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低碳医学大会」已经在2024年12月15日落下帷幕。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国内前沿的低碳研究,我们将继续整理多位专家在低碳医学大会上的精彩演讲,以文章的方式进行科普分享。
今天,我们将继续跟大家分享殷峻教授的重要演讲《人类研究与动物实验—低碳高脂饮食的悖论》。
大家好,今天我在低碳医学大会上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人类研究与动物实验—低碳高脂饮食的悖论》。
当前,低碳医学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原因在于,推崇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传统饮食观念,无论在自媒体还是公共媒体上,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个结合人群研究与动物实验的总体观察,来解释解释这个问题。
要知道,现代医学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来源于动物实验。
如今,动物实验中常用的小鼠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小鼠和人类毕竟是不同物种,因此,动物实验的结果可能与人类的实际反应有所不同。
以饮食研究为例,目前全球领先的实验动物饲料公司Research Diets,提供了几种常用于诱导肥胖的饲料(Diet-Induced Obesity,DIO)。
这些饲料的主要成分差异主要体现在脂肪的热量比例和甜度上。
常见的两种高脂饲料,一种含有60%热量来自脂肪,另一种为45%脂肪。
相比之下,对照饲料的脂肪热量比例约为15%,而低脂饲料则通常控制在10%左右。
饲料的脂肪热量构成基本为:高脂饲料45%-60%,对照饲料约15%,低脂饲料约10%。
具体而言,高脂饲料的脂肪成分以猪油为主,少量使用大豆油,而对照饲料主要由大豆油构成。
除了油脂成分,饲料的甜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主要由添加的蔗糖和葡萄糖提供。
60%脂肪的高脂饲料含有9%的蔗糖(重量比),45%脂肪的饲料为21%的蔗糖,而15%脂肪的对照饲料则使用14%的葡萄糖。
这种甜度设置与人类的饮食习惯如何比较呢?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每日蔗糖消耗量约为6.2%,占总热量的5%-1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更高,约为11%。
这表明,人类日常饮食中的蔗糖含量,与动物实验中15%脂肪的对照饲料(14%葡萄糖)和60%高脂饲料(9%蔗糖)在甜度上的差异并不大。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美国农业部膳食指南》中的一些建议,其中一些规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该指南推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占总热量的45%-65%,这一范围适用于所有年龄和性别。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还规定了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最低摄入量为130克。这一标准非常关键。
我们可以观察到,从两岁小孩到5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论男女,每个人的最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都为130克。
同时,脂肪摄入量的推荐占比为总热量的20%-35%。
这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低碳饮食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是依据绝对摄入量,还是相对占比?
曾经在我出席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知名营养学专家批评低碳生酮饮食时指出:“你们连基本概念都没有搞清楚。”
假设一天只吃一个红枣,碳水化合物的绝对摄入量极低,但其相对摄入量却接近100%,这到底算不算低碳饮食?
另外,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4000大卡,虽然碳水相对比例不高,但绝对摄入量可能很高,这也算低碳吗?
低碳饮食究竟应关注绝对摄入量还是相对比例?
美国农业部规定的130克最低要求,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低碳饮食应基于绝对摄入量定义——即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130克,才可以称为低碳饮食。
当然,目前也存在相对占比的标准,普遍认为,碳水摄入量低于总热量的26%可视为低碳饮食。
那么,26%这一标准是如何得出的呢?
