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商学院辅导员袁嘉忆带队,8名学生组成的西府非遗考察队赴陕西省宝鸡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7月8日,团队在宝鸡秦腔博物馆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7月9日,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和导游讲解,深入了解了西府秦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传承现状。此次对西府秦腔的调研以“守护非遗文化,传承匠心精神”为目标,旨在挖掘西府秦腔的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
![]()
![]()
![]()
非遗瑰宝
西府秦腔的文化根脉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而西府秦腔更是陕西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质朴豪放的表演风格,承载着关中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间情感。宝鸡秦腔博物馆内陈列的戏服、乐器、剧本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这一传统艺术的演变历程。考察队通过系统梳理文献资料、拍摄影像素材,对秦腔的流派特点、经典剧目及传承谱系进行了详细记录。
在参观过程中,导游特别介绍了西府秦腔的独特魅力:“与其他流派相比,西府秦腔更注重方言吐字和乡土气息,唱腔中融入了宝鸡地区的民俗风情。”团队队员表示:“秦腔不仅是艺术,更是活态的地方志,每一段唱词都藏着百姓的生活智慧。”
![]()
![]()
AI赋能
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探索

面对秦腔传承中面临的观众老龄化、传播力不足等问题,团队提出“科技+文化”的创新思路。考察期间,队员们利用手机录音设备采集秦腔经典唱段,结合简单的音频编辑软件进行降噪和音质优化,让老艺人的表演更清晰可听。此外,团队还制作了西府秦腔的相关视频,促进西府秦腔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播。
![]()
![]()
校地联动
构建活态传承长效机制

此次调研是团队“泥火智链——商科AI赋能西府非遗创新实践”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考察队将结合实地走访数据,撰写五万字调研报告,提出秦腔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团队还用手机拍摄秦腔经典唱段、脸谱图案等,整理成图文和视频素材,方便后续查阅和分享。
宝鸡市西府秦腔博物馆负责人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高校团队的介入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视角,尤其是商科与AI技术的跨界应用,有望解决传承中的痛点。”
![]()

![]()
让千年秦腔唱响新时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西府秦腔正是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火种。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戏曲的理解,更坚定了以创新手段守护文化根脉的决心。正如团队队长所说:“我们要做非遗的‘翻译者’,让古老艺术穿越时空,与当代青年对话。”
未来,西府非遗考察队将继续深入乡村工坊,探索更多非遗项目的活化路径,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贡献青春智慧。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文案:西府非遗考队
排版:赵润喆
责任编辑:郝滨桢 侯丹萌 刘心语
审核:袁嘉忆 郝亚杰 杨岳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