酷的市场反馈来自00后——在大学生消费榜单中,喜茶冰淇淋以23.5%的偏好度碾压哈根达斯的4.1%。
破局关键在于三个转变:原料体系必须重建信任。2022年代可可脂事件后,应学习八喜将“纯牛乳占比≥60%”印上包装的透明策略;新品研发权应下放中国区。参考日本市场的成功案例:东京限定款樱花脆筒三个月卖出全年15%销量;渠道必须拥抱下沉市场。学星巴克在县城超市设冰柜专柜,用便携装切入家庭消费场景。
从400店缩水至300店的惨痛教训证明:当信息差红利消失,任何高端品牌都必须在产品实力和服务体验上真刀真枪比拼。没有永远的神坛,只有跟不上变化的败将。下一代消费者记忆中的奢侈冰淇淋,恐怕再也不是镀金招牌下的高价球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