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民,发布于2021年
来自王民科学网博客
2021年新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海外)项目,旨在引进优秀海外人才。近日,2023年优青(海外)项目指南已发布,在2021年函评本子过程中发现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学者和依托单位的重视,增加命中率。
我发现不少申请人不了解海外优青项目的定位,或者说评审的要点。与国内其他国基相比,海外优青项目函评最大区别在于打具体分数(并不是ABCD),评价5个方面:
1. 教育、学术与科研工作经历,分值15(打分不超过15分)。有的人名牌大学毕业,海外一流科研机构博士后或者科研工作经历,且负责过相关科研项目,我想15分基本是拿到的,至少14分吧。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光鲜的经历,出身不好且海外博后或工作经历又一般,怎么办?我想就需要从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上多下笔墨弥补;
2. 已取得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成果及贡献,分值30分。该项是占比最大的,同样大部分人才都应该会写这部分,不过今年的本子来看仍然有一些人没有看重,仅是把文章的结论或者创新点拿来,这样是不合适的,这部分是申请人多年来的学术的一个总结和凝练,同样是申请人的标签。建议写2点创新成果,每一点里面包括不超过3个小的创新点。需要从成果攻关的背景与意义、成果或技术的特色、成果的应用和他人评价、对社会经济和科学贡献几个方面来写。
3. 学术见解及技术成果独特性和原始创新性评价,分值20分。对于该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评审人从申请书成果或技术特色及应用方面来提取信息。现在来看,不少人的工作属于别人重复性的内容,发了不少论文,但是原创性的东西没有。我想这也是基金委重视原创工作的导向。
4. 发展潜力的评价,分值20分。这部分一般看申请人的前期成果是否符合国家重大需求,拟开展的工作是不是前期的延续,另外,我还特别看重申请人的成果是不是集中,有的申请人成果比较分散,换方向比较多。此外,还需要看申请人前期发表文章的水平。
5. 申请回国后的工作设想和国内依托单位支持情况,分值15分。这部分应该最容易拿到,但仍然不少申请人丢分。一方面回国后的工作与前期成果没有延续性,或者科学问题提炼不好,研究意义不够重大,思路不够清晰,技术、方法创新性、独创性不够。另一方面,依托单位支持比较含糊,比如提高待遇和必备的实验用房,开放学校实验平台等等,不能定量化的,没有具体数字的。现在不少学校玩套路,青椒们深有体会,作为过来人,不多说,希望依托单位重视青年人,青年人是单位的未来!
祝朋友们2025年高中!
2025年海外优青指南有以下变化:
1、申请人年龄限制:2025年要求为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2、海外工作经历截止时间:2025年要求是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
3. 申报起始时间:2025年要求为3月3日以后,申报起始时间有所推迟。
4. 工作经历放宽条件补充:2025年明确提及“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且明确“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5、指南发布时间:申报指南官方文件发布较晚,从指南发布到申报截止,仅一个半月,为近几年最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