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安特卫普官宣敲定日本后卫纲岛悠斗,这消息一出,懂球的球迷多少有点复杂的心情,上个月东亚杯,他刚刚首发对阵国足,90分钟带走2-0,直接拿下首秀和冠军,然后转头就被比甲球队签下,速度够快,操作也够现实,这几年日本球员去欧洲踢球已经见怪不怪,但比甲一下子收了15个日本球员,7支球队都有,几乎半壁江山,日本足球这波“集体出海,说没点规划谁信。
先说纲岛悠斗这个人,24岁,身高1米88,右脚将,三年东京绿茵主力,98场8球,这数据放后卫里算硬核,他不是那种一看就要拿金球的类型,但属于体系型球员,防守站位扎实,气质很稳,属于场上那种让人放心的角色,这种球员,欧洲中游队最爱,拼天赋的地方他未必能抢到头牌,拼战术纪律和团队意识,刚好是日本球员的拿手好戏,安特卫普签他,其实是看重了他的执行力和适应性,说白了,就是要找个能立马用上的成熟工兵。
再拉回到东亚杯那场对国足的比赛,其实那场球不少人都盯着纲岛的表现,首秀直接打满全场,还能零封中国队,虽然国足进攻本来也不算吓人,但纲岛在防空和补位上的表现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不讲虚的,他的身体对抗和阅读比赛的能力,已经超过很多亚洲同龄后卫,关键是他踢得很自信,不是那种一上国际舞台就怯场的类型,这种心态,才是日本足球这些年最大的不一样。
问题来了,为什么比甲这么爱签日本球员?有人说是商业考量,日本球迷买账,带流量,但更关键的还是性价比,这一批日本球员普遍战术素养高,工资要价不离谱,语言适应能力强,队内气氛也能带动,最重要的是“不给球队添乱,安特卫普这几年一直想在欧战有点作为,他们需要那种稳定能用、不闹事、有成长空间的拼图,纲岛刚好对上了。
其实放眼整个比甲,15名日本球员分布在7支球队,这个密度在欧洲主流联赛里绝对罕见,甚至有点像早年南美球员批量涌入葡超、荷甲那种感觉,只不过日本球员的风格更像“补丁,不抢戏,但关键时候能顶上,比赛里他们很少情绪化,容错率高,这种球员在联赛中下游球队尤其吃香,因为联赛节奏快,轮换多,主力伤病一多,替补的稳定性就成了保命药,日本球员在这方面几乎是无缝衔接。
当然,批量“留洋也不是没风险,这几年也有日本球员水土不服,在欧洲打不上主力最后回流的案例,不过比甲和德乙、荷甲这些联赛的风格其实挺适合日本后卫,节奏快但对抗没英超那么离谱,更看重团队协作,纲岛这种类型的球员,只要适应生活节奏和语言,技术上大概率能立足,反而是那些靠天赋吃饭的前锋,更容易被欧洲后卫“教做人,后防线的日本球员,稳定性反而更有优势。
再说说安特卫普,野泽大志已经是门将主力,这次又引来纲岛,明显是要“日化后场,俱乐部管理层其实就是看好日本球员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属性,欧洲不少中游球队已经把日本球员当成“性价比外援的模板,这种趋势短期内不会变,只会因为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而加速,纲岛这波操作,其实也是水到渠成。
但对中国球迷来说,这个剧情未免有点“扎心,东亚杯刚刚被日本新秀刷了首秀,转头人家飞欧洲了,放以前大家还津津乐道于“留洋小将,现在日本球员批量出海已经成了常态,反观我们这边,能去欧洲甚至五大联赛踢上球的球员凤毛麟角,别说转会,连稳定主力都成了稀缺资源,这中间的差距,不是喊两句口号能补回来的。
不过也别全盘悲观,纲岛这类球员的留洋路径,其实给了中国球员一个很现实的参照系,不是所有人都要走“武磊模式,从小培养技术和团队意识,打牢基本功,等到身体和心态成熟,再去欧洲联赛找机会,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站住脚,毕竟欧洲联赛看重的,早就不是“亚洲猎奇,而是真正能解决球队问题的球员。
最后总结一下,纲岛悠斗的转会,看似只是比甲俱乐部的常规操作,其实背后是日本足球体系化输出的一个缩影,批量留洋、团队协作、性价比高,这些标签已经成了日本球员在欧洲的“身份证,而对中国足球来说,这种差距短期难填,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关键还是要脚踏实地,别再沉迷于“天才论,多培养几个像纲岛这样肯拼、能拼的实用型球员,或许,才是缩小差距的第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