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卖大战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12元一份的猪脚饭,可能很快就要成为记忆了。
今年的春节刚过,京东这个外卖新玩家的入局就就点燃了市场的火药桶。
消费者确实爽歪歪了——1分钱的汉堡、免单的奶茶,天天薅羊毛薅到手软。怪就怪在,拿补贴最多的头部商家却在哭爹喊娘。
不少商家直接破防,说餐饮生态已经被玩坏了,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很多老板也坐不住了,纷纷对媒体倒苦水,嘉和一品的创始人更是甩出了“血腥掠夺”四个大字。
不对劲啊,平台明明在补贴,为啥收钱最多的反而叫得最惨?
猫腻就藏在补贴规则里。
今年5月,某平台群发商家的通知透露了一点底:
说起来是满11减10,但平台只出3块,商家要出7块。满25减20更离谱,平台只掏5块,商家得出15块——没错,75%的补贴要由商家买单。
这哪是平台间的补贴战?分明是逼着商家在出血本。
有人想说,不想被“掠夺”,那就别参加呗?
哪有那么简单。
不参加?平台的算法分分钟教你做人。
所有流量都倾向参与补贴的商家,不参与的便直接被冷落,一天根本就接不了几单,流量归零的速度,比股市的熔断还惊悚。
在算法的影响下,店铺的销量和APP上的排序紧紧捆绑,不补贴就没流量,没流量就没销量,没销量就垫底,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消费者也不笨,满大街都是“一块钱”的便宜餐,谁还会进你这原价的店?
更别谈店家的运营成本。
不仅房租要交,还得养着十几号员工,设备在折旧、食材还有保质期,要是没订单了,这些成本谁兜得住?
赔本去做,好歹能收回点食材钱,总比店铺干耗着要好,有位老板说:“总不能一有业务变动,就把员工给辞退了吧?”
这就是典型的被迫内卷。
明知道大家都不参与才是最优解,但谁敢第一个退出?退出就是死,所有人都被绑在战车上,谁也下不来。
市场监管总局终于看不下去了,最近把几个主要平台叫去“喝茶”,要求停止恶性竞争,规范促销行为。平台们也都表态了,什么“理性发展”、“合规经营”,一个个说得比唱得好听。
但现实呢?换个马甲接着来。
直接满减不行了,那就搞“神券”、“红包雨”,反正羊毛还是商家的羊身上薅。一个商家私下吐槽:“约谈是约谈了,声明也发了,但我这店还是老样子——要么亏本干,要么关门走人,二选一。”
被迫内卷的惯性太大了,刹车根本刹不住。
头部商家的账本,翻开来全是血泪。
订单量确实爆炸了,翻倍都算保守的,但单均利润呢?已经逼近食材成本线了。
什么意思?
就是说卖一单亏一单,卖得越多亏得越猛。南城香的汪国玉说得直白:“现在就是在用房租和人工成本,去换那一点点可怜的流水。”
那为啥还要接?
“不接更惨,”他苦笑,“店铺不能空着,员工不能遣散,只能硬扛着,赌这场疯狂早点结束。”
这种“以量补亏”的玩法,其实就是在透支未来。船大难掉头,血条厚,还能撑一阵。
但撑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员工也可怜。
外卖订单一个接一个,后厨累成狗,前厅跑断腿。原本一天200单就够呛,现在400单是日常。
按理说活多了应该多拿钱吧?
想得美。老板都在赔本赚吆喝,哪来的钱发奖金?
“忙的脚不沾地,工资一分不涨。”一个连锁店的店长私下抱怨,“老板说了,大家忍忍,过了这阵就好了。”
问题是,这阵到底要多久?
现在工作不好找,在大品牌上班机会难得,累就累点吧,总比失业强。于是大家都在忍,都在熬,都在盼着这场闹剧赶紧收场。
于是,多方受损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老板亏钱,员工累死,谁都没落着好。
头部商家是失血,中小商户直接窒息了。
承担70%的补贴?
