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清晨,天津卫的早点摊飘出阵阵香气。
31岁的王伟坐在路边的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碗嘎巴菜和两根果子,粗粮的香气混着卤料的辛香扑面而来。他夹起一筷子嘎巴菜,看着碗里浮着的香菜和浓郁的麻酱,总想当年小时候在南市爷爷带着他吃早点的场景——那是刻在记忆里的天津味道,也是他故事的起点。
![]()
▲8月9日,王伟参加“和合共生 津彩绽放”直播
小两口拌嘴,竟是因为吃
“在天津,煎饼果子怎么吃?今天给你们来个保姆级的教程……”随着“天津早点系列”的更新,王伟的团团记账号逐渐有了清晰的定位:用镜头记录天津饮食文化,在烟火气里藏着夫妻间的拌嘴和生活哲理。
他拍嘎巴菜的卤料,得有香菜根、葱胡子、小茴香、姜末、葱花、大料……少一样儿都不行,就连香菜根和葱胡子炸制的不同火候都要精准到位;讲煎饼果子应该是石墨煎饼三和面的,里面夹的果篦儿和果子并不一样,果篦儿要酥脆,而果子就得要炸的老一点的…… “有人说我挑剔,但我认为吃东西不能就和,这不叫挑剔,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说起对吃的这份“讲究”,王伟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
1994年,王伟出生在天津南市。自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他,对老城里的饮食文化耳濡目染。南市的街头巷尾,藏着他关于“吃”的最初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爷爷带我去洗澡,那澡堂以前应该叫玉清池。每次去之前得先领着我去吃老幼乐的包子,再配碗馄饨加个鸡蛋角儿,到了澡堂子里还得来壶热茶,必须得切个青萝卜……”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日常,成了王伟日后视频里“挑剔”的资本。
长大后,王伟成家立业,跟爱人邢欣悦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小两口的日子过得不错,生活中不时出现的拌嘴,都是为了“吃”。
记得有一天,邢欣悦拿出头天晚上的剩菜,准备当早餐吃。王伟看着她从冰箱拿出小米粥,又拿出一碗米饭,顿时不乐意了。“因为米跟米它是重复的,干的吃烧饼、大饼或者馒头,这些可以搭配小米粥喝,米饭是搭配汤来吃的,米饭不能搭配稀饭。”直到现在,说起这段插曲,王伟依然坚持己见:“这都是固定搭配的,我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饭就是这么吃的。”
后来,这些生活片段就成为他视频的主要内容。王伟还因此被网友冠上了“天津最后一个王爷”的绰号。

从幕后到台前
2016年,22岁的王伟大学毕业后干保险电销,却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想要做弹簧贸易,又被现实狠狠打击。奋斗了三年,负债累计到30万时,他终于坐不住了。
一次偶然,王伟刷到零食带货账号的成功案例,他决定自己也试试。“大几十万粉丝的账号,人家卖货卖的也很好,所以我就想模仿人家的账号去做短视频带货。”
起初王伟让刑欣悦出镜,自己负责写脚本、举提词器、买样品,“我看了很多卖零食的账号,人家都是女的,给观众有一些亲切感。本来我长得也就那样,也不是特别让人能看一眼就喜欢我,我就让我媳妇出镜。”
可邢欣悦对着镜头就不会说话了。她照着提词器念,眼神就变成直勾勾的盯着屏幕看。“三句话都能背三小时,还背不下来!”王伟无奈地说。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没多久,邢欣悦终于绷不住了,“我实在受不了了,我就拿手机拍他,我要吐槽他!”
