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子军)清晨,湖南湘潭县云湖桥镇良湖村的田埂上,59岁的朱丙强踩着露水穿梭在稻浪间。她弯腰拨开沉甸甸的稻穗,指尖拂过饱满的谷粒,这片300多亩的稻田,见证着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汗水与执着。
曾经,这片土地是“水利差、没人种”的撂荒地,而如今,它已成为亩产千斤的“丰产田”。朱丙强的话语里,满是对土地最深的眷恋:“不种田,这地就荒了,太可惜了。”早年,她在外做缝纫,日子安稳,但心里始终惦记着村里的田。看到家乡不少耕地因水利设施落后、青壮年外出而闲置,她毅然回到良湖村,当起了“新农人”。
起步之路充满艰辛。“水利是种田的命根子,可村里水塘蓄水差,一到旱季就犯愁。”朱丙强回忆,凌晨3点多就得打着手电筒巡田,踩着泥泞疏通水渠。丈夫身体不好,做过5个心脏支架,家里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她肩上,但她从未抱怨:“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
从最初的50亩,到150亩,再到如今的300多亩水稻、60多亩油菜、10亩油茶,朱丙强的“农业版图”在汗水里不断扩大。她深知,“光靠蛮干种不出好庄稼”。尽管只有高中学历,她仍像海绵般吸收新知识。每年,她雷打不动地报名参加各类农业知识培训,学习法律法规、病虫害防治;把课堂笔记抄在作业本上,田埂边、屋檐下都成了她的“复习场”;遇到难题就追着农技员问,和种粮大户讨经验。
如今的她,说起种田头头是道:“早稻亩产稳在500公斤,种的‘8612’‘韶香100’‘中安2号’都是优质品种,抗病性强、口感好。”她种的油菜榨出的菜籽油香飘四邻,油茶林也已开始挂果。她深知“多种经营才能抗风险,让土地发挥最大价值”。
“种田不只是为了糊口,更是为了子孙后代。”朱丙强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些年,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更新,她的年纯收入稳步提升。但她更看重的是周边农户跟着她学技术、搞种植,撂荒地渐渐少了,田埂上的人多了起来。
“高产、高效、有效益,农业才有奔头。”朱丙强望着连片的稻田,目光十分坚定。从缝纫店的针线到田间的稻穗,朱丙强用时间证明:土地从不会辜负用心耕耘的人。这位良湖村的“种田女将”,正带着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女性的“农耕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