大型连锁靠规模采购还能扛扛,夫妻店去菜市场买菜,成本本来就高,再承担这么重的补贴,机上小店的资金链脆弱,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参与等于找死,不参与等于等死。
广州某木桶饭店的遭遇说明了一切。
老板说,外卖大战前日均营业额6000元,小日子过得挺滋润。7月被卷入战火,因为扛不住补贴选择不参与。
结果呢?日营业额直接跳水到1000多元。
“每月房租1.5万,人工3万,水电食材都是钱,一天最少得3000才能保本。”老板算得明白,“这样下去就是慢性自杀。”
两个月后,这家开了8年的小店关门了。
这不是个案。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餐饮闭店率进入“加速期”,而且跟外卖订单量呈现诡异的“负相关”——外卖越火爆的地方,小店死得越快。
小吃快餐类的闭店率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中小商户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多方受损。
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背后的真相让人心寒。
第三方机构的最新统计:外卖订单占比超过60%的商圈,中小商户闭店率高达23%。
什么概念?
将近四分之一的小店都没了。而且这些店不是慢慢凋零,而是在外卖大战最猛的几个月里集中暴毙。
专业机构的调查报告更是触目惊心。
报告指出,中小商户面临着市场竞争与经营成本的双重挤压。大型连锁凭借资本优势和规模效应还能勉强支撑,而小商户在资本和流量的双重打击下正在被加速淘汰。
“这根本不是正常的市场淘汰。”一个分析师说,“正常情况下,有开有关,动态平衡。现在是只关不开,断崖式崩塌。”
更可怕的是,那些还没关门的小店在干嘛?
躺平了。
减少进货,缩短营业时间,能遣散的员工都遣散了。用一个店主的话说:“就当店已经死了,熬着吧,看看这阵疯狂过去后还能不能诈尸。”
小吃快餐类的数据更惨:前三季度闭店率15%,是往年5%的三倍。这种加速淘汰的速度,前所未有。
社交媒体上,有两种声音形成了鲜明对比。
头部的商家不断在媒体上叫惨,他们开直播、发文章、接受采访,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有多难过。
但去那些本地生活群里看看,画风就完全不同了。
这里没有长篇的控诉,也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有一条条冷冰冰的转让信息:“旺铺转让,设备齐全,接手即营业”、“忍痛割爱,价格好说”。
偶尔有人问原因,回复永远是那么简短:“做不下去了。”
这就像抢救伤员,总是优先抢救不吭声的,大声哀嚎的可以先放一放。但现在这些不吭声的“伤员”,正在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说到这里,大家都想知道:这次外卖大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其实不是什么商业竞争,而是平台利用市场的支配地位,强制所有商家都陷入被迫内卷。与此同时,平台自己却可以通过算法来绑架商家的流量,把成本进行转嫁,最终制造出了一个“不参与就去死”的游戏。
这种非理性的竞争模式,注定造成多方受损的结局——头部商家失血,中小商户死亡,商家员工透支。只有平台,期待可以通过这场混战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而那些构成城市经济基础与活力的中小商户,则成为了牺牲品。
我们必须警惕!
经济学里有个规律——供给的急剧萎缩,必将带来价格的报复性反弹。
这种对中小商户的系统性出清,最终的代价都会转嫁给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居民生活成本必将全面和急剧上升。
不信的话,大家设想一下半年后的场景——
中小商户全都关门了,街角的小餐馆也都转让了,市场上只剩下了一些亟待回血的连锁品牌。12元一份的猪脚饭,大家还吃得到?
更可怕的是带来的挤压效应。
研究表明,食品支出每增加1%,其他消费下降1.5%~2%。
基础生活成本的上升,必将让大家的其他消费萎缩。
很多人会选择少买件衣服、少看场电影、少下顿馆子。这种消费收缩最终会拖累整个经济。
中小商户的加速淘汰,形成的将是“越穷越省、越省越穷”的恶性循环。
当平价餐饮消失,当灵活就业萎缩,当生活成本飙升,就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到时候,现在爽歪歪的各位,都会被讨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