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男子租下山西废弃道观,一住就是20年,拆迁时他顿时傻眼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份地契改变了一切。"2021年,在山西废弃道观居住了20年的张志远手捧着一份泛黄的民国地契,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20年前,这个28岁的北京工程师只是想找个地方散散心,却不料一住就是两个十年。

如今拆迁通知下来了,补偿款、安置房,一切都谈得差不多了,可这份突然出现的地契,却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律师看着地契,神情严肃地问道。

张志远摇摇头,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在这座道观的20年,可能远比想象的更加不简单。



01

2001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北京的街头已经绿意盎然。

张志远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CAD图纸,感觉眼睛发涩,头痛欲裂。

28岁的他是某知名建筑公司的工程师,按理说正值事业上升期,可最近的一切都让他感到窒息。

项目一个接一个,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更要命的是,交往三年的女友小雯上周提出了分手。

"你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我们连好好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小雯的话还在耳边回响。

张志远揉了揉太阳穴,起身走到窗前。

楼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他此刻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突然想逃离,逃离这钢筋水泥的森林,逃离这些无休止的图纸和会议。

"老张,要不你请个长假出去走走?"同事李明凑过来,"我听说山西那边有个小村子,风景特别好,空气也清新。"

李明是个旅游达人,平时最爱到处跑,他的建议让张志远心动了。

第二天,张志远就向主管申请了一个月的长假。

"你这是要干什么去?"主管皱着眉头。

"散散心,调整一下状态。"张志远如实回答。

主管看了看他憔悴的面容,最终还是批准了假期。

一周后,张志远开着他的二手桑塔纳,沿着京昆高速一路向南。

车窗外的景色渐渐从都市的高楼大厦变成了连绵的山峦,他的心情也跟着轻松起来。

下了高速,按照李明给的路线图,他拐进了一条乡间小路。

路越来越窄,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农田,偶尔能看到几户农家小院。

开了约半小时,他来到了一个叫石槽村的地方。

村子不大,依山而建,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环境清幽,让人心旷神怡。

张志远把车停在村口,准备找个农家乐住下。

正巧遇到一个60多岁的老人,穿着朴素的农家衣服,正在给菜地浇水。

"大叔,请问这里有住宿的地方吗?"张志远走过去询问。

老人抬起头,打量了他一番,"你是城里来的?"

"对,北京的,想在这里住几天。"

"我是这村的村长,李大山。"老人放下水壶,"住宿的话,村里有几家可以提供,不过条件简陋。"

李大山热情地给张志远介绍了几家农家乐,但都在村子里,比较嘈杂。

"有没有更安静一点的地方?"张志远问。

李大山想了想,指向半山腰,"那里有个老道观,不过已经废弃很久了。"

顺着他指的方向,张志远看到了一座古朴的建筑群,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

"能带我去看看吗?"

李大山有些犹豫,"那地方...有些年头了,村里人都不太愿意去。"

"为什么?"

"说是不太吉利,而且确实破败得厉害。"

张志远却被那份古朴和神秘吸引了,"没关系,我就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

在他的坚持下,李大山最终还是带着他上了山。

山路不太好走,但也不算太陡,大约十五分钟就到了道观门前。

"清虚观",门前的石牌匾虽然有些风化,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推开已经有些松动的大门,里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

正殿、偏殿、厢房,布局简单而合理,虽然杂草丛生,但建筑主体结构完好。

"这道观什么时候建的?"张志远问。

"听老人说是明朝的,有四五百年历史了。"李大山回答,"以前香火还挺旺,后来慢慢就没人来了。"

张志远在院子里转了一圈,越看越喜欢。

古槐参天,石径幽深,虽然荒废了,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庄严肃穆。

站在院子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庄和远山,景色优美得让人心醉。

"我想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可以吗?"张志远突然说。

李大山吃了一惊,"这...这怎么行?这地方..."

"我可以付租金,而且我是学建筑的,可以帮着修缮一下。"

看到张志远诚恳的表情,李大山犹豫了。

"租金的话,我可以按月付,每月500块,怎么样?"

在2001年,500块月租在农村算是天价了,李大山心动了。

"你真的要住在这里?不怕...?"

"不怕,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环境。"

最终,李大山同意了,他们简单签了个租赁合同,租期暂定三个月。

第二天,张志远就搬了进来。

他先清理了一间相对完整的厢房作为卧室,又收拾了正殿作为活动场所。



虽然条件简陋,但对于想要逃离城市喧嚣的他来说,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

白天,他拿着从城里买来的工具,清理杂草,修补房屋。

晚上,点着蜡烛看书,或者坐在院子里仰望星空。

这种生活让他找到了久违的内心平静。

一个月过去了,张志远不但没有离开的意思,反而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生活。

他开始与村民们熟悉起来,偶尔下山买菜聊天,村民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

"这孩子不错,有文化,人也实在。"李大山经常这样夸奖他。

租期到了,张志远找到李大山,"我想继续租下去。"

"你不回北京了?"

