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称赞为镜子,死后却推倒墓碑、取消婚约,李世民为什么这样对待魏征?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或恨,魏征能够被李世民重用,犯颜直谏只是表面原因,两人的互相需要、互相成就才是关键。
而魏征遭受的波折身后事,则是他触碰君权红线的惩罚。
为啥说李、魏二人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就?先看看魏征的履历。
魏征是钜鹿曲城人,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北齐的县令。魏征自小酷爱读书、涉猎广泛,早年还当过道士;后来隋末大乱,他开始从事类似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业务,到处给人当智囊。
起先,魏征跟随起兵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负责公文事宜;而元宝藏归顺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瓦岗军,双方经常信件往来。
而魏征作为主笔人,所写的文章词意俱佳、见识独到,受到了文化人李密的大加赞赏,被刻意调到身边;
但魏征在李密身边过得并不如意。他曾先后进献十策,但结果都一样:“虽奇之而不能用”;跟王世充的决战前,面对积极主战的武将,魏征曾审时度势提出了深沟高壑的持久战术,但却被众人视为“老生常谈”,最终李密大军果然一战崩溃,作鸟兽散;
随后魏征跟着李密来到了长安,但起初并不被重用。随后他主动请缨“安辑山东”,来到黎阳后,通过一封软硬兼施的信件,他成功劝说拥兵一方的李密旧部徐世勣归顺李唐政权,显示出了极高的“纵横家”水平。
但在公元619年,河北枭雄窦建德攻破黎阳,俘获了李神通、李世勣的父亲李盖、魏征等人,李世勣迫于无奈,也被迫投降。对于魏征的大名,窦建德早有耳闻,因此将其任命为起居舍人。
后来,李世勣趁机逃回了长安,但被窦建德带在身边的魏征并没有机会,直到公元621年的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被俘,魏征等人才得以返回长安。
太子李建成久仰魏征之名,把他任命为自己的“太子洗马”,而且对其极有礼貌:“甚礼之”。对于太子的厚爱,魏征也投桃报李,经常出谋划策。鉴于秦王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已经成了太子的直接威胁,魏征曾力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并没被采纳。
就这样,直到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后,魏征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综上,我们可以梳理出魏征身上的两大关键词:
第一,他是“山东人”,这个是跟关中地区相对应的概念;
第二,怀才不遇。历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多位上级,但魏征虽然次次被尊敬,但意见很少被采纳,也就是没被重用。
而在李世民这里,魏征作为太子一党,不仅没被清算,反而被委以重任,其实是出于现实的因素。
首先,尽快平息党争、稳定政权的需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根据尉迟敬德的建议,对原太子、齐王府幕僚的宗旨是:除建成、元吉外,“自余党与,一无所问”。其出发点自然不是仁慈,而是为了把政变定性为兄弟之争、而非不同势力间的对抗,尽量缩小惨烈宫斗带来的负面冲击,这对获胜者李世民而言最有利。
空口无凭,要想让世人相信,那就得树立个榜样。而魏征是李建成的近臣,甚至还曾积极策划除掉李世民,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样板对象:连这样的人都能被赦免、重用,其他人还用担心被清算打击吗?
其次,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
那时的“关中”与“山东”,不仅是地域名词,更是政治概念。当初秦统一六国其实就是是关中灭山东;而在隋朝之前,北方也长期处于西魏/北周VS东魏/北齐的东西对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