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台媒援引“军方可靠消息”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德国政府被曝已同意向民进党当局出售柴电潜艇主机、光电潜望镜等关键装备,并计划开放新一代轻型巡防舰相控阵雷达的出口。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重拳,击碎了中德高层7月刚刚建立的信任基础——彼时,王毅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茨、外长瓦德富尔会晤时,曾以“当年中国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的史实,恳切呼吁德方“将心比心”支持中国统一大业。然而,仅一个月后,德国便被指以军售切割中国主权,将政治承诺抛诸脑后。这场突如其来的“变脸”,究竟是德国对华战略的彻底转向,还是一场危险的“政治豪赌”?
一、从“拒绝”到“妥协”:德方决策的“经济算盘”与战略短视
将时间拨回至民进党当局推出“自造潜艇”计划初期,德国曾是坚定的“拒绝者”。2019年,台军向德方求购潜艇关键设备时,德国政府以“一个中国政策”为由明确回绝,迫使台当局转而向美国和瑞典采购。然而,短短五年后,德国的态度却发生180度大转弯。台媒披露的“转折点”直指经济利益——台积电在德国萨克森州投资超100亿欧元的12英寸晶圆厂项目。该项目于2023年动工,预计2027年量产,被德国视为重振半导体产业的关键棋子。为“回报”台积电的“慷慨投资”,德国政府被指在潜艇军售问题上“开绿灯”,甚至计划通过“技术转让”绕过直接军售的敏感红线。
这种“以商促政”的逻辑,暴露了德国对华战略的严重短视。其一,德国似乎误判了中方对主权问题的容忍度。潜艇主机与相控阵雷达绝非普通商品,前者是潜艇“心脏”,后者是现代战舰的“眼睛”,二者均属于《中国军品出口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向台出售的“进攻性武器”。德国若执意交付,无异于在台湾问题上踩踏中方“红线”,其性质远超此前立陶宛允许台当局设立“代表处”的挑衅。其二,德国低估了中方反制工具的丰富性。从稀土出口管制到不可靠实体清单,从关键技术断供到外交关系降级,中方的“工具箱”中既有“精准打击”的经济手段,也有“釜底抽薪”的战略选项。台积电德国工厂若因军售风波陷入供应链危机,或成为中德关系“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二、王毅的“历史类比”与德方的“选择性失忆”:信任赤字如何填补?
7月的柏林会晤,本应是中德关系“校准航向”的契机。王毅以“德国统一”为镜,直言“当年中国未以意识形态划线,未向德国提任何条件,如今希望德方以同样胸怀支持中国统一”。这一历史类比精准击中要害——1990年两德统一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顶住西方压力未将“台湾问题”与统一进程挂钩,为德国主权完整提供了关键支持。然而,德国领导人的表态却显得暧昧不清:默茨称“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外长瓦德富尔则强调“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这种“语言艺术”背后,是德国在中美博弈中“左右逢源”的惯性思维——既想从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又试图通过“价值观外交”向美国示好。
但德国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在中美战略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任何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都不存在“中间地带”。对台军售绝非普通的商业交易,而是德国是否愿将“一个中国原则”从口头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试金石。若德国认为中方会因“台积电投资”或“美国背书”而容忍主权挑衅,无疑是陷入了危险的战略误判。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反制从来不是“虚张声势”——从2016年对韩乐天集团制裁,到2020年暂停澳大利亚煤炭进口,再到2023年对菲律宾非法坐滩船只的强硬应对,中方始终用行动证明:主权红线不容触碰,任何挑衅都将付出代价。
三、从“经济依赖”到“战略清醒”:德国的抉择时刻
德国对台军售的“变脸”,本质上是其在中美博弈中“战略定位模糊”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德国经济深度依赖中国市场——2023年中德贸易额达2980亿欧元,中国连续八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德国又试图通过“印太战略”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甚至在北约框架下向亚太派遣舰机。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重依赖,在台湾问题上暴露出致命矛盾:当美国持续对台军售、提升台当局“非官方关系”时,德国若盲目跟风,必将陷入“选边站”的困境。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