"我向公司申请了远程工作,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事情都可以在网上处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开始普及的时代,远程办公虽然不多见,但也不是不可能。

李大山考虑了几天,最终同意了延期。

02

2002年初,张志远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彻底辞去北京的工作,在道观里长期居住。

他与李大山重新签订了租赁合同,租期20年,每年支付6000元租金。

"20年?你确定?"李大山有些难以置信。

"确定,我喜欢这里。"张志远笑着说,"而且这个价格对您也合适不是吗?"

对于村里来说,这确实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李大山当即同意了。

从此,张志远开始了他在清虚观的长期生活。

头几年是适应期,他不但要修缮道观,还要学会各种生存技能。

种菜、养鸡、修房子、打井,这些对于城里长大的他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好在他学习能力强,加上村民们的帮助,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农村生活技能。

2005年,道观已经被他修缮得焕然一新。

古朴的建筑风格得以保持,但设施更加完善,甚至还通了电和自来水。

他利用专业知识,帮村里设计了几座小桥,解决了雨季行路难的问题,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信任。

随着时间推移,张志远在道观的生活越来越稳定。

白天,他在网上接一些建筑设计的兼职工作,收入虽然不高,但足够维持生活。

业余时间,他读书、写字、种菜、养鸡,日子过得充实而惬意。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还主动为灾区设计了一些抗震农房图纸,免费提供给相关部门。

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他的名气更大了,网上的设计业务也多了起来。

到了2011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偶尔有游客听说了清虚观和这个城里来的"道士",专门跑来参观。

张志远开始提供简单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收入进一步提高。

那些年,他也曾经想过回城发展,或者找个女友结婚生子。

城里的老同学时不时地联系他,问他什么时候回去。

"山里有什么好的?赶紧回来吧,房价又涨了。"

"找个女朋友,成个家,别一个人在那里浪费青春。"

面对这些善意的劝说,张志远总是笑笑不说话。

不是他不想过世俗的生活,而是这种山居岁月给他带来的平静和充实,是城市生活无法比拟的。

他曾经试着在网上征婚,也有几个女孩来过道观,但最终都因为无法适应这种生活而告吹。

"你这里是很美,但是太偏僻了,连个商场都没有。"一个来过的女孩这样说。

张志远理解她们的想法,所以也就不再勉强。

2016年,年近五十的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种生活。

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几个经常来的摄影师和文艺青年成了他的朋友,偶尔会在道观里小聚。

他也开始在网上写一些关于山居生活的文章,虽然读者不多,但也有固定的粉丝。

"张老师,你这种生活太令人羡慕了。"一个年轻的摄影师说。

"羡慕什么?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张志远淡然回答。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20年。

张志远在清虚观已经住了将近20年,这里早已成了他的家。

道观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认识他。

他就像这山里的一棵树,深深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可是,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2021年春天,村里开始传言要搞什么开发项目。

"听说要建旅游区,我们村都要搬迁。"李大山的儿子李建军说。

李建军现在是村里的年轻干部,消息比较灵通。

"什么项目?"张志远问。

"还不太清楚,只是听县里有这个意思。"

张志远没有太在意,这种传言在农村经常有,大多数时候都不了了之。

到了夏天,事情变得明朗起来。

县里真的派了工作组进村,正式宣布要在这里建设"晋南文化旅游度假区"。

"整个石槽村都在规划范围内,大家要做好搬迁的准备。"工作组组长在村委会宣布。

消息一出,村民们议论纷纷。

有人高兴,觉得可以拿到不错的拆迁补偿;有人担心,不知道新家在哪里。

张志远听到消息后,心情复杂。

20年了,这里就是他的家,突然要搬走,心里确实不舍。

但他也知道,时代在发展,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他翻出了当年与村里签的租赁合同,仔细研读。



合同条款很简单,就是普通的房屋租赁,对于拆迁补偿等特殊情况没有明确约定。

"大山叔,这拆迁的事,我的情况怎么办?"他找到李大山商量。

80多岁的李大山身体已经不太好,对这些复杂的事情也搞不太清楚。

"合同是20年,还有几个月才到期,应该没问题。"老人家重复着这句话。

张志远联系了县拆迁办,想了解具体的补偿政策。

"你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需要研究一下,你等通知吧。"工作人员态度冷淡。

03

等了半个月,还是没有消息。

张志远开始感到不安,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可能比想象的复杂。

他开始主动了解这个旅游开发项目。

通过网上查询和实地了解,他发现这是一个总投资50亿元的大型文旅项目,包括酒店、景区、商业街等多个板块。

而清虚观所在的位置,正好在项目的核心区域。

这让他更加担心,如此重要的位置,开发商肯定不会允许有什么变数。

他又仔细查询了土地权属问题,发现道观所在的土地性质比较复杂。

90年代初,这块地曾经被定性为"宗教用地",但后来又改为"集体建设用地"。

这个变更过程在程序上似乎存在一些疑点。

张志远是学建筑的,对这些法规比较了解,他觉得这里面可能有文章。

正当他准备深入调查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变了一切。

那天他在整理道观内的一个破损木箱时,意外发现了一些旧纸张。

大多数都已经霉烂不堪,但其中有一份相对完好的文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当他小心翼翼地展开这份泛黄的纸张时,整个人愣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