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妥协性,这种妥协性跟教员之前评价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是一样的。向着什么妥协,向着物质生活妥协,因为中产阶级没有办法独立于物质生活之外生活,且对其有着很深的依赖性,因此,中产阶级本身并不愿意历经一个国家的发展之路。更多的时候,中产阶级的妥协性表现在只愿意享受收益,不愿意承担代价,或者是责任。因此,表面上看,中产阶级是追求自由,追求理想,实际上,他们追求的过程中牺牲了谁的代价,这一点他们不愿意提起。
因此,今天推荐的影片《入学考试》讲述的就是中产阶级的虚伪本性。年轻的女子洛瑾因为自己的上一段婚姻还没有开始就结束而引发了抑郁,而洛瑾的父亲着急将她带入到下一段婚姻当中,但是却遭到了洛瑾的拒绝。洛瑾的姐姐希兰不想要自己的妹妹过着跟自己一样的生活,于是,她想到了考试,如果洛瑾通过了考试成功的考上了大学,便可以挣脱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然而洛瑾的实力并不足以支撑她考上大学。希兰想到了作弊,他们找到了一个作弊团伙,妄图使用作弊的方式来蒙混过关,然而这场游戏却引发了另一个危机。
为什么说《入学考试》是对于中产阶级的虚伪性以及妥协性进行了一次彻彻底底的展现。原因很简单,可能创作者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所刻画的环境,他所刻画的角色,本来是一种刻板偏见之下的结果,奈何这个故事本身体现出来了伊朗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但同时也体现出来了这种束缚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伊朗的现实与伊朗中产阶级的矛盾。
回顾肖卡特之前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本身的视角决定了本片的基调,什么视角?中产阶级的视角,因此,我们换一种视角去看待这个故事的时候,就不难发现,本片中所谓的洛瑾和希兰所追求的自由,实际上是虚伪的,因为伊朗的中产阶级已经将自己自绝于整个伊朗社会之外。他们追求的是西方式的生活,为了追求这种生活,即便是自己的国家就此毁灭也在所不惜。
这实际上也不是伊朗中产阶级的独有的特性,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有这一属性。自己的利益要最大化,自己的代价要忽略不计,最好是能让别人替自己承担代价。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伦理道德,社会规则可以随意破坏。问就是自由不可阻挡。
我们可以看看本片中宣扬的自由,哪一种自由不是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自由。洛瑾追求通过考试上大学来摆脱婚姻看上去是多么的伟岸正,实际上呢?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想要真正的获得独立的机会,从来都是自己把控的,而不是依附于别人之后再去谈论。试想一下,教员曾经要外出求学,他是自己一点点的打工做学费,还是依赖着自己的父亲不断的资助自己?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女性不能通过参加社会劳动获得报酬,从而使得自己经济上独立,再去追求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而洛瑾以及希兰很明显不是的。
希兰的自由以及希兰为洛瑾描绘出来的自由是建立在希兰的丈夫以及希兰和洛瑾的父亲为他们提供了不俗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本片绝口不提这一基础,却大喊人权自由,这很虚伪。这就跟其它国家的中产阶级一样虚伪。他们无时无刻不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却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国家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简单点来说就是权力都给我,责任统统抛弃。动辄要享受权益,却绝口不提这种权益需要谁来付出代价,这种双标式的理念为什么深入人心,因为双标可以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润。在巨大的收益面前,道德基础,社会框架在中产阶级眼里确实不算啥。
因此再来看《入学考试》,洛瑾的境遇看上去很悲惨,但是洛瑾通过破坏规则来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实际上已经深深的伤害了那些生活条件不如洛瑾的学生以及那些好好学习想要公平竞争的学生。然而这种代价,创作者是忽略的。
我们可以说伊朗的创作者很多时候很勇敢,但是这种勇敢是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之上的,如果用伊朗的立场来看,这些人不过是西方国家在自己本国的代言人而已,如果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来看,他们就成了敢于和伊朗政府对抗的英雄。为什么他们敢于同伊朗政府对抗?BBC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BBC女记者采访伊朗总统的时候,可以因为自由而不戴头巾,同样的场景,当BBC女记者采访叙利亚叛军领袖的时候,头巾呆的很方正。因为乔拉尼真的会杀人。
你好,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