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益好医院胃肠中心依托先进内镜技术与微创治疗手段,开展胃肠道疾病筛查、治疗及术后康复一体化服务。配备国际前沿的高清胃肠镜设备,能清晰洞察胃肠道内部状况,捕捉细微病变,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依据,守护民众胃肠健康。
“肚子饿得咕咕叫”—— 这是人们对肠鸣音最普遍的认知。当胃肠道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每分钟 4-5 次属于正常范围。但如果这种 “咕咕叫” 变得频繁、响亮,甚至伴随腹痛、腹泻等不适,很可能是肠胃发出的疾病信号。了解这些异常肠鸣背后的健康隐患,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从“正常肠鸣” 到 “病态信号”:关键看这三点
区分生理性肠鸣和病理性肠鸣,可通过以下特征快速判断:
频率与音量异常是最直观的标志。正常肠鸣音低弱、和缓,通常在餐后更明显,休息时难以察觉;若每分钟肠鸣超过10 次,声音响亮如 “水过涵洞”,甚至不用听诊器就能听到(医学上称为 “肠鸣音亢进”),多提示肠道蠕动过快。反之,若数分钟听不到肠鸣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则可能是肠道梗阻或麻痹的信号。
伴随症状是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生理性饥饿引起的肠鸣,往往仅伴随轻微饥饿感,进食后迅速缓解;而病理性肠鸣常“结伴而来”:比如伴随腹痛、腹泻,可能是急性肠胃炎;伴随腹胀、排便困难,需警惕肠梗阻;若同时出现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则可能是肠道肿瘤等严重问题。
发作时机与诱因有区别。饥饿时的肠鸣多在餐前规律出现,与进食间隔相关;疾病引发的肠鸣则可能随时发作,比如餐后立即出现,或在受凉、吃辣、饮酒后加重,且不会因简单进食而缓解。
这些肠胃问题,常以“咕咕叫” 为预警
![]()
异常肠鸣往往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病变的早期表现,常见于以下情况:
肠道菌群失调是最常见的诱因。当肠道内有害菌大量繁殖,会与食物残渣发酵产生过多气体,推动肠液流动时就会出现频繁肠鸣,常伴随腹胀、放屁增多(气味较臭)、大便不成形等症状。长期饮食不规律、滥用抗生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破坏菌群平衡,引发这种“肠道内的混乱”。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肠鸣具有“情绪化” 特点。这类患者的肠道敏感性异常,在焦虑、紧张或摄入生冷、油腻食物后,肠道会出现痉挛性收缩,导致肠鸣亢进,同时伴有腹痛(排便后缓解)、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研究显示,约 70% 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异常肠鸣。
急性肠胃炎发作时,肠鸣常“来得猛烈”。病毒或细菌感染(如吃了不洁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以排出病原体,此时肠鸣音亢进且响亮,往往还伴随剧烈腹痛、腹泻(水样便)、发热等症状,需要及时补水防脱水。
肠梗阻早期的肠鸣需高度警惕。当肠道被肿瘤、粪块或粘连堵塞时,梗阻部位上方的肠道会加强蠕动试图“打通通道”,从而产生高调、频繁的肠鸣音,如同 “金属摩擦声”。随着病情进展,当肠道过度扩张麻痹后,肠鸣音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此时往往已出现严重腹痛、呕吐,需紧急就医手术。
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异常肠鸣若伴随以下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器质性疾病,应尽快就诊:
·肠鸣频繁且持续超过1周,调整饮食后无改善;
·同时出现便血、黑便或大便带黏液;
·伴随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头晕、乏力);
·腹痛剧烈且固定在某一部位,或夜间痛醒;
·停止排便排气,同时伴有恶心呕吐。
![]()
医生通常会通过腹部触诊、听诊初步判断,必要时进行粪便常规、肠镜、腹部CT 等检查明确病因。比如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益生菌检测确诊;肠易激综合征需结合症状评分和排除性检查;肠梗阻则可通过 CT 快速定位梗阻部位。
肚子“咕咕叫” 看似小事,却可能是肠胃健康的 “晴雨表”。偶尔因饥饿或饮食不当出现的肠鸣无需担心,但当它变得频繁、响亮且 “不请自来” 时,千万别简单归咎于 “饿了”。及时关注这些异常信号,才能尽早发现潜在问题,让肠胃始终保持 “平稳运转” 的状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