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CCS(Cell Contact System)作为电芯与系统连接的关键部件,其生产环节决定了整套系统的稳定性与寿命。过去,即便自动化设备逐渐普及,依然存在大量人工参与调试、检验和切换的环节,这不仅拖慢节拍,还给质量一致性带来不可控的变量。
如今,全流程自动化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套由感知、决策、执行、验证组成的逻辑框架,让人工干预真正退出生产核心环节。
01 感知:实时获取全链路数据
在全流程自动化架构中,首先要让产线具备“感知力”。
视觉检测:通过多视角AI相机实时获取焊缝、定位孔、零件装配位置等信息。
传感网络:温度、压力、振动等传感器形成环境与工况的完整数据流。
数据融合:将视觉与传感数据统一到一个平台,消除信息孤岛。
这为后续的自动决策提供了准确、完整、实时的基础信息。
02 决策:从规则到自学习
传统自动化依赖固定规则,一旦条件变化,需要人工调整。而在CCS全流程自动化中,AI算法扮演了“大脑”角色:
参数自适应:根据当前工件特征、批次差异,自动计算激光功率、焊接轨迹等参数。
路径优化: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动态规划工序顺序和节拍。
经验沉淀:系统可从历史数据中学习,减少重复性试错。
这意味着决策过程不再依赖人工经验,而是依赖可复制、可进化的算法逻辑。
03 执行:跨设备协同的精密动作
全流程自动化不仅是单台设备的自动化,而是整条产线的协同执行。
自动上下料:机器人或传输系统精准搬运,零等待衔接上下工序。
焊接/装配:激光、点焊、压接等工艺由机器人或专机在最优参数下执行。
自动切换:多型号切换时,夹具、程序、检测参数同步完成更换。
04 验证:闭环质量控制
在传统模式下,质量验证往往滞后于生产,而全流程自动化则让验证嵌入每个工序:
在线检测:每道工序完成后立即进行视觉或电性能检测。
缺陷追溯:一旦发现异常,可在数据平台上追溯到具体设备、时间和参数。
自动修正:部分工序支持即时返修或二次加工,无需下线返工。
05 逻辑框架总结
全流程自动化的本质,是用数据驱动设备,用算法驱动决策,用闭环驱动质量。
逻辑框架可归纳为:
感知层:全方位数据采集(视觉+传感)
决策层:AI算法+规则库,实现动态参数调整
执行层:跨设备自动化协同
验证层:实时检测与闭环修正
当这四层无缝连接,人工干预自然退出舞台,产线进入高效、稳定、可进化的状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