以一个每日需要2000千卡热量的50岁以上男性为例,130克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正好占总热量的26%。
由此可以看出,低碳饮食的本质是一个绝对值的概念,核心在于将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130克以下。
那为什么是130克?这个数字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基础,主要源自我们大脑对葡萄糖的需求。
成年男性的大脑每日约需120克葡萄糖,女性则大约需要100到120克。而红细胞每天也需要20到30克葡萄糖。
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主要依赖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因为长链脂肪酸无法穿透血脑屏障,它们需要与白蛋白结合运输,因此无法直接为大脑提供能量。
因此,单单大脑每日需要约120克葡萄糖(相当于一定量的大米)。
此外,红细胞无法通过氧化脂肪提供能量,其能量完全依赖葡萄糖酵解,每天需要20-30克葡萄糖。
将大脑和红细胞的需求相加,得出的总值大约是130-150克,取最低保障值即130克。
综上所述,美国农业部设定每日130克碳水化合物的最低摄入量,正是为了保证大脑和红细胞满足其对葡萄糖的最低生理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这130克是一个绝对值,与年龄等因素无关。请看下图:通常,组织对葡萄糖的需求会随着年龄变化。
如右图所示,儿童大脑每日葡萄糖消耗量超过100克的时间点,大约出现在两岁。
其需求高峰约在5岁(精确值约为5.2岁),此时男孩每日需要167克葡萄糖,女孩则需要146克葡萄糖。
这种需求的变化源于大脑在快速发育期对能量和营养的极高需求,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
因此,从满足基础葡萄糖需求的角度来看,低碳饮食(低于130克)的适用性与年龄关联不大。
仅在两岁之前的婴幼儿期,其葡萄糖需求可能低于成人标准。一旦超过两岁,儿童对葡萄糖的需求量至少等同于成人,在快速发育期甚至可能更高。
再看1992至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能量来源数据(图左为乡村,图右为城市)。
我们首先关注城市的数据:在中国城市居民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从1992年的58.9%降至2015年的50.7%;同期,脂肪供能比从28.4%上升至36.4%。
再来看美国的数据,1999年,美国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52.5%;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降至50.5%。这个变化与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
再看看脂肪的摄入比例,美国人的脂肪摄入比例为33.2%,而中国人的脂肪摄入比例为36.4%。也就是说,中国居民的脂肪摄入比例略高于美国。
中美膳食结构的关键差异主要体现在蛋白质的摄入上:中国居民蛋白质供能比稳定在12.7%-12.9%,几乎没有变化;而美国则为16.4%。
因此,相较于中国,美国的饮食模式更偏向高蛋白(对肾功能正常的人群而言,适量的高蛋白饮食是安全的)。
当前人类(尤其是中国城市居民)的脂肪摄入比例平均已经达到35%左右,这个数值远高于动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饲料脂肪供能比(通常为15%)。
我们知道,在动物实验中,对照组饲料的脂肪供能比通常设定为15%。然而,我们人类的脂肪摄入比例已达35%。
那么,高脂饲料(脂肪含量接近60%)对小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来看以下实验结果:
①体重显著增加,体脂率升高;
②糖耐量受损;
③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在胰岛素注射试验中,高脂饲料组的小鼠血糖下降较为困难,而对照组(正常饲料)小鼠的血糖明显下降——这是典型的胰岛素抵抗表现。
此外,高脂饲料组的小鼠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肪沉积,同时线粒体代谢活性增强。
为什么线粒体活性会升高?
因为脂肪的主要消耗场所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当摄入大量脂肪时,线粒体必须保持高活性,来代谢这些脂肪。
如果线粒体活性不足,它就无法有效完成如此大量的脂肪代谢任务。
因此,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适应性现象。
这里也补充下:
此类高脂饲料的成分大约为60%脂肪和26%碳水化合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26%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恰好位于人类定义的低碳饮食范围内(如前所述,低碳饮食是指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26%,即低于2000千卡中的520千卡)。
那么,在人群研究方面,我们团队也开展了相关工作。
这次我们的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比较低碳饮食与运动干预的效果。
结果发现,采用低碳高脂饮食后,体重会快速下降。体重减轻的主要构成是去脂体重(其中水分流失显著),同时脂肪减少量也相当可观。
此外,腰围的缩减速度也非常快,塑形效果也非常好,甚至优于运动塑形效果—想象一下,可能在健身房努力锻炼的效果,还不如直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来得更快。
另一个关键发现是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脂肪肝得到改善)。
这一点与动物实验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在动物实验中,喂食高脂比例的饲料通常会导致肝脏脂肪堆积。
然而,在人类身上,采用类似热量比例的低碳饮食后,肝脏脂肪反而消失了,脂肪肝得到了改善,腰围也缩小了。
干预前后对比还显示,低碳饮食组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表现为平均血糖下降且血糖波动显著减小。
随后,我们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将参与低碳饮食的人群按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重新分组,超过10%的为中低碳组,低于10%的为极低碳组。
观察发现,极低碳组(碳水化合物<10%)的体重下降明显更多,血糖波动也更小(极低碳组用蓝色表示),平均血糖水平也低于中低碳组。
这表明:在人类身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越少,代谢改善的效果似乎越明显。
那么在动物实验中,降低碳水(提高脂肪)是否也有类似的效果呢?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项动物实验。
这个实验首先设立了一个对照组,使用的是低脂饲料,准确地说脂肪含量为9.4%。
高脂饲料的来源有两个方向:一组使用可可脂,脂肪浓度梯度为60%、70%和75%;另一组使用猪油,脂肪浓度为60%。
我们没有将猪油的脂肪浓度提高到75%,原因在于技术上无法实现:猪油在室温下(尤其在夏季)会呈现融化状态,要让它在高温下依然保持固态,只有可可脂才能做到。
通过可可脂梯度实验,我们发现:随着饲料脂肪浓度的升高,小鼠的体重相应增加(这与人类的反应不同),肝脏脂肪沉积也变得更加严重。
然而,在60%猪油组中出现了一个例外:其体重和肝脏脂肪浸润程度不仅高于同浓度的可可脂组,甚至还超过了75%可可脂组——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另外,在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代谢指标上,我们也能明显看到类似的差异趋势。
随着饲料脂肪浓度的增加,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糖升高,整体代谢紊乱恶化。
其中,代谢紊乱最严重的组别是60%猪油组:该组的胰岛素抵抗最严重,血糖最高,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也最高。
在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耐量试验和糖异生检测中,我们都观察到同样的问题:小鼠的代谢状况随着饲料脂肪浓度的升高而恶化,且60%猪油组的恶化程度最为严重。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初,我也感到困惑:为什么人类摄入高脂饮食(>60%)后,食欲会抑制,体重减轻,血糖改善,而小鼠却出现食欲亢进、体重增加、代谢恶化的现象?