有天凌晨两点钟,王伟突然坐起来说了句“想吃酱牛肉”。转天一大早,他就去市场买牛腱子。但是“这一顿饭足足做了三天”。
新鲜的牛腱子泡了一天的血水,然后再拿酱油、黄豆酱之类的酱料去腌制一天,再卤制,然后再用卤汤泡一天。泡完了后用保鲜膜裹上……
王伟的这个举动,终于让邢欣悦抓到了“把柄”。“我们结婚之前他就是会半夜想起来吃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可能要开车10多公里就要去吃,我觉得这个行为就已经挺令人费解的了。现在他还能为了这口吃的足足耗上三天的功夫。我就把这些拍下来,然后去吐槽他。我就说我老公又犯病了,吃的矫情。”
然而让邢欣悦没想到的是,这条带着“小情绪”的吐槽视频,竟意外打开了流量密码……“我觉得我吐槽出来之后大家会同情我、心疼我一下。但是没想到的都是同情他的。大家都说他的美食做的地道,还有跟他要配料和做法的。”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引起了网友的共鸣,粉丝数量快速上涨。
就这样,邢欣悦慢慢的从台前转为幕后,她拿着手机拍王伟在生活中的各种讲究。“其实也挺好的,把我彻底就解放出来了。”邢欣悦说。
![]()
▲邢欣悦拍、王伟边吃边解说
“记忆款”炸鸡排
王伟说,他每天吃什么饭,就拍什么内容的视频,“演不了一点”。所以视频里都是王伟爱吃的美食。“你比如饺子里的津味素,我就没拍过,因为我不爱吃。但卷圈也是素馅儿的,我爱吃,我还特意介绍过这个卷圈怎么吃。”
镜头前的每一道美食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都凝聚着王伟的执着。为了还原最地道的味道,他常常要反复尝试数十次,把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讲究的滋味。这份对美食的执着,在他复刻中学食堂炸鸡排的事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中学时,王伟特别喜欢吃食堂做的一款炸鸡排。“毕业之后,尝过很多鸡排,味儿都不对。”王伟说。
为了能做出口味相似度很高的鸡排,王伟尝试了两个多月,鸡肉的各种做法尝试了遍,根据自己的记忆不断地调整配料,终于成功了。
“这个鸡排网上没有资料,我就按照我的记忆一直在找贴切它的做法。比如说我记得鸡排外表的颗粒是很粗的,我就找类似的比如鸡米花、盐酥鸡的做法,然后再复刻到鸡排上看这个味儿对不对。做完了觉得不对,就先放着。过段时间如果碰到其他做法,我就再根据配料自己再调。
这件事惦记了很久,最后是台湾的盐酥鸡的做法复刻到鸡排上,然后再加上天津的改良,比如腌制,搁多少葱、姜、水,腌多长时间,一点点调整,最后是做出的鸡排跟我记忆里的味道有90%相似。”
这款鸡排做成的时候,王伟也拍了视频,引起了一波儿校友的 “ 回忆杀 ” 。
![]()
▲邢欣悦、王伟在家拍摄视频
破圈与传承
三年时间,王伟的“团团记”粉丝数量从几千人上涨到现在的200多万人。王伟的美食版图也正在悄然扩张。
![]()
暑假期间,王伟拍摄了“天津旅游攻略”,他研究路线到凌晨两点,“在天津怎么玩,怎么乐,还得从怎么吃入手。到了天津第一件事,先吃早点……”
虽然睡得晚,但转天7点王伟就到达想要拍摄的点位,“吃早点还是得赶早儿,”从早点摊到胡同深处,从果子面包到嘎巴菜,每个镜头都浸透着老天津犄角旮旯里的烟火气。
王伟顶着烈日连拍了三天,每天拍三、四个点位,却要走上三万多步,“拍不出我想要的感觉来那就得重来”。汗渍在衣服上结出盐花也不肯换——“每天回来只睡三、四个小时。他说必须得是穿同一件衣服拍,说这是细节,画面得连贯。那衣服就酸着穿了三天。汗碱摞汗碱了都。他就是能很认真、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邢欣悦不免有些心疼。
“有人说短视频要快节奏,可有些味道就得慢火熬。”王伟的视频正在完成一场静默蜕变:从单纯的美食展示,升华为城市文化的生动注脚。那些被时光打磨的老手艺、藏在巷尾的传统小吃,正通过他的镜头获得新生。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王伟依然固执地守着“真做真吃”的底线。在他的视频里,花四小时熬制的高汤在翻勺时泼了大半,却坚持保留这个“翻车”镜头。“这才是真实的后厨。”这份笨拙的真诚,恰是团团记最珍贵的底色。
![]()
记者 | 郑璐
编辑 | 陈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