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关键因素——进食量。
我们发现:低脂饲料组与60%猪油高脂饲料组的小鼠摄食量(克数)相近。
但当饲料脂肪浓度达到70%-75%的可可脂时,小鼠的摄食量反而有所减少。
然而,由于高脂饲料的能量密度非常高,按能量摄入计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饲料脂肪浓度的增加,小鼠的总能量摄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猪油组的能量摄入最高;
而在人类的高脂饮食中,总能量摄入通常是下降的——这两者完全相反。
此外,甜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小鼠的进食行为会受脂肪和甜度的刺激。
但数据显示,甜度对进食量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例如,60%脂肪饲料的甜度低于对照饲料)。
因此,驱动小鼠大量摄食高脂饲料的核心因素是脂肪本身。
这就引出了物种间饮食偏好差异的一个问题。
我们对人类做了一个实验:展示相同的食物图片,并询问他们喜欢吃什么。
结果表明,人类更倾向于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这些食物通常也代表了更高的甜度。
人类在进食时,很大程度上是受甜味的驱动。
历史上制糖业的兴起也印证了人类对甜味的强烈追求,以及这种偏好对摄食量的影响。
然而,小鼠的偏好却完全不同。
在双选实验中,我们给小鼠提供了对照饲料和猪油高脂饲料供其选择。当两个饲料并排放置时,小鼠几乎完全忽略对照饲料,且只吃高脂饲料。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下丘脑的神经肽表达情况,在同样的饲料条件下(即持续喂食高脂或对照饲料后):
我们发现,食欲刺激的神经肽在高脂饲料组小鼠中的表达较低,而食欲抑制的神经肽则明显增高——这一现象出现在自由进食16小时后。
换句话说,即使小鼠已经处于“饱食”状态(食欲抑制信号较强),它们依然会摄入大量高脂食物。其根本原因在于:小鼠对高脂食物具有极强的偏好。
因此,核心差异在于:人类对甜味(高碳水)食物有天然偏好,而小鼠则对油脂(高脂肪)食物有强烈的嗜好,老鼠偷油”这一说法正是源于此。
可以想象:人类饥饿时会寻找面包、米饭等碳水食物,而几乎不会直接饮用食用油。
这种物种间的饮食偏好差异,正是导致动物实验与人体研究结果相反的根本原因。
当人类食用高脂肪饲料时,随着脂肪摄入量逐渐增高,食物摄入量逐渐降低。
而老鼠则相反,摄入量越高,吃得越多。
此外,脂肪种类的偏好也存在物种差异。
例如,人类偏爱可可脂(巧克力),而通常不喜欢直接食用猪油(肥肉)。反观小鼠,它们显著偏爱猪油而非可可脂。
所以,人类与小鼠在食欲驱动机制和食物偏好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导致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之间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内容,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殷峻教授在「全国低碳医学大会」上分享的全部内容!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又学到了点新知识?
没想到,人类和小鼠执行相同的低碳高脂饮食时,人类的腰围缩小、血糖平稳、脂肪肝逆转,而小鼠却在疯狂长胖,出现各种代谢性问题!
殷峻教授提到的这些,帮助我们认清了动物实验与人类反应的本质差异,所以我们在查阅研究文献时,还是要多看看真实的人类实验/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哦。
接下来,我们将整理更多第六届低碳医学大会的专家分享,继续探索低碳知识~
内容 ✏️ 来源
殷峻
内容 ⌨ 整理&排版
本文设